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能享受哪些特殊待遇?至少有四點,是舉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清代進士,是多少讀書人茶飯不思、徹夜難眠的終極夢?同桌的王二為了它舉家賣田,鄰村的李三生怕錯過,寧愿跪在祠堂求菩薩保佑??善质莻€“成王敗寇”的買賣,成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沒成,十年寒窗就像給別人作嫁衣。一場考試,雞飛狗跳,冷暖自知。

科舉是個嚇人的獨木橋。別說考進士,光是秀才、舉人,已經是半座天,鄉里鄉親見了都多看你兩眼——秀才,能免稅、不服差役,逢年過節拜堂口子都得給你留個位子。再往上,舉人,那就算是有了“準官”身份。但你要是真問老李頭:“那進士待遇有多大不同?”他準會抹兩把酒,嘿嘿一樂,扔下一句:“差著呢!”
真就差著。你說,清朝那么大,全國那么多縣,進士加一起兩萬出頭,平均到每個角落——稀得像南墻上的燕子窩,誰家有個,祖墳都要飄香。那些年,北方有些地方,三百年愣仔細數,出不來一個進士。進士,就是稀罕物,站在哪都是一塊招牌。

也難怪朝廷肯給好待遇。頭些年,進士考出來,哪怕不是最拔尖的,也能直接當知府,正四品,辦公桌后面坐著也覺得腰板挺直。就算后來康熙歲月過了,機會沒那么多了,進士熬候補,八年十年后總歸有個正經差使。要是不稀罕當官,樂意回老家教書,也能立刻落座地方書院,教諭、教授一類差事,吃皇糧不用等。
那怕你已經是舉人了,事情也還沒定局。別說別的,胳膊肘往外拐——清初的時候,看你舉人身份還算給面子,入仕當官機會挺多。偏偏康熙后來一拍桌子,規矩又嚴了:會試三次沒考中才排隊摸獎,叫大挑,而大挑又挑外形,擺明了讓你“看臉吃飯”。像那些一肚子文章、卻面目平平的舉人,只能望洋興嘆,白白浪費腦細胞。

進士身份就不一樣了。你要是有了這塊招牌,仕途點子多,挑選余地廣。朝里頭,有些衙門的頭面活,就專門只給進士設——比如禮部、吏部上頭的事,或者專做考官與學政的肥差,舉人甭想。進士,就是仕途上的VIP票。
不過,這座金字塔上還有頂尖一星——翰林。老話說得好,沒進士不能混翰林,沒翰林甭想進內閣。當個漢大學士,翰林出身必然是香餑餑。敢說舉人里頭,混成宰相的,也就左宗棠撐得起場面,剩下全靠臉皮和機緣。

有空拉家常,咱說說地方官。外省一個小小知縣,哪怕背景再雜,誰家的貢生、監生、捐官的都有。但只要一進校,考察期上來——說著看能力,其實就是看文憑。進士幾個月,立馬就能掛印上任。貢生、舉人呢?坐板凳,冷板凳,有些一坐就是小半輩子。官場就是這樣,明面上一視同仁,實則骨子里有鄙視鏈。
真要說升遷,進士跟舉人差的可不止一點半點。舉人干上一年兩年,進士可能三月一升,半年進“圈子”。清朝那些有名的大員,漢臣里頭,大多還是進士出身。你說世道人心,看個學歷竟也能定命,多少有點現實得叫人無奈。

進士還分兩種。一種混過官場,年紀大了告老還鄉;另外一種,干脆當年就不想擠官道,只想讀書寫字。他們名氣大得很,地方官一到任,頭一件事就是拿著拜貼,拎兩壇子好酒上門請安。這些人在本地的影響力,正經“橫著走”。有進士撐腰,官也好做,地方也太平。有時候你不得不服,這社會有時講面子,還真講到骨子里頭。
說到錢,進士待遇也攏著多。別人免稅、免差役頂多自家,進士做到了,連帶全家雞鴨狗都免了。于是地方百姓想省財,往往就把自家地皮掛名在進士名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沒點門道還繞不明白。

考出一個進士到底圖什么?大部分人說做官,有個出息??煽傆腥朔垂恰忌狭?,眼見官場腌臜,三年兩載,拍拍屁股走人?;氐郊也粏栯s事,只顧寫書傳道,成了遠近聞名的“山長”。這事聽著像亂彈,實際上可香著呢。清代有些省書院,非進士不可掛職,那份薪水,比地方知縣還綽綽有余。要說功名真個值錢,怕是連銅板都比不過。
當然,別小看進書院的差別。秀才也能去書院,但只能撿省里的邊角料,工資差得快趕上窮教書匠。一個天一個地,隔著十八層樓,叫人真真羨慕得掉眼淚。

再往后,還有多少進士的故事不能細說。說起來一顆朱筆一點,也許是一家數代的氣數,也許是幾輩子的榮華歸宿。比起塵世打拼,誰不想年輕時博一次“大富貴”?可等到功成名就,誰又不是看盡人情冷暖,只覺明月依舊,歸路新生?
到底,進士這兩字,背后壓著千百人的歡笑苦淚。今人看他們,或許只覺得紙上顯貴,道不盡寒窗十載的滋味,和仕途宦海的險惡。人這一輩子啊,到底是爭風頭?還是,趕個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