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車取名大賞|八卦田
文 | Dedee
近兩年來,國內新車的名字似乎越來越突破人的認知與想象,就如同造車新勢力對于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的態度一般——只要我想,就會出現無限可能。
比如最近上新的幾款新車,它們分別都叫什么來著?!
所以今天,我們來聊聊近百年乃至近幾年來,車企和消費者在我們這個神奇的國度,所經歷和擁有的車名的歷史、變化和分類派別。
音譯派
最早出現的,無疑就是音譯派。取名方式在民國時期就已廣泛出現。
電視劇《潛伏》中,余則成向站長提到的,陳納德乘坐的斯蒂龐克牌小汽車,其實就是Studebaker。1911年11月最早出現在魔都《申報》的廣告上時,它被直接翻譯成“施突的貝克爾”或“斯蒂貝克”,徹底音譯到外婆家了。
有相同遭遇的還有美國的Nash牌小轎車,它在1957年消失,在1920年代在魔都紙媒上投硬廣時被稱為“納喜”,完全按魔都口音直譯而來。

那個時候的人,頗愛用“喜”這個極為本土化的字眼,就像十多年前車商對“悅、騰、福、朗”等字眼無比上頭的道理差不多。除了“納喜”還有英國的Hillman,如今我們大都稱它為希爾曼,同樣是一家已經消失的車企。當年它在魔都官方名稱為“喜臨門”,福臨門+喜盈門,就是如此絲滑自然。
此外,奔馳被稱為“賓士”,凱迪拉克是“開特拉克”,哈德遜(Hudson)則是“赫特生”等等……最具喜感的還要數標致(Peugeot),當年被音譯為“比壽脫”——魔都語念起來,好像吵架時問候對方家人一般親切自然。
民國時期,許多進口車的中文譯名和朗朗上口甚至信達雅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當然還是有許多品牌諸如福特、林肯、別克、雪佛蘭、道奇、雷諾和雪鐵龍等,近百年前國內咋叫現在依然咋叫。

音譯取名的二度大爆發是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始于曾橫掃國內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東歐四大破:波羅乃茲、莫斯科人、拉達和伏爾加——四款車中除了莫斯科人(Moskvich)是意譯,其余也是直接照搬發音近似的漢字來組成中文名。
當然,最著名的“三個代表”還得是大眾桑塔納。此時的音譯和民國時期相比,顯然已經是蕪湖起飛了。
不過,1980年代的音譯車名也有不少菜到家的,比如BMW,當時被稱為“巴依爾”,因全名是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哎喲實在是太長了,那就直接叫第一個單詞的前半截吧。奔馳被譯為本茨,法拉利則被稱為費雷麗,保時捷是波舍爾……
直譯派
無需多解釋了,除了音譯必然還有直譯滴干活——而且說實話,直譯也的確是最簡單容易的。
所以,我們當年會將日產Bluebird直接叫做“藍鳥”,日產Cedric即“公爵”,大眾Beetle譯作“甲殼蟲”,大眾Polo直接喊成“馬球”,豐田Crown就是“皇冠”,Corolla就是“花冠”,Lotus譯為“蓮花”,福特Mustang就是“野馬”……還有諸如道奇挑戰者、雪佛蘭開拓者、福特探險者、林肯飛行家、林肯領航員、林肯大陸等一連串極為經典的車型與名字。
不少朗朗上口的直譯名現在還在延續使用,很多則已經是過眼云煙——應該就是在2000年代的中后期,越來越多的直譯車名被改為了音譯車名,據說這樣才顯得更國際化,算是與海外徹底接軌。
生活派
指的是用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或常提起的事物作為名字。
比如大眾愛用自然現象來命名車:桑塔納、高爾夫、帕薩特、尚酷啥的,其實都與風啊浪啊等名詞有關。同樣道理,蘭博基尼愛用斗牛名,法拉利愛用地名,勞斯萊斯愛用鬼……而我們國人自己,其實也很早就有類似的車與車名。
比如改革開放之前的那些國產車,取的名字不僅充滿了時代特色,也多是生活中時常提及的東西——紅旗、井岡山、長江、海燕、紅星、上海、東方紅……所以,如今的黑貓、白貓、好貓、海豹、海豚、瑪奇朵、拿鐵、摩卡等名字,其實一點兒也不新鮮——都是老前輩們用剩下來的招。
只不過,的確有段時間沒用了,大家的記憶也都模糊與生疏了。
音意雙絕派
就是音譯與意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意思。比如重新擁有中文官方名字的奔馳、本田雅閣、本田飛度等都屬于這一卦。
音意雙絕派多是自19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比較早的優秀代表就是一汽-大眾在1991年時推出的捷達。
其實捷達這款車在1980年代已經以進口車的方式進入國內了,不過當時是純純被音譯成了耶塔。后來的故事么大家也都知道,捷達才以CKD的形式,在長春一汽-大眾下線,成為后來許多經典車款的老大哥——10年后,以第四代捷達為基礎的寶來也是承襲了名字必須能文能武的特色。

