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親家之間:三飯不吃,三禮不隨!
親家相處講究的很多
兒女結婚后,兩家人從陌生人成了親家,這本是好事,可真處起來就容易出問題。
平時各過各的挺省心,一湊到一塊兒就麻煩,不是吃飯時嫌棄對方做菜太咸太淡,就是過年送禮比來比去,最后鬧得小兩口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老話都說“距離產生美”,親家之間尤其這樣,“三飯不吃,三禮不隨”聽著好像生分,其實是最聰明的做法,省得為點雞毛蒜皮吵起來,保持點距離,大家都體面,也別給兒女添累贅。
三飯不吃,避免矛盾
平時沒事就別老約著吃飯,婚宴上見個面、說幾句客氣話就行,真要隔三差五湊一起,南方親家做菜愛放糖,北方親家覺得太甜沒味道,嘴上不說心里犯嘀咕。

一方覺得出去吃就得去大飯店才有排場,另一方覺得在家隨便吃點省錢,吃著吃著就開始計較誰花錢少了、誰點菜不上心了,本來好好的關系,愣是讓飯局攪得別別扭扭。
要是親家突然打電話說“過來吃個便飯”,多半是有事相求,不是想讓你幫忙帶孫子,就是想借點錢周轉,你說去還是不去?
去了吧,人家開口求你,答應了自己為難,不答應又怕駁了面子,飯桌上推來推去,吃得一肚子不痛快。

不去吧,又怕親家覺得你故意躲著,背后說你小氣,這種帶目的的飯局,本來就不是吃飯,是給自個兒找不痛快。
過年過節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多好,非要湊一起吃年夜飯,南方人說要吃湯圓團團圓圓,北方人說得吃餃子招財進寶,為個主食就能爭半天。

給孩子發紅包,你包200,他包500,回頭就琢磨是不是嫌自己給少了,本來過年挺高興的事,硬湊一起反而吵起來,不如各過各的自在,省得為這些習俗上的小事鬧不痛快。
三禮不隨,注意隨禮分寸
隨禮這事最忌諱攀比,孫子滿月、換房搬家這種場合,包個紅包圖個吉利就行,別跟親家比誰給得多。
你包八千他包一萬,回頭就琢磨是不是嫌自己給少了,本來是喜事,愣是比成了面子競賽,最后自己咬著牙湊錢,心里堵得慌,何苦呢?
小兩口過日子有自己的門道,別動不動就插嘴。人家拌個嘴你跑去評理,說兒子不對傷了兒媳心,說兒媳不對兒子埋怨你。

帶孫子非要按老規矩來,人家用尿不濕你說浪費,人家喂奶粉你說沒營養,本來是好心幫忙,最后落一身埋怨,圖啥?
家里的大事更別大包大攬,買房裝修這種事,問問小兩口想法,提兩句建議就夠了,別替人家拍板定顏色、選家具,萬一裝出來不合心意,責任全落你頭上,好心倒成了“多管閑事”,親家見了面都尷尬。
不遠不近成就長久緣分
說到底,“三飯不吃”不是故意躲著不見,是躲開那些容易生嫌隙的飯局。
“三禮不隨”也不是小氣,是守住隨禮的分寸,別讓好心變成麻煩。
兩家人本就是因為兒女才成了親戚,不用非搞得跟自家人似的天天黏在一起,也別冷著臉不往來。
平時各過各的小日子,逢年過節發個信息問候,有事了客客氣氣商量,沒事了互不打擾,這樣挺好。
人到中年,護好自己的家,也體諒對方的難處,不爭長短,不較得失,這“半路親戚”才能處得長久,也讓孩子們少點夾在中間的為難,這就是最好的相處智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