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奇門遁甲進階篇第三節:二月為什么只有二十八天

聰明的古人通過長期對太陽的觀察發現了一個真相。
太陽的升起在一個固定的范圍內,并且根據立桿測影的方法,確定了冬至點夏至點,從冬至點出發再次回到冬至點需要的時間是365?天。
白天的有事情干了,可以觀察觀察太陽,到了晚上咋整呢。
耐不住寂寞的古人又開始研究月亮,長期觀察后發現了一個規律,從看不見月亮,到月亮變圓,再到看不見月亮,一共是29.5天的時間。
關于這個時間,劉歆有這樣一段描述
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統三也,四時四也,合而為十,成五體。以五乘十,大衍之數也,而道據其一,其余四十九所當用也。故蓍以為數,以象兩兩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歸奇象閏十九,及所據一,加之。因以再扐兩之,是為月法之實。如日法得一,則一月之日數也。
不要被古文嚇到哦,轉換成數學公式大家就了然了

用月亮這一有規律的天象制定了陰歷。
在觀察月相的同時,需要找到相應的參考點,于是二十八星宿的恒定不變的恒星背景圖也就出來了。
并且還有特殊發現,還有一個星星是運動的,聰明的古人就將他們命名為“行星”
在觀察行星的時候
有一顆星,光亮度時常變化,而且在天上的運行軌跡讓人撓頭,有時順行有時逆行所以就給它起個了名叫“熒惑”也就是火星
有一顆星,特別明亮,發出白色的光芒,它就是“太白”金星
有一顆星離太陽很近,相差的角度不到一辰也就是十五度,命名為“辰星”即水星
有一顆星二十八年運行一圈回到原來的點位,正好相和二十八星宿,一年坐鎮一個星宿,命名為“鎮星”即為土星
還有那么一顆星,十二年繞一圈回來,真的是太有規律了,跟一年12個月也相合,命名為“歲星”即為木星。
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古人可完全憑借著肉眼去觀測,以地球為中心,也就只能看見這五大行星了,長期的觀測總結出來各自的規律。

下面我們在把視角移到國外看看太陽歷
太陽歷是以太陽的回歸年周期為基本數據制定的歷法,我國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通過觀測確定了太陽的回歸周期為365.225天,歐洲太陽歷是古羅馬凱撒邀請了埃及天文學家協助制定的,當時測的周期也是365.25天,世稱為“儒略歷”
儒略歷名稱大家不熟悉,但是經過我的介紹大家就應該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么回事?。?/p>
儒略歷規定:因測得的太陽回歸周期是365.25天,所以規定每四年中前三年為平年365日,第四年為閏年366日,也就是逢四和四的倍數都是閏年,比如今年2025年就是平年,而2024年就是閏年。
一年為12個月,單數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是30天,從3月開始,到2月結束。
因為古羅馬年終,也就是2月處決犯人,認為2月不吉利,所以減去一天,那么平年2月是29天,閏年是30天。又因為愷撒養子屋大維在8月出生,8月是雙月尾小月是30天的,就又從2月拿出來1天放到8月,這樣8月就變成了31天,而2月變成了平年28天,閏年29天。
后來就人為的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規定,就變成了現在這樣了
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這會明白剛上學老師讓背的上面的歌訣是咋來的了吧!
公園好多年前,羅馬帝國以宗教的名義決定采用儒略歷,根據那時候的觀測,確定3月21日為春分日,現在我們知道太陽的回歸周期實際是365.24219日,和365.25日有11分多的差距,長期積累后發現誤差越來越大了,128年就差出去1日了。又過了好長時間后。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能人研究,把精度提高了,把儒略歷的誤差進一步縮小了,這就是現在用的“格里歷”
計算公式:365×400+97=146097日
146097÷400=365.2425日
格里歷的太陽回歸周期長度比現在就差了26秒。
不要認為外國厲害,我們的古人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時歷”測得的精度為365.2425日比格里歷早了300年哦。
上面的太陽歷是和月相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只關注太陽本身。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是陰陽合歷。
因為其即關注了月相又結合了四季的變化,便利了農事。

下一期我們具體來研究一下我國的歷法#分享我的頭條榮譽##玄學真的靈驗嗎?##常州頭條##風水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