不過,徹底將車名上升到“信達雅”全新高度的,必須就要說到2004年進入中國的日產天籟(是Teana不是Alitima),直到現在,它都稱得上是業內公認的取名天花板。
Teana其實源自美洲土語,原意為“黎明”,算是當時日產新一代大中型轎車的“曙光”。橫看豎看,這個名字都和當時國內曾大熱過的Sunny陽光簡直配一臉。最終,廣告公司與品牌選擇了中文發音和英文接近,同時還頗為貼合當時新車主打的Driving Technology(精確駕控工程學)和Comfort Technology(絕對舒適工程學)這兩大科技,即坐在車內,身處天籟之意。

自此,“天籟一出,誰與爭鋒”。
據說那幾年,不少4A公司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能不能想一個像‘天籟’這樣的名字?”
也是那幾年,為了能超過諸如捷達、寶來、雅閣、福美來,趕上天籟,讓甲方爹的好大兒有一個既騷氣又洋氣的名字,4A公司的大小文案真可謂是枯燥枯燥加苦透苦透的:看起來就是文字的排列組合,so easy的亞子,實際上把正常發音、相近發音的字都列出來構成各種聯想只是第一步,因為一般都要排出幾百乃至上千種姿勢組合供內部審核,才算合格。
之后再從幾百個名字中過濾到幾十個,再給客戶提案。提案時,每一個名字都會附上含義、誕生過程和組合原則,如果甲方父親覺得某個方向好,下一次就可以沿著這個方向繼續想新名字,繼續過濾,繼續提案,直到最終確定。
還不包括因為某些原因沒法注冊,或因發音、筆畫、五行等問題在風水師傅那里通不過等意外事件。
這也是為何,2000年以來,與汽車相關,表現速度、力量、氣度的汽車名字都會嵌著一個甚至兩個差不多的字兒,比如“君、達、朗、騰、逸、途、凱、?!钡取?/span>
當年不少合資車企公關部的過來人,也都承認給新車命名絕對是一件能讓人飛速短命的事情。甚至有不少新車,為了一個好名字足足等了近3年時間——快趕上如今一款智能電動車的整個研發周期了。
風水派
既然已經提到了風水師傅,那就順便說說新車起名中的風水派。
2000年以后,由于合資品牌與知名公關公司負責營銷、市場等部門的高管不少來自中國臺灣與香港,因此給新車取中文名時,還會特地請到一些風水師傅幫忙測個字算個命啥的。
后來,風水師傅成為了車企新車取名的剛需,定點輸出服務對象。因為不少車企對每一款新車的期待就像海淀父母對娃一般,不能說是名垂青史吧也必須得要名利雙收。因此一度以來,車名的講究程度的確超過了人名——朗朗上口是基本標配,筆畫多了不行,諧音不吉利也不行,還要講究筆畫和五行。
當年業內最出名的段子,就是某日企要上市一款緊湊型SUV。一開始車名里帶了“鯊”字,風水師傅對此連連搖頭說和“殺”諧音,大兇。一句話就讓車企放棄了“鯊”這個看似無比威猛雄壯的字,改成了“颯”字。
對對對,是不是你們想到的那款車?!
意象派
多源自2000年左右的合資車企,之后一度在老牌自主品牌中流行開來。
這些車的中文名大部分無論音譯還是意譯上,和外語名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吹模鋵嵕褪莾蓚€字——玄之又玄的“意境”和“人緣”。
而且,意象派也是有“細分市場”的。
比如主打富貴逼人系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別克君威君越倆兄弟,一聽就知道這車的身份地位氣質內涵,傳導出讓人大氣不敢多出的尊貴感。還有一聽就知道專屬于小康之家的吉祥如意系,大發、夏利、富康、景程等都屬于這一卦。以及主打速度與性價比的性能派,比如速騰和邁騰等。
這里還有一個段子,關于當年中國臺灣的“意象派”車名有多勇冠三軍的——那是在1980到1990年代,當時不少在中國臺灣的進口車都擁有過讓人一聽就想做逮蝦戶的“意象派”名字。比如Ford Cortina,被稱為“福特跑天下”;Ford Liata則被稱為“福特你愛她”,還有Nissan Stanza,被叫做“日產快得利”……諸如此類的。
夠意象也夠形象,但也實在是沒考慮到品牌的意象與形象問題……不知道臺灣的風水大師是怎么同意如此隨性的車名的。
照搬派
這個很簡單,一般都是數字與字母組合的車型,最典型的就是BBA、保時捷、標致等等,一用就是幾十甚至上百年,特省腦細胞。只要按照尺寸、類別等關鍵點進行編號排列就行,不會錯。就像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起名套路,管你是農民還是商人,你姓朱,農歷五月四號生的就叫朱五四,八月八號生的就叫朱重八;你姓張,九月四號生的就叫張九四……
大概六七年前,不少中小型自主品牌似乎也愛上了這種起名路數——看起來既簡單又很高級的亞子,也就直接“照搬”過來,以至于那段時間,叫X3、X5、X7,M3、M5、M7、A3、A5、A7等名字的新車鋪天蓋地的。
現在……那也是極多的。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領克極氪問界啥的,一大批造車新勢力都是如此,非常好記也極為朗朗上口,有一種——很好養活的感覺……
國風派
這個起名派系的參與品牌不算多,但基本上有一個算一個。
最早出名的,無疑是曾經在1980年代的保定,一手遮天的SUV大戶天馬汽車。中國的天馬,后面不會跟著“流星拳”的。它是神獸,是駿馬的美稱,更是一種神馬。
除了天馬汽車,還不能不提2004年慧眼識劉翔的起亞。當時,它將旗下的一款經濟型轎車RIO起了一個中文名為千里馬,再配上代言人劉翔,這波操作可謂是神來之筆。

