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冥婚、結陰親、睡墳場,被稱全網最硬命格,如今面相大變太嚇人
百萬博主千千萬,唯獨張樹林靠“作死”一夜爆紅。
半夜招魂、在墳地直播結陰婚、怒砸開過光的神像...
但在事業巔峰期,他卻突然退網,銷聲匿跡。
而當張樹林再次出現在鏡頭面前,面相變化太嚇人!

封門村一夜成名
誰能想到,張樹林一開始是拍攝搞笑視頻的。
但那個時候搞笑視頻這個賽道過于擁擠,而張樹林的作品又沒有掀起什么水花,這也讓他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可誰能想到2023年,幾個意外事件讓他成功走進大眾視野。
像阻止廣場舞大媽跳舞,注銷70萬粉絲的賬號,揭穿江湖騙術等。

但漸漸的,張樹林的評論區開始不對勁起來,很多人在評論區”許愿“讓張樹林做一些”極限挑戰。
2023年6月,網友在他視頻下留言,慫恿他“敢不敢半夜去封門村坐太師椅”。

封門村,號稱“中國第一鬼村”,各種靈異傳聞甚囂塵上,傳說坐了那太師椅的人必死無疑。
本以為只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張樹林竟當了真,一口答應了下來。
本就對“鬼神”之說嗤之以鼻的張樹林,覺得這是個機會。

他花了200元找當地向導,半夜孤身一人扛著設備就進了封門村。
在那陰森的破屋里,他不僅坐上了太師椅,還在里面睡了一晚,第二天,他不僅毫發無損,還跟大家解釋,村子荒廢是因為山路難行、交通不便。
他將這段經歷拍成發布到社交平臺上,沒想到一下就火了。

就因為這次挑戰,張樹林發現了新賽道。他覺得與其拍些沒營養的搞笑視頻,不如做點 “有意義” 的事 —— 破除封建迷信。
從那以后,他徹底轉型成 “反迷信” 博主,專門挑那些聽起來就毛骨悚然的傳說下手,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 “這世上沒鬼神”。

挑戰升級,爭議不斷
轉型后的張樹林,像是開了掛一樣,挑戰難度一路飆升。
早期他還只是 “破除謠言”,比如去廢棄老宅探險,證明那些 “鬧鬼” 傳聞都是嚇唬人的。
可慢慢的,他玩得越來越大,開始觸碰民間禁忌。

清明節那天,他穿著壽衣躺在墳地里過夜,說要看看 “祖宗會不會顯靈”。
午夜十二點,他跑到十字路口敲碗,還吃所謂的 “香灰飯”,說要試試能不能 “招到東西”。

更離譜的是,他還跟紙人舉行 “冥婚” 儀式,拜堂、喝交杯酒樣樣來,甚至用自己的指尖血給紙人點眼睛,說要 “看看紙人能不能活過來”。?
除了這些,他還拍過玩筆仙、扎小人、給自己 “下降頭” 的視頻,甚至敢砸毀開過光的神像,砸一個還不行他還砸一對,甚至還對著鏡頭調侃:“要是菩薩真顯靈,就來劈我??!”

后來他還去了頻發失蹤事件的哀牢山,睡過亂葬崗、廢棄寺廟、精神病院,哪嚇人他就往哪鉆。
除了挑戰國內的民間禁忌,張樹林的 “野心” 還不止于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國外的一些神秘邪術,開始嘗試挑戰東南亞邪術。

同時這些挑戰也獲得了一些網友的支持,認為他這是打破封建迷信的英雄,用這樣夸張的放棄破除哪些封建思想。
但另一部分人,指責他缺乏敬畏之心,褻瀆傳統,甚至還有人懸賞60萬封殺他,更有甚者揚言“花錢買命”。


面對這些威脅,張樹林非但沒有退縮,還直接拍攝視頻公布自己的生辰八字,對著鏡頭叫板那些威脅他的人。

毫無征兆的退網
2024年6月,正當張樹林在網紅之路上順風順水時,他卻突然發布了一條道歉視頻。
視頻里,他稱自己“做了不好的事”,隨后刪除大批視頻、解散粉絲群,停更消失在了大眾視野。
他還留言“師傅說不讓我玩了”,這引發了網友們的各種猜測。

有人說他是被那些信奉鬼神的人報復了,遭到了“報應”。
有人聯想到之前同樣做反封建迷信內容,后來消失3年,回歸后皈依佛門的網紅“陰九華”,猜測張樹林也步了他的后塵;還有人懷疑他是和某些大師合伙炒作。

一個月后,2024年7月,張樹林高調回歸。
不過這次回歸,他的態度收斂了不少,視頻也新增了“虛擬演繹”標簽。
而且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張樹林的形象發生了巨大變化。

早期視頻里,他皮膚白凈,眼神有光??涩F在,滿臉痘坑、毛孔粗大、膚色暗黃,額頭看起來“印堂發黑”,眼神也變得空洞無神。

網友們紛紛猜測他是不是“遭反噬”了,但其實因為張樹林長期熬夜、內分泌失調導致。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消失的那段時間,正好是他老婆待產的時候,這也是他消失的原因之一。

甚至有網友發現他的脖子上,還掛著一塊類似的玉牌的東西,還有在他書房的正上方還掛著一副黃色的畫,上面還印著陰陽八卦。

而且在其中一個視頻中,他還穿著道服,稱呼別人為“師兄”,還透露自己已入道,還獲得了新的稱號“張玉林”。
他的師兄稱“以前辯假,以后奉真”,這也標志著他從“反封建迷信”徹底轉向了“奉真”。

現在,雖說張樹林依舊在拍攝這類視頻,但是對比之前他變得更謹慎了,不是什么挑戰都碰,甚至還在視頻中提到尊重傳統。
其實,張樹林破除封建迷信的心是好的,但是他的一些行為還是有點過激,我們要在相信科學的同時,也要心存敬畏之心。
對于他的經歷,你有什么看法呢?是覺得他勇氣可嘉,還是認為他的行為過于激進?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