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父女合葬墓出土200藥丸,化驗結果令人氣憤,專家:枉為人父
瑯琊王氏:丹藥、墓志與彼時的父女

說起歷史上的大族,誰信呢——江山易主,世家貴胄也有兵荒馬亂、分崩離析的時候。今天王謝堂前燕,明日就是天各一方??善@些大人物的故事,總是被塵土遮住一層,等我們回頭一扒幾年考古才又冒出來。南京象山上一群石頭墳,一手把“王與馬,共天下”變成了真憑實據,不只是史書上一句帶過的炫目陳詞。
講真,剛開始也沒人把象山當回事。南京北郊,過去是郊野,連腳下的草都沒個名分。直到六十年代末,考古隊在這兒折騰出了東晉時期的六座磚墓。風吹雨打,地表倒也沒啥看頭,直到人拿著鍬鐵一層一層下里面翻。結果墓志石板,人名年月清清楚楚。別的不說,有學問的都知道碰上了正兒八經的“瑯琊王氏王彬”這一支。

王彬,這個名字放在當時也算了得??烧嬲f起這個人,其實未必有幾條在史書里留下故事。又或者,說到底,活得久一點、走得正一點,這在亂世反倒成了難得的本事。王彬是王正的第三兒子,老三這個位置妙極,既不會把家族希望壓下來,又得時時自證清白。16歲那會他可能還被兄長們揶揄“你這書生能干啥”?沒多久,卻已經在州郡當上了官,專事文墨。
那時候,王氏家族還沒到“呼風喚雨”的巔峰,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活活把血統尊貴的世族扔進垃圾堆。中原爛成一鍋粥,王氏家族收拾鋪蓋一路南渡。別看今天南京是座繁華城,當年是真敢“賭命”選江南。水路天塹保命,北方只剩一片焦黑?,樼鹜跏夏茉陲L雨中站穩腳跟,也是靠的家族上下都咬著牙。

只是世道好轉容易,心病難醫。門閥之間互相斗,食古不化,皇族看著順眼的、忌憚的甚至通通替換。王彬年輕時候,多半也想不到這尸位素餐的日子竟能熬個幾十年,家族里誰都信奉“忍一時海闊天空”??涩F實并不盡如人意,彼時的政局總是暗潮涌動,今日還是堂兄笑臉相迎,明日就要舉兵對峙。
家族內部的矛盾,外人看不懂。說是同宗,其實未必一條心。王敦和王彬遠遠近近算本家,按理說王敦功高蓋主、氣焰逼人,可王彬向來跟他不對路。偏偏皇帝司馬睿剛上臺,左手籠絡士族、右手防著宗親,姚姚擺擺,都得指望像王彬這種“既能寫論文、還能帶兵打仗”的人,其實是給大家心里留條底線。王敦一看皇帝外行,自己能搞事情,宮廷風云,說翻臉就翻臉。而王彬這時候,想得大概比誰都清楚:世家大族里,能挺身而出跟家族長“掰手腕”的,終究沒幾人。

說來也是造化弄人。等到王敦終于舉起造反大旗,距離堂兄弟反目也不過隔個三兩年。舊史沒寫細,咱們可以想想:是否某天夜半,王彬躲進內室,冷汗淋漓地跟家人合計,是勸還是搏?轉頭又要披甲赴營,帽檐底下壓得他眉毛打結。王敦后來要抓他——人家王彬反倒抬著頭反問:你當年不是殺了堂兄長么,現在轉過頭又輪到我?講出來,和現在人看到老同學攀比不一樣。那是大宅門里的刀光劍影,有人躲,有人硬撐。
松一口氣的是,大風大浪里王彬到底是沒沉下去。等一次次的兵亂過去,朝廷對他越來越看重。早年間他被任為侍中,后來又擔任大匠,重修宮殿。這些官職實在是風頭勁、活兒重。你看著他鐵面無私,其實也挺接地氣——據零星記載,這個人平常布衣素食,家常便飯,大魚大肉未必碰得上。外人瞧著冷峻,其實自個也就活個心安。

只是人生無常,終歸不是傳奇。王彬59歲去世,朝廷哀榮加身,追贈衛將軍,又怎么?留給后人的,還不是那一排排墳、幾塊墓志銘。幾十年風風雨雨,槨木磚墻一封,什么官名、什么大族,終被歲月埋掉大半。
可墓地這事怪就怪在,風水講究、排序有章,世家子弟下葬也得排個名字、身份。王彬的墳邊,竟然也葬著他的長女王丹虎。女兒一生未嫁,終究躺在父親身側。禮法森嚴的時代,這已極為罕見。別家女兒生前講究歸夫家,只有極少的王家女兒這樣“葬娘家”。再細看,姐妹幾個,出嫁的王翁愛、王隆愛,只能落葉歸根各自他鄉。

王丹虎的墓里出土的東西,讓一屋子專家都倒吸口涼氣。滿滿當當挖出二百余粒朱紅丹藥,顆顆滾圓,靜靜碼在盤盒里。這可了不得,后人一驗,成分里最主要的竟然是硫化汞。今天看,這玩意哪是啥寶貝,無非是印泥材料,吃進肚里毒死人??脊抨犚婚_始可糟了,難不成—這位端方有儀的父親,竟對女兒下了毒手?
但這么想未免冤枉死了。畢竟,王彬比女兒早死二十多年,若說為陷害,未免太沒有“謀劃”。再折回去想,古時仙丹傳說大行其道。西晉東晉,哪家望族不迷信點長生不老?丹藥里加點金石水銀,壓根也沒人懂這玩意是毒。反而一大堆學問人爭著煉、爭著吃——老王羲之都沒免俗呢,家里調個丹爐當時髦。

想想王丹虎,身份貴胄不得了,還能在父親墓側安息。有人說她可能信道,所以追求修仙??删退悴恍牛頌槭兰仪Ы?,手頭一把金釵玉簪來過癮、桌上百粒紅丹作念想,這日子也過得自有一種“仙子之姿”。
或許丹虎姑娘自己也未必真想羽化登仙,但身處家中長女,父親既然沒趕著嫁人,不如留身側做個養老所。這樣的日子,既享盡風華,又能與父親同穴——從某個角度看,這不是更讓人羨慕嗎?

最妙還是這兩百多?!跋傻ぁ?,比后世板橋那十來顆珍珠紅丸有氣派得多。人家考古專家都說了,僅憑仙丹數量,也能一眼看出墓主身份分量。就算是最后為丹藥所苦,這一“毒”何嘗不是晉代人生的浮光掠影?
回到今天,我們旁觀這些擱置千年的父女遺骨、陪葬品,反而更像在讀一則家庭小劇場。名利場、修短命,誰說不是一顆接一顆的“丹藥”,求不得,也舍不得。王彬這位歷史上寫得一本正經的大人物,最后卻成了愛女如命的慈父,沒再硬逼婚姻,沒舍得把長女遠送——可惜一腔熱望,也未免換來白茫茫一片冢頭草。

誰又能說,那個靜靜睡在父親身邊的王丹虎,她在夜晚最后一口吞下丹藥時,心里想的,是長生,還是家中燭影?王氏陵墓,滿意了風水,也滿足了人心。剩下的,就都是百年身后,不再有答案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