當年的千里馬,就是如今的銳歐K2。
現在,我們最熟悉的國風派起名代言人,無疑就是比亞迪旗下的“秦、漢、唐、元、宋”五大家族,以及造車新勢力哪吒。但總覺得哪里差了點啥……
按你胃,如果以今年的月銷成績看,比亞迪與哪吒都稱得上是為國爭光,相當成功。
人名派
這也是妥妥向海外看齊的新派系,怎么看就不用多說了吧,不然美國和日本那么多車企的名字是咋來的呢。
這其中還有細分市場。
比如以老板名字命名,魏牌和小鵬極為直截了當,理想是略微拐了一個彎;歐拉和FF則與美國的特斯拉和尼古拉差不多,用知名科學家為自己背書;此外,還有兩家車企同時看上了傳說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將她的名字作為特定車型發布,不知是誰的榮幸。

合體派
或者在許多人看來,合體派是全新出現的命名流派,多出現在如今的自主品牌中,是專屬于Z世代的產物——兩個獨立的名字合體,組成一個全新的名字。
比如長城汽車旗下的長城炮、金剛炮、機甲龍、芭蕾貓、閃電貓等,傳祺影豹,還有當年吉利的首款跑車美人豹,都是如此。
這種合體命名,感覺比特蘭克斯和悟天的早期合體更違和吧。但事實上,這種合體名在海外其實很早就開始流行了。
最著名的就是途觀Tiguan,將兩個英文單詞Tiger(虎)和Leguan(蜥蜴)合成了一個新詞兒——直譯過來么,無論是虎蜥蜴或是蜥蜴虎,說實話還不如美人豹呢。
對了,辣饅頭并不屬于合體派哈。所以,誰還記得辣饅頭的大名到底叫啥來著?它應該屬于哪個名字派別?(歡迎來評論區告訴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