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學還是玄學?一份關于“健康如何影響運勢”的報告
這篇文章,我寫了又刪……唯恐翹開不同維度的認知觀念。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源自近期網上流行的評價段子“標記一下,老了賣你保健品”,簡單的段子,背后也隱含信號:年輕一代在面對健康焦慮時,既渴望獲得科學信息,又對過度商業化的養生宣傳保持高度警惕的矛盾心理。誠然,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唯物主義者,同時也是辯證唯物主義者,這個關系就很微妙,辯證法是對立統一的,是質量互變的。
從量子糾纏論,可以窺到人不是機械的,人在萬事萬物中都是存在普遍聯系的,人在影響著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也在影響人,這是現代理論的加持,傳統理論有沒有這樣的觀點呢?有的。
知識是無盡的,人類在知識的面前能窺到冰山一角就難得的,看未來,遠不如看過去來得清楚。本文從大概方向上進行表述,如有缺漏不足,請讀者海涵指正。
一、什么是“運”和“勢”。
運:指時間性的流轉和周期。它強調變化和過程,如“流年大運”。它就像一條河流,有枯水期和豐水期,人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年、月、日)會處于“運”的不同階段。
勢:指空間中力量的趨向和積累。它強調方向和能量,如“勢不可擋”、“大勢所趨”。它就像水位落差形成的巨大動能,或者弓箭拉滿后蓄勢待發的狀態。
運勢合一,就是指在特定時間周期內,個人或事物所蘊含的總體發展趨勢和能量狀態。好運勢意味著正處于一個積極、順遂的周期和趨勢中;壞運勢則相反。
二、運勢的動態性:如何運行?
運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極具動態性:
命與運的關系:
“命”是車,運是路”:命是先天的基本設定(是轎車還是卡車),運是人生要經歷的不同道路(是高速公路還是崎嶇山路)。好車遇上好路,運勢最佳;差車遇上好路,也能平穩前行;好車遇上差路,則坎坷顛簸。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句諺語清晰地排列了影響人一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先天的“命”和“運”雖然重要,但后天的健康、風水、積德、讀書學習同樣能極大地改變運勢。
三、健康對運勢的影響
①健康是承載運勢的“容器”和“基石”。你可以將“運勢”想象成水,將個人的“健康”和“德性”想象成盛水的容器。
身強方能任財官:一個健康的身體,對應著傳統生日理論中的“身強”。只有身強,才能承受住巨大的財富(財)、崇高的地位(官)和鼎盛的名聲(?。?。如果一個人身體孱弱(身弱),即使有金山銀山擺在面前(走好運),他也無福消受,反而可能因財生災,這就是“身弱不勝財”的道理。健康是“1”,財富、地位、感情等都是后面的“0”。沒有健康的“1”,再多的“0”也失去意義。
②精氣神是運勢的能量源:傳統醫學和養生學認為,人有“精、氣、神”三寶。現代醫學也有一整套基于流行病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科學研究的預防醫學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南。健康的人,精氣神飽滿,會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積極的光彩(“望之有光彩”)。這種飽滿的能量場會:
吸引好事:一個精神煥發、眼神明亮的人,更容易給人留下可靠、積極的印象,從而吸引來貴人、機會和善緣。
抵御兇煞:旺盛的精氣神如同一個人自身的“陽氣”和“正氣”,可以有效抵御外在的“邪氣”和“晦氣”,使得一些小的厄運難以近身。
③健康是運勢的“晴雨表”和“預警系統”。
身體狀況會直接反映運勢的起伏,反之亦然。
疾病是運勢受阻的體現:根據傳統理論,身體的不同部位對應著不同的五行和能量。當某個臟腑長期出現問題時,可能預示著對應的運勢領域正在出現問題。例如:
長期腰腎不適:在八卦中對應“坎”,主智慧、財運。這可能暗示當事人因過度焦慮、投資失誤或事業壓力導致財運受損。
心臟、心血管問題:對應“離”,主名譽、前途。這可能與事業上的重大挫折、名聲受損或極度煩心有關。
肝膽問題:對應“震”和“巽”,主決斷、謀略。這可能反映出當事人長期猶豫不決、情緒壓抑(怒傷肝),導致事業和人際關系停滯。
⑤運勢低迷期更易患?。寒斠粋€人進入運勢的低谷期,其整個能量場會變得脆弱,情緒也容易低落。這時,不僅外界麻煩增多,身體也特別容易被病邪入侵,舊疾復發。這就是為什么人“倒霉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生病往往是雪上加霜的一件事。
