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后吃什么魚好?內行人:這5種魚肥美無養殖,識貨的搶著買
國慶長假,大家聚在一起,飯桌上只要少了魚,總覺得有點沒意思。想想都覺得奇怪,沒有魚,好像桌上少了點主角似的,就算菜做得多,也不大圓滿。其實吃魚,誰都明白是啥意思:熱鬧,吉利,講究味道,討個好口彩。今年國慶,有人問要挑什么魚買,魚攤上的選擇看得人都花了眼,到底買哪種才合適?

每年這個時候,家人來聚,魚都想買點不尋常的。但有的魚一問就是養出來的,養殖魚吃著口感差,肉也沒那么香。我早起去市場轉一圈,聽攤主們吆喝,什么“野生新鮮,肥得很”,一堆人圍著挑魚。挑魚真不是瞎說,國慶附近有幾種魚,懂行的人都提前留意好了。
問一句,哪種魚最搶手?一聽說秋刀魚上岸,老主顧就開始掏錢包。秋刀魚和別的魚還真不一樣,從大海深處游過來,生性皮實,市場上沒人能養得活它。拿到手一條,亮晶晶的魚眼,銀白的魚身,輕輕一聞沒有腥味——這才算新鮮。魚肉油水足,煎鍋里一放,自己就滋出油來。
喜歡煎魚的人都知道,把秋刀魚弄得兩面金黃,再滴點檸檬汁,味道真不錯。弄個調味的醬汁澆上去,香味飄滿屋。有時候自己都吃多幾口飯,都怪魚下飯。

鲅魚,也有說頭。北方人喜歡說秋天鲅魚好,一年等就等這會。鲅魚個大肉厚,一刀切下來,緊實彈牙。鲅魚不能養,人說過,養不起,也養不好,反正人工沒法辦成這事。鲅魚皮上泛著青藍光,眼睛小,不像別的魚傻乎乎的。買鲅魚包餃子,肉細沒有刺,老年人小孩誰都能吃。家里還喜歡拿來燉豆腐,白白的湯,透著一股舒服的鮮。
有人好奇,新鮮魚怎么分?其實看魚鰓,一看顏色,鰓要是紅的,就是剛捕撈的,發灰就不太新。像銀鯧魚,樣子別致,像一只亮銀盤子。肉質嫩得不像話,魚肚子里油脂厚實,吃起來像奶香那樣。只吃天生的食物,不吃飼料,人工喂養根本行不通。

銀鯧魚用鹽腌上一會,送進烤箱烤上十多分鐘,撒點椒鹽出來,魚皮脆得掉渣,魚肉嫩得流油。家里人一見銀鯧魚都搶著吃,不管老人孩子都喜歡。
說到小黃魚,每年就盯著舟山那片海。真要買還是得看蛋白質多不多,勁頭足沒有。野生小黃魚渾身結實,肉分明是瓣狀的,一口下去很彈。市場魚販還會偷偷教怎么保存——帶回家馬上冷凍,風味能鎖住。做菜呢,不如雪菜燒,魚和雪菜味道混在一起,連骨頭都嚼沒了。
還有一種魚,名字挺有意思,叫辮子魚。樣子不起眼,不過尾巴細長真像辮子。白天鉆在沙里不出來,只露個魚眼,晚上才出來活動。這樣就造成沒法圈養,全靠大海里撈。辮子魚肉跟蒜瓣似的,細膩容易咬。要選新鮮的,一按能彈回來。冷凍了就不行,煎、燉、爆炒都能合適,配點蒜末,香味竄進鼻子,全家都搶著吃。
不覺得累么?國慶假期買魚,其實大家擔心買到不新鮮的。有人追問,怎么吃才能不浪費?家里人多,魚大點,一頓能解決最好。有剩下的,裹嚴實冷凍,記住三天之內吃掉。人有人情味,魚也有“時令味”,這些魚,要趕在過節前后吃,晚了魚也瘦了。

老一輩講究順時吃,之所以費心思挑這些野生沒養殖的魚,是因為這個季節才是它們最肥最鮮。你錯過這陣,等明年再想嘗這個味兒就難了。比如秋刀魚和辮子魚,錯過只有惋惜。魚和節氣掛鉤,早點搶下才保險。
看著市場上這幾種魚,老頭小頭兒都在比眼光。有些人早早撿完好貨,魚販攤子剩下的就次了。所以有些人說識貨的人見了直接拿。烹飪上沒啥花哨,很多人家堅持做法簡單:秋刀魚、銀鯧魚直接鹽烤,鲅魚清燉,辮子魚配點蒜,味道樸實。但客人總愿意多吃幾口,沒人挑剔。
魚買回來,刀法也有門道。有人在慌著切,有人在旁邊問怎么處理不會腥。其實只跑一遍水,把內臟摘干凈,稍腌下,煎燒都不難吃。實在不會弄,雪菜小黃魚、蒜燒辮子魚挑哪個都成,少放調料不上手腥。
要說圖啥?其實無非就是一年盼著家人坐一桌,吃得豐盛又新鮮。這五種魚各有各的好,最關鍵都是不養殖的。運氣好趕上海邊漁船剛打撈上來的貨,稍微處理下,滋味就不一樣。真要說有什么遺憾,那天碰見隊里插隊買不到,回家只有看看菜譜干瞪眼。

日子還長,國慶節有機會就逛逛海鮮市場。沒吃到心儀的魚也別著急,偶爾遇到喜歡的,記得問清是不是野生的。年年國慶都熱鬧,想吃上滿意的魚,光靠等可不行,得昨天就盤算好。家里孩子瞧見桌上一道大魚,忍不住先動筷子,大人圖的是吃個氣氛,小孩看重鮮味。
說到這,盤算著明年還得照這樣挑。至于一桌家宴有沒有面子,反倒不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這一餐吃得舒心,誰動手烹飪誰落得一句好評。魚的種類年年變,但趕在節前這陣吃最新鮮的,基本不會出錯。有條件去趟碼頭,或者托人從海邊捎點回家,新鮮到了嘴邊就是不一樣。心里有數的人,表面不聲張,轉身就下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