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上戈壁”到“南海綠洲”——子弟兵助力南海島礁綠色生態可持續建設紀實
南海海面,陽光熾烈。銀色沙灘邊一汪淺水,周邊自然生長著水芫花、馬齒莧等植物,綠意盎然。據科研人員介紹,這是近自然鹽生沼澤,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質、土壤條件和豐富的植物種源。
2023年8月29日,駐守永暑礁的南沙某守備部隊官兵收到喜訊:由他們送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檢測的島礁濕地水質和土壤理化性質數據,確定為近自然鹽沼,標志著被稱為“海上戈壁”的永暑礁自然生長出植被!
如今,南海座座島礁碧海澄澈、綠樹成蔭,原本白茫茫的珊瑚礁砂灘變成了綠意滿眼的海上家園,人與自然正在這片海洋國土上和諧共生。
蔚藍大海與海上“綠洲”(資料照片)。張國雄 攝
扎根——用綠樹繪就南海島礁全新底色
“在島礁種樹太難?!痹谀仙撤?0多年的二級軍士長胡冬冬撫摸著飽經風霜的樹干說。天然珊瑚形成的島礁堿度高、養分少,普通綠植存活率極低。
從第一株太陽花艱難扎根,到島礁綠化全面鋪開,再到如今在島礁上自主育苗、實現綠化苗木“本土化”,南海島礁守備部隊官兵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數十載。
守礁官兵們有個傳統:每次上礁,大家都會自發從家鄉帶來種子。沒有泥土,他們就趁著換補時機,像燕子銜泥般一點一點從內陸運來;島礁上沒有合適的土地,他們便利用泡沫箱等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裝滿泥土,將其當作培育生命的搖籃;自然條件惡劣,沒有植物能夠輕易存活,他們就一次又一次地嘗試。
終于,一朵頑強的太陽花絢麗盛開。接著,大家在島礁上開墾了一塊菜地,種下更多植物。
撒下種子后,鹽堿化問題成為了巨大的“攔路虎”。播下的菜種,要么被咸潮無情地“腌”死,要么被高溫炙烤得蔫頭耷腦。官兵們嘗試用淡水反復沖洗土壤,搭建起防咸水的隔離層,用塑料膜和沙袋筑起一道道堅固的防線。
無數次嘗試后,防臺風、防暴雨、防高溫、防腐蝕的“四防”菜地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喜悅。翠綠的青菜在防臺風網下舒展著葉片,西紅柿果實掛滿枝頭??粗约河H手種出的蔬菜,官兵們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官兵們在每一壟菜地前都插上了一個個小牌子,北京、四川、安徽……從故鄉帶來的泥土,在南海島礁上種出了果實;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也在島礁扎下了根。
南海島礁守備部隊官兵在“四防”菜地清理雜草(資料照片)。全斌 攝
島礁上每一棵樹都代表一段堅守的歲月,訴說著南海衛士對祖國的赤誠——
1982年,新華社向世界播發一條消息:中建島種活了第一棵椰子樹。20年后,中建島收獲了第一個椰子。那靠著每一名“天涯哨兵”背土上島培育的椰子,至今仍存放在榮譽室。如今的中建島,一代代官兵接續種下的59種4000多棵樹;
在華陽礁,官兵培育的植物種類已達120余種,植被覆蓋率超過90%,喬、灌、草銜接互補的森林植物群落生長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美濟礁,官兵利用環境監測站監控綠化數據,全面動態掌握植被生長情況,濕地公園、諾麗果園等一批生態示范點見證著島礁固砂覆綠工作的顯著成果……
隨處可見的綠植讓南海島礁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綠色已然成為南海島礁的全新底色,碧海綠洲成為中國南海上的一幅嶄新畫卷。
建設——用科技構筑新型島礁生態治理格局
“老一輩官兵怎么把島礁交給咱們的,咱們就要更好傳接給后來的戰友!”這是南海官兵共同的信念——守島守礁,不光要守住,更要守好。近年來,南海島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牽引,加快創新技術手段,推動實現島礁生態可持續發展。
正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午飯的煙火氣息剛剛散去,美濟礁官兵們迅速將餐廚垃圾收拾妥當,運往飯堂后方的垃圾轉運點。經過高溫消毒、微生物發酵降解等一系列轉化過程,餐廚垃圾很快分解為富含腐殖質的有機肥。
守礁官兵利用這些珍貴的有機肥,在島礁上開辟出了一片片生機盎然的菜園。某島礁“四防”菜地內,黃瓜、生菜、芭蕉、甘蔗等蔬果長勢喜人。
官兵們一日三餐的食物殘余,搖身一變成為了養護綠植的寶貴肥料,實現了餐廚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走出了一條資源可再生利用的生態環保發展新路。
“2024年超強臺風‘摩羯’來襲,補給船延誤了好幾天,當時凍庫里的蔬菜吃完了,是我們用有機肥種出的蔬菜救了急?!贝妒聠T佘翔宇說。
永暑礁官兵自建生態魚池(資料照片)。全斌 攝
