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雷州半島、海南和欽州灣的歸屬問題,廣西長時間是內陸省份
雷州半島和海南島這點事,說起來,比夏天的臺風都繞得遠。不少網友吵得熱火朝天:到底是叫廣西“老家人”,還是廣東“親兄弟”?你說讓哪個省多管點年,能賺到點什么?可是啊,這歷史的賬,有時候真的理不清——不是你翻兩頁地圖就能對上號的。

先別急著劃分陣營。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什么“廣東”“廣西”都還沒出生呢——別說省界,連這倆詞還沒在土地上落地。往前捯飭到先秦時期,那地方是百越人的地盤,甌越也好,駱越也罷,滿地跑的可不是漢人,是一撥一撥的部落自管自家的事。官字一頭大,誰愛給自己立個啥“省”都算抬舉了。
可也就到了秦始皇那會兒,公元前214年,人家一鼓作氣,把嶺南踩到了版圖里。那時候設了三個郡:南???,桂林郡,象郡。雷州半島呢,就是劃拉到了象郡里頭——海南島?軍隊還沒登島,島上零散的土著,好像對帝國的鐵騎也敬而遠之。這會兒別說人家廣西、廣東,三郡的地盤其實半斤八兩,相互扯不清。打包起來,也就是把后來的廣東廣西拆成三份,雷州半島夾在象郡里,大事情還沒發生。

到了西漢,格局又不一樣了。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把南越國收拾完,開始琢磨海那邊的事。漢軍一腳踩到海南島上——總算島跟著國家走了。那時候南海、合浦、交趾這些郡出來了,海南島掛了珠崖、儋耳兩個新郡。雷州半島隸屬合浦郡,合浦郡地界橫跨現在的廣東廣西,也就意味著沒啥誰家誰的說法,全歸朝廷管。你要說雷州、海南這會兒屬于誰——其實更像沒人大管家,都是天子直接點數,省份、自治還都算早。
閑話一句,漢朝忙著劃地,結果海南島管理太麻煩,后來直接撤了郡。珠崖郡、儋耳郡說沒就沒,島上又自己過了五百年野日子,直到梁朝南北朝才又重新納入朝廷胸懷。雷州半島呢?合浦郡就坐鎮在那里,像個不被重視的親戚,沒人遺忘,又沒人專心管,命運像溫水煮青蛙,一直掛在首都下面。

再往下走,三國、兩晉、南北朝一陣風,行政區劃亂得像五家鄉村的地界線,誰家牛都能跑了三縣地。廣東、廣西這倆詞還沒冒頭,嶺南統稱大地,好像全家混住不分你我。你問到底分沒分,其實都是朝廷大權說了算,小人心事,無人問津。
真正的分家,得等到唐朝中晚期那陣風。到了唐懿宗咸通三年,也就是公元862年,天下不太太平,南邊南詔老惦記著打劫。朝廷一想,還是得把這嶺南道一分為二,東道治廣州,西道管邕州。雷州半島、海南島都劃給了“嶺南西道”。這會兒廣西那邊可風光了,海南、雷州一鍋端,兄弟齊心耐風雨。

但風水輪流轉,五代十國一來,南漢管了嶺南,行政劃分更像小作坊,什么東道西道都成了想象。想揉合也能,想拆分就拆,說到底都是眼前權力說了算。
宋朝一到,當地又來了大分隔。廣信縣當界線(地方在哪兒各家有份公說),把嶺南分別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廣南東路成了現今廣東,大部分地盤都在手。但有意思的是,現今廣東西南角,也就是湛江、茂名,包括雷州半島,全被劃到廣南西路。廣南西路治靜江府,地盤一直延續到海南、廣西、越南北部。雷州、海南在這段時間說歸廣西,也沒錯。
元朝來了,行政區劃更是天馬行空。廣南東路歸了江西行省,廣南西路卻跟著湖廣行省。廣西算是兩江道宣慰司,名頭比前頭大,雷州、海南島也都劃在這名下。說歸廣西?你要是去查,的確是這樣。
數一數,唐末到元朝,雷州半島、海南島歸廣西大約有四百年。時間挺長,晚上喝茶都能慢慢捯飭過來。
轉折點在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1369年。朱元璋琢磨著,雷州半島連著廣東南部,語言也對口,文化更像親兄弟。廣西說實話,那邊更多是壯侗語系,溝通還沒那么順溜。更關鍵的是,這會兒倭寇囂張,明朝皇帝一想,沿海防守得一體化,干脆把雷州半島、海南島、再加上欽州灣沿海都劃到廣東,方便海防統一調度。廣西一下子成了內陸地區,出??谌珱]了,想吃海魚都得跨省。
后來的清代,民國,都是沿著明朝那條路走。換湯不換藥,劃歸廣東繼續走,廣西只能看著沿海風大水闊,自己悶頭發展。別提廣西人的心情,估摸著也沒好到哪里去。
直到新中國風云再起,1955年,欽州灣又劃給了廣西,廣西終于又有了自己的沿海地段。雷州半島、海南島則繼續歸廣東,日子稀里糊涂,像是老家分家,有人多得,有人少拿,誰心里都有點說不清的憋屈。
再后來,1988年,海南獨立成省,經濟特區,徹底長大成人,自個兒過日子。這時間,廣東對雷州半島和海南的管轄加起來,差不多有六百多年,廣西那邊不到四百年。誰家更親?這可真不是一盤棋說得清。
閑扯到這兒,你要問雷州半島到底跟誰更近。是廣東口味的咸魚?還是廣西的米粉?歷史的交錯,好像一碗雜碎湯,沒人能說準。但也許,老雷州人那么多年下來,心里早就有自己的答案。只是時代變了,風起云涌,歸屬感也許只剩下老一輩的心頭一絲漣漪。
有時候我們總在爭論出身和歸屬,卻忘了真的生活都是在一鍋飯、一碗湯里慢慢熬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曾是權力邊界上的棋子,也都變成了各自土地上的自己。這段歷史啊,講完也沒完,生活里的人,誰不是一天天活成了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