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明皇陵: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子所在的陵寢,為何會坐南朝北呢?
鳳陽那片地兒,誰走過去,大約都難料當年血雨腥風。濠州之戰時,朱元璋還只是江湖上的拼命三郎,奪回故鄉那一刻,他也沒忘了給祖墳添把土。這墳,就是后來的鳳陽明皇陵。一個道不清說不盡的地方,埋著他半生功名的起點,也埋著他跟命運打了個照面的一家人。

但話說回來,朱元璋小時候,誰能想得到自己會有陵墓這種“豪華配置”?元順帝至正四年那會兒,瘟疫像是專挑窮人家下手。朱家三口人接連倒下,家里只剩下兄弟幾個和大嫂、侄兒,一群人捧著三副遺體,愣是找不出一口棺材。連埋人的地方都沒有。朱元璋小小年紀,面對父母和大哥的尸體,或許心里頭最開始的念頭根本不是“爸爸媽媽會庇佑我”,而是“我們咋辦?”
這時候才知道什么叫“求人”。想找地主劉德借塊地,結果被人一句話罵了出門。想想看吧,街坊鄰居都在門口看著,劉德的嗓門又高,朱家的臉都快掛不住了。朱元璋那份尷尬,估計很多年后都還記得。

老天爺倒沒讓他徹底失望——還是童年玩伴劉英家里伸了援手,劉英的娘婁氏勸爹給了塊地。說白了,不是豪宅良田,只能算沒人愿意埋的邊角地。下葬時“殯無棺槨,被體惡裳”,就是貼身的舊破衣服裹一裹,算是沒讓親人曝尸荒野。朱元璋感激在心,日后登基,這劉繼祖一家子也能封個侯。那時候的朱元璋,還只是個能記住恩的人,卻沒想過自己會給當年幫忙的人改了命。
多年后,朱元璋打回濠州,權力在握,頭等大事還是先去給父母掃墓。講真,這件事挺接地氣:人得勢了,第一反應就是家里父母,沒跑??墒沁w墳這事,靈氣說不好,身邊人各有主意,又有民俗又怕泄了山川之氣。朱元璋猶豫了,糾結甚至比打仗還難。陵墓方向也稀奇,坐南朝北偏東——一般風水是坐北朝南,這偏偏就這么個稀里糊涂的方向。

翻看地形,朱家只能挑高點兒的南面當頭,低地當腳。東邊有河,西邊有路,西北還有塘,都是濠州鄉下的“好風水”。有種說法,這格局是不利長子的,朱家的確,兄死弟興,發達一人。有沒有那么點宿命?信風水的人說有,朱元璋信不信,不好說。至少這墳改不改都讓他猶豫半天,最后還是增添了些土,把老墳封厚點,再派當年幫過自己的劉英、汪文看管。舉家從頭到尾,記一份恩,不顯山不露水。
濠州收復不久,朱元璋就準備往帝位沖刺,祭掃和擴陵的節奏越來越緊。讓兒子朱標和朱樉回鄉拜祭,自己親寫了祭文。寫祭文那天,估計朱元璋心里也有數,老爹死的時候窮得叮當響,家里竟有一天能風光齊天。其實看他祭文,腔調還算平常心,既有對親情的懷戀,也有“人生如寄”的感慨——大哥、父母的墓前拜掃,寫給自己的孩子看:你們再有本事,也要記得根。

等到當了皇帝,朱元璋立刻給爹媽尊號、給兄長封王,老墳變成皇陵,那點故鄉土一下子變成了“大明的面子”。陵寢的建設一波接一波,改英陵為皇陵,設皇陵衛,搬物料、擴規模、增官員——連看陵的劉英他們,都成了和明朝一同“退休”的世襲官。小土包變成大陵園,樓臺殿宇日日新,鳳陽一下子從窮鄉僻壤變成皇家圣地。
這事兒其實也有閑話——陵墻修得太封閉,說是氣流不通,家運反倒不濟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就爆發,有些人就喜歡把這個案聯到陵墓風水,真假各有嘴。明皇陵從此變得禁忌重重,誰到陵邊都得百步下馬,沒規矩的直接掉腦袋。永樂年間,朱棣親自背土修陵,朝中大員也都跟著背,鬧得跟大型敬祖儀式一樣。后邊朱高熾、朱瞻基路過,也都得來祭一祭,順便圍著“又破又舊”的農具感嘆:祖宗打江山就靠這玩意兒。就像我們說,兒子繼業,不敢忘本。

到了明英宗那年,還有只老虎跑進皇陵土城,把太監嚇得集體抓捕,世事荒唐到這種地步。大明王朝一邊修一邊補,每隔些年就來次大修,那些碑亭、土城、樓殿,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代工匠敲敲打打修過幾輪了。
但時間長河里,這些榮光總有暗影。崇禎年間,外頭流寇打亂局,張獻忠帶兵直撲鳳陽,一場巷戰,朱家后裔拼死守土,終究沒擋住。張獻忠假裝進香,實則殺戮縱火,大明的祖陵一下子毀成廢墟。消息傳到京城,崇禎帝也只剩痛哭自責,追罰官員。祖墳都被燒了,最后連祭告太廟都只能表個態。其實讀到這里,我心里也是一陣發涼,也許很多老百姓在廟門外看著,嘴里也在念:“朱家氣數已盡吧。”

清兵后來進關,對北京孝陵還算留了點薄面。鳳陽這塊地卻徹底荒廢下去。乾隆年間,明皇陵已經破敗到泥土堆。等到了抗戰,陵園里的松柏全被砍,為了挖個戰壕,老祖宗的墳頭變成了一片荒草地。
時間再快進,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終于有心人修復了石像生和碑亭。這些老石像,雕得比別家都靈,每一張臉都像有故事。如今保護性修繕進行著,至少讓后人還有地方可以站一站,望一望朱家的歷史。

說到底,一塊墳地,從破土到封侯,從繁華到劫后余生。有的人家,風水說是三合四合,最后能守半輩子,但朱元璋這一家,窮苦出身,機緣巧合,最后硬是靠一口氣撐到皇陵被修成。只是這世事無常,祖宗屋里也難擋江山更迭。朱家能留下的不外乎一片石雕和些許故事,風吹日曬,百年江山,誰說不是浮沉一場?
其實你要問我,朱元璋當年給父母封侯、擴陵的時候,心里有沒有想過后來的遭遇——陵園能守一百年嗎?兒子還能祭幾代嗎?誰知道。只怕歷史里真有謎團,正如陵園每一塊碑石下,都壓著個留不住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