走進渚碧礁海洋環境監測站,一面巨大的LED屏幕吸引目光。屏幕上,海底世界宛如夢幻畫卷徐徐展開:彩色珊瑚如靈動的鹿角般在海水中舒展,成群鸚鵡魚穿梭游曳,魚鰭閃著藍綠色的光……屏幕右下角,海水溫度、鹽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鐘更新一次。
“幾年前,我們搭建了這套海洋環境檢測系統,通過這些水下攝像頭,我們可以24小時不間斷監控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一級上士謝江河說,這套監測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測海洋水質、珊瑚礁生長狀況,還能對鳥類遷徙、海龜繁殖等進行動態追蹤。
“這是鸚鵡魚,它們對水質特別敏感,有著天然的‘水質檢測器’之稱。前幾年鸚鵡魚在這片海域還難得一見,現在隨便一拍就是一大群?!闭f話間,一群鸚鵡魚游過攝像頭。
與國內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覆蓋全島礁的生態監測網絡;利用無人機進行海漂垃圾巡查,提高清理效率;運用遙感技術監測島礁植被生長情況,為綠化工作提供科學指導……借助科技力量,近些年南海島礁先后建設完成滴灌系統、海域監測系統、水質凈化系統、廚余處理系統等生態環境保護系統。
在官兵們不懈努力下,南海島礁逐漸形成以島礁生態自我循環為主、人為治理為輔的生態環境,基于生態系統自循環的島礁綜合治理格局基本成型。
守護——用情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家園
“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蹦虾u礁守備部隊官兵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
東島上的抗風桐林與成群鰹鳥(資料照片)。張國雄 攝
生態保護成績如何,動物種群最有發言權。
東島——中國唯一的白腹鰹鳥棲息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白腹鰹鳥繁殖種群所在地。在東島官兵眼里,白腹鰹鳥不僅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同樣也是與他們常年相伴的鄰居。
近幾年,每次臺風來臨前,東島官兵都會盡可能的將小鰹鳥從樹林抱回宿舍,用小魚喂養。臺風過后,他們再將小鰹鳥送還大自然,有時還要幫它們在樹上重新搭巢。為此,東島還成立了兼職的護林員、護鳥員隊伍。
渚碧礁中士李昕宇生長在洞庭湖畔,見慣了湖上水鳥覓食、候鳥翻飛的美麗景象。剛上礁時,島礁的綠化剛剛起步,他在光禿禿的礁盤上尋覓了一個多月,才遠遠望見幾只海鳥。鳥影稀罕,他只能將心愛的長焦鏡頭束之高閣。
隨著島礁濕地公園的建成,經過凈化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滋養著蘆葦、蒿草等水生植物,成為鳥類的天堂。
如今李昕宇不僅重拾愛好,還考取了攝影師中級證書,部隊讓他兼職記錄島礁生態環境的點滴變化。工作之余,他精心制作了一本“飛鳥集”,將在島礁之上邂逅的各種鳥類定格,40多種鳥類,神態各異、翎羽艷麗,不少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在南海,官兵們與海洋生物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紐帶。除了海鳥,海龜也是島礁的“??汀?。前不久,在永暑礁,中科院科研人員和守礁官兵首次發現一處綠海龜產卵場,再次印證了南海海域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為瀕危物種提供了適宜的棲息條件。這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日夜守護。
深夜,某島礁一級上士邢偉杰在沙灘邊緣巡邏時,聽到一陣聲響。循著聲音的方向找去,邢偉杰發現了一只被漁網緊緊纏住的海龜。邢偉杰立刻通過對講機向連隊報告。很快,幾名戰友帶著工具趕來。大家圍在受傷海龜身邊,眼神中滿是心疼。經過近一個小時努力,他們從漁網中解救出被困海龜,隨后又一點一點為海龜清理藤壺,海龜被順利放歸大海。
在南海多處島礁,每到繁殖季節,總有海龜將一顆顆珍貴的卵產在礁盤之上,后又重返大海。這時候,守礁官兵們就又多了一項重要任務:在沙灘上仔細尋找產卵點,為每個巢穴做好標識牌,不僅標注著產卵時間,還寫滿了官兵們對小海龜的祝福。
島礁軍醫為受傷海龜清理傷口(資料照片)。張國雄 攝
在官兵們悉心守護下,越來越多的小海龜能夠順利孵化。每當看到小海龜破殼而出,奮力地朝著大海爬去,官兵們眼中滿是溫柔與期待。他們知道,這里是他們共同的家園。
“保護島礁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海洋,守護好‘藍色國土’,我們責無旁貸?!庇朗罱甘貍洳筷狀I導說。(何鐵城、錢曉虎、賀躍民)
視頻素材:張國雄、鐘翼全、陳琦、邱果、方智坤、黃春茂、黃鑫隴
視頻剪輯:姬翔、任喜來、沈子祥、張大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