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小村莊的命運,看大清王朝“龍脈”的悲歌

金寶臺,是沈陽渾河南岸靠近河邊的一個村莊,這原本是一個偏僻不起眼的村子,它竟然與沈陽的城市交通史有著緊密的命運聯結。
金寶臺的名字源自一個古老的民間神話傳說。
很早以前,金寶臺因地勢低洼,無人居住。在草甸子南面高坡處,有一座高五丈、占地五畝的烽火臺。后來,有張、李、鄧三戶人家遷居到這里生活。
張姓人家就住在烽火臺附近,他們家養了一匹馬。在農忙季節,免不了要給牲口多加點料吃。他們家男的排了班,輪流在夜間起來喂馬。
有一天,張老爺子扶犁,感覺性口拉犁沒有力氣,勉強奏合到響午,回到家剛一卸車,馬就直奔槽頭,撿料底兒吃。老張頭對著大兒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混小子,昨天晚上是不是偷懶忘喂牲口了?”大兒子委屈地說:“我夜里起來兩次添料呢?!?/p>
當天夜里,老張頭不放心,親自起來喂馬。然而第二天,這匹馬仍然是無精打采。接連三天,情況都是如此。
張老爺子心想,我今天寧可不睡也要看個究竟。夜里,老張頭隔會兒就出來瞧瞧,一直到二更天,他挺不住勁兒,瞌睡過去。等他再次醒來,就直奔性口圈,這時看見槽子外邊有匹黃馬駒在搶吃草料。他嚇唬一聲,那匹馬就跑掉了。前去一看,草料剩不多了,他又重添了一簸箕。
回到屋里,他轉念一想:不對呀,老李和老鄧兩家沒養牲口啊,這馬到底是從哪兒跑來的呢?都說牲口都是記吃不記打的,它剛才沒有吃飽,一定還會回來的,先把它抓住再說。于是,他招呼起兩個兒子,拿上馬鞭和繩子,到院中埋伏。
不到半個時辰,只見那匹黃馬駒又奔牲口槽子來了。這時細看,這匹小馬駒全身黃毛,金光閃閃,非同一般。老張頭一聲今下,爺三個把這個黃馬駒團團圍住。小馬駒一縱身,就從東墻跳了出去,此刻張老爺子的鞭子落下,剛剛掃到馬的尾巴。三個人追到院外,只見一道金光躍上烽火臺,接著不見蹤影。
回到院子,大兒子在地上突然發現一個發光的東西,撿起一看,是根金條。爺幾個又驚又喜,此時才明白過來,原來這是一匹神馬,這根金條就是金馬駒掉下來的一根馬尾毛。
此后,金馬駒再沒有現身,人們給烽火臺附近的這個村子起名叫“金寶臺”。

其實,“金寶臺”名字雖好聽,但這個地方,過去的百姓人家卻都是很窮苦的,這個故事傳說,不過是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
金寶臺一帶是渾河岸邊低洼地,每到夏天,渾河十年有九年都會出潮,綠油油的莊稼地,轉眼便是一片汪洋。在清朝年間,這里的土地就是白給誰種,都沒人敢要。因為即使不產糧,照樣交地捐。
說來有趣,源于這個地理條件,這里竟然還產生一個新的村莊,這就是金寶臺南面的北營子村。
清朝沈陽的錫伯族都被編入八旗,從軍的家庭,基本上都吃皇糧,幾乎用不著經營田地。一些錫伯族人不是騎馬射獵,就是打魚摸蝦。金寶臺一帶由于地勢洼,還有不少水坑,于是,有錫伯族人經常過來捕魚。再后來,有人嫌麻煩,就干脆在金寶臺偏西南一點選個高坡建房,長期住了下來,后來逐漸形成了村落,起名叫北營子村。近年來,在這個村征集到的錫伯族《吳姓世代家譜》,修于嘉慶十八年( 1813 年),說不定這戶吳姓人家當年就已經搬到這里了。
年復一年,誰也沒有想到,到了1900年前后,金寶臺一帶的貧瘠之地卻突然富饒起來了,其原因竟與大清王朝的“龍脈”有關。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中俄密約》,允許俄國人在中國東北修鐵路。對于這個中東鐵路的南部支線,清政府提出了條件:鐵道經過奉天(沈陽)時,必須遠離皇城及北陵三十公里。理由是從東陵到故宮和北陵,這是龍脈,不能被割斷而壞了風水,兩位先祖努爾哈赤與太極的陵寢也不能受到驚動。
那時,沙俄雖有吞并中國東北的野心,但和清王朝還處于表面合作的“蜜月期”,故對清政府的這個要求一口答應。當然,俄國人知道,其他列強也都盯著中國這塊肥肉,他要是和清政府關系弄僵了,讓其他國家趁虛而入就得不償失了。鐵路不就是拐個彎兒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這樣一來,中東路沈陽段,南面從大連方向,經蘇家屯修到金寶臺,北面繞著沈陽城劃了一個大弧線,從新城子(當時叫新城堡),沿卜三家子、曹家屯,修到小榆樹堡,南北兩線在渾河會合。因為金寶臺就在渾河邊,所以成為這條鐵道的一個重要坐標位置。

俄國人修筑中東鐵路,必然破壞沿途田地,這引發了旗地受損的正黃旗以及義和團的激烈反抗,暴力起義不斷,而沙俄借此理由,發兵17萬進入東北,大肆屠殺,并占據沈陽。俄國人既然和清政府借故翻臉,再也不顧忌什么皇陵、龍脈的約束,強行把鐵路改道。新的線路從北陵東側、沈陽故宮北側穿過,然后在老城西面向南跨過渾河,直奔蘇家屯。這也是今天仍在沿用的鐵路線。
因避諱“龍脈”,原來鐵路繞行沈陽城,途徑金寶臺,結果讓這個地區直接受益。原因是,鐵路路基相當于是攔水壩,直接改變了渾河在路基下游的整個地貌,渾河漲水再也漫不過路基下方的大部分田地。從此,金寶臺一帶的農業開始興盛,就連喜愛捕魚的錫伯族人也種起地來。再后來,這里又開發了水田,成為蘇家屯的糧倉,金寶臺一帶華麗轉身,成為渾南的富裕地區。

那么,俄國人改變了鐵路線路,這里不又恢復原樣了嗎?實際上,鐵路改道,金寶臺一帶并沒有受到影響,因為盡管路軌扒走了,可路基并沒人動。正因為如此,金寶臺一帶當時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中東路改道,皇上哭百姓笑?!?/p>
從歌謠來看,清政府已經失去民心,皇帝會為龍脈被踐踏而哭泣,但老百姓對此并不關心,他們需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
當然,從更大的格局來看,沒有國哪有家!積貧積弱的封建統治抵抗不了外來侵略。俄國人走了,日本人來了,沈陽人民照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殖民地帝國主義鐵蹄下的三等人,有什么生命安全感,有什么尊嚴,更何談真正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中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金寶臺地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沈陽城市重心的南移,這里基本上實現了城鎮化,商鋪林立,花園小區比鄰皆是,沈陽較大規模的二手車市場就坐落在金寶臺。
特別有趣的是,本為偏僻的金寶臺似乎總與沈陽的重要交通節點布局有緣,當你在渾南高速路上開車時,“金寶臺互聯”幾個大字,經常會映入眼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