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一棟樓多高,謹記"選3不選5",就基本不會出錯
選樓層像找一雙合腳的鞋子,穿對了每天都舒服,穿錯了走兩步就磨腳。很多人買房時只看價格或面子,住進去才發現——一樓的潮濕讓衣柜里的衣服發了霉,頂樓的漏水把天花板泡出了印子,到頭來想轉手都沒人要。老輩人常說“一樓丑,頂樓漏”,這可不是迷信,是幾代人住出來的經驗。

樓層的高度就像房子的“眼睛”,決定了采光和通風的好壞。總樓層的2/3被稱為“黃金層”,比如33層的樓,22層左右就是黃金層——站在陽臺能看到遠處的樹頂,陽光能照進客廳的每個角落,風從窗戶吹進來,帶著樓下花園的花香,既不會像低樓層那樣被周邊建筑擋住,也不會像頂層那樣離天空太近。

低樓層的“痛”,住過的人都懂。一樓的窗戶對著人行道,行人的聊天聲、電動車的鳴笛聲能直接飄進房間,夏天的蚊子像轟炸機一樣,晚上睡覺都要掛蚊帳?;啬咸斓臅r候,墻面掛著水珠,衣柜里的衣服摸起來潮乎乎的,還有股霉味。二樓更慘,因為一樓是獨立下水,二樓和上面的住戶共用一根管道,萬一堵了,臟水先灌進二樓的衛生間,想想都惡心。

頂層的“坑”,藏在“視野好”的背后。頂樓的天花板容易漏水,尤其是下雨天后,墻面會出現一條條裂縫,水順著裂縫流下來,把墻面的乳膠漆泡得鼓起來。夏天的時候,屋頂像個大蒸籠,客廳的空調開一整天,溫度還是降不下來;冬天又像個冰窖,暖氣再足,墻面還是涼的。而且頂樓對電梯的依賴特別大,萬一電梯壞了,爬30層樓能把人累得半死。

中間層就像“中庸之道”,兼顧了各方面的優點??倶菍拥?/2左右是中間層,比如18層的樓,9層就是中間層——采光雖然不如黃金層,但也不會太暗,通風剛好,噪音也比低樓層小。價格比黃金層便宜一點,性價比很高,適合有老人或小孩的家庭,萬一電梯壞了,爬個9層也不會太費勁。

次頂層是“性價比之王”,既有頂樓的優點,又避開了頂樓的缺點。比如30層的樓,29層就是次頂層——視野和頂樓一樣開闊,能看到遠處的山,晚上能看星星,采光和通風也很好。而且不會像頂樓那樣漏水,冬冷夏熱的問題也輕一點。價格比黃金層低,適合預算不夠的年輕人,住進去舒服,以后轉手也容易。

選樓層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算計”。要先看總樓層,比如33層的樓,選22-25層的黃金層,16-17層的中間層,29-30層的次頂層;如果是11層的樓,選7-8層的黃金層,5-6層的中間層,10層的次頂層。還要避開腰線層——樓外側凸出來的樓層,上面容易積垃圾,樓下的視野會被擋??;避開底商上一層,樓下的商店噪音大,灰塵多,影響休息。
傳統文化里的“一樓丑,頂樓漏”,其實是現代科學的“老經驗”。比如一樓的潮濕,是因為地面水汽上升,加上通風不好;頂樓的漏水,是因為屋頂防水層經過風吹日曬容易老化。而PM2.5的分布,其實是低樓層(1-3層)濃度更高,因為灰塵容易沉積在地面附近,所以高一點的樓層(5層以上)灰塵更少。這些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不是迷信。
選樓層要“量體裁衣”,比如有老人的家庭,選中間層或低樓層(1-3層),方便上下樓;有小孩的家庭,選中間層,避免小孩爬窗戶的危險;年輕人選次頂層或黃金層,追求視野和舒適度。還要看電梯情況,如果小區只有一部電梯,選低樓層,萬一電梯壞了,爬樓梯也不會太累;如果電梯多,選高一點的樓層也沒關系。
選樓層不是選“面子”,而是選“日子”。有的人盲目選高樓層,以為越高越好,結果住進去才發現,電梯要等10分鐘,冬天風太大,窗戶都不敢開;有的人貪便宜選一樓,結果住了一年就想轉手,卻沒人要。其實,最好的樓層,是適合自己的——采光好、通風順、噪音小,住進去舒服,以后想轉手也容易。就像老輩人說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炫耀的?!睂嵱貌攀亲顚嵲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