四、 健康與運勢的相互作用:心態是關鍵橋梁。健康通過影響人的心態和行為,直接左右運勢的走向。
健康 → 積極心態 → 好運勢:身體健康的人,通常精力充沛,思維清晰,情緒穩定,樂觀向上。這種心態會促使他敢于抓住機會,積極行動;人際關系和諧,易得貴人相助;面對困難有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身就是“好運”的體現和成因。
不健康 → 消極心態 → 壞運勢:病痛纏身的人,容易被疼痛、疲勞和負面情緒(焦慮、抑郁、煩躁)籠罩。這種心態會導致判斷力下降,容易做出錯誤決定;情緒失控,破壞人際關系,招惹是非;逃避退縮,錯過良機;整個人散發出“晦氣”,讓機會和貴人遠離。
五、喃喃自語
傳統講養生,現代講預防,殊途而同歸,本質都是保持健康的目的,筆者對中醫缺少深入了解,僅在現代醫學的養生方面給出幾點建議,如有不足,請海涵、批評指正:
1. 均衡營養:這是健康的物質基礎。現代醫學不再講“性溫”、“性熱”,而是關注宏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的科學配比。
膳食多樣化:推薦“彩虹飲食法”,即攝入多種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以確保獲得全面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如花青素、番茄紅素)。
控制能量平衡:根據身高、體重、年齡和活動量計算每日所需卡路里,避免肥胖(萬病之源)。
多吃:全谷物(燕麥、糙米)、優質蛋白(魚、禽、豆類)、健康脂肪(堅果、橄欖油、牛油果)、大量蔬菜和水果。限制:加工肉類、高糖飲料、反式脂肪(常見于油炸食品、糕點)、過量鹽分和酒精。
不推薦健康人群盲目進補,應在體檢后,根據醫生建議進行針對性補充,避免各種保健品洗腦。
2. 科學運動:運動被視作“良藥”。有氧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騎行,旨在增強心肺功能。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如舉重、使用彈力帶,旨在增肌、提高基礎代謝、強壯骨骼。建議每周至少2次。柔韌性與平衡訓練:如瑜伽、太極,旨在防止跌倒、保持身體靈活性。核心思想:避免久坐,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
3. 優質睡眠:睡眠是身體修復、記憶鞏固和免疫系統調節的關鍵時期。目標:成年人每晚保證7-9小時的高質量睡眠。建議:保持規律作息(即使周末)、營造黑暗安靜的睡眠環境、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4. 壓力管理:長期慢性壓力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引發炎癥、焦慮、消化問題乃至心血管疾病。
有效工具:正念冥想、深呼吸練習、保持興趣愛好、與親友傾訴、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
5. 定期體檢與疫苗接種:這是現代醫學養生最具特色的部分,體現了“防患于未然”的科學精神。
定期體檢:根據年齡、性別和家族史,進行癌癥篩查、慢性病風險篩查等。目的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疫苗接種:不僅是兒童,成人也需接種(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HPV疫苗、帶狀皰疹疫苗),這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6. 戒除不良習慣:這是最直接、性價比最高的“養生”。
戒煙:吸煙是導致癌癥、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首要可預防因素。
限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飲酒沒有安全值,最健康的飲酒量是0。
7. 社會連接與心理健康:現代醫學越來越認識到,孤獨感對健康的危害堪比吸煙。保持積極的社交關系、有生活目標、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被證明可以降低癡呆風險、延長壽命。
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用健康“改運”,任何時候都不晚。
本文僅代表筆者局限的見解,請理性、辯證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