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震撼大片,必看
在過去10年間,古生物學家
羅伯特·德·帕爾馬(Robert DePalma)
一直在美國的北達科他州進行挖掘工作,
他想尋找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時
恐龍仍然存活的證據。
BBC Studios獲得了進入發掘現場的獨家資格,
用3年多時間
與羅伯特團隊一同進行考古研究,
并使用最先進的可視化和掃描技術,
精準還原地球環境、恐龍形象和撞擊細節,
揭示肉眼不可見的化石秘密。
有影評說《恐龍:最后一日》
“仿佛一部驚險刺激的偵探電影”。
它將帶領觀眾回到6600萬年前的恐龍世界,
并親歷它被毀滅的全過程。
我們連線專訪制片人
海倫·托馬斯(Helen Thomas),
了解這部有里程碑意義的紀錄片的制作前后。
幾十年來,
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恐龍滅絕的原因。
現在,新的證據即將浮出水面。
自述:海倫·托馬斯
編輯:譚伊白


▲
羅伯特駕駛在北達科他的荒漠中
自2012年起,30歲的羅伯特·德·帕爾馬帶領一支由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的一處荒漠深處開始了科考工作。
我們的紀錄片團隊在1999年制作了一個系列節目,叫做《與恐龍同行》。從那以后,我們一直非常想再制作另一個恐龍系列,但需要一個驚人的故事。終于我們聽說了這位古生物學家,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因為恐龍骨頭價值不菲,以防真的有人過去把東西挖出來賣掉,六七年來他都沒有走漏任何一點風聲。
直到他將一篇研究發表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我們覺得這簡直太精彩了,必須得去紀錄這個故事。

那是地球運氣最不好的一天,一顆比珠穆朗瑪峰還大的小行星撞了過來。
地球上75%的生物遭受滅頂之災,在此之前,大地由恐龍統治,于是科學家們認為,正是這次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除此之外,還有氣候變遷、物種斗爭、大陸漂移等各種恐龍滅亡假說??茖W界也還從未找到過一具恐龍骨架,能明確地斷定它在小行星撞擊當天就在現場。然而,一個非同尋常的挖掘現場,將徹底改變我們對恐龍滅絕的認知,證明它們活到了最后一刻。


▲
挖掘出的菊石外殼碎片
美國中西部的地獄溪組地層,蘊藏著大量的恐龍化石。
羅伯特將這里命名為塔尼斯,“在這里進行挖掘時,就像在暴風雨中拆除核武器一樣,讓我們每一刻都非常激動?!痹谒劾铮@就是個大型墓場,埋葬著小行星撞擊事件中大規模喪生的動物。
他們首先發現了一個菊石,是一種海洋生物,外觀有點像卷曲的蝸牛。但它是偶然進入這個淡水環境的,原本并不屬于這里。
菊石上方的地質層,就隱藏著這片巖石屬于哪個年代的關鍵線索。它呈橙色,這是由撞擊后富含“銥”的碎片構成的。銥是一種地殼中非常罕見的元素,然而在小行星中卻非常普遍。銥所在的這片巖層,就標記了白堊紀-古近紀界線,也是恐龍時代終結的標志。一旦看到了那個巖層,辨認出了它,就意味著一層薄薄的巖石之下,覆蓋的是整個恐龍統治的世界,之上則是迎來的新世界。
塔尼斯挖掘點就像是進入一個時間點的窗口。

我們在2019年進入現場拍攝,紀錄片的主創編輯團隊只有三人,但我們的背后,是大量的攝影師、特效師及科學家團隊,與我們一起見證并佐證了整個過程。
這處遺址的天氣變幻無常,10年來,每年只有夏天的一兩個月適合挖掘。羅伯特和團隊經常被暴雨、雷電、和四厘米厚的冰雹追趕,所以只有在七月和八月,他們才會夜以繼日的挖掘,從破曉到天黑。這為我們的拍攝也帶來了困難。

于是我們在佛羅里達州的蘇萬尼河上拍攝了沙灘背景,而森林背景主要是在英國拍的。為了讓英國的林地顯得更像熱帶,我們在附近種植了蕨類植物、蘇鐵、棕櫚等等,這些都是在小行星撞擊后依然存活了數百萬年的植物。我們還使用了煙霧機,給人一種郁郁蔥蔥、潮濕的熱帶感覺。
有時一名攝制組成員要拿著一根長棍在灌木叢中制造動靜,模擬恐龍經過的樣子。我們還專門制作了爪印,以匹配世界各地恐龍足跡的化石證據。雖然不能坐著時光機回到6600萬年前,但挖掘現場的拍攝與特效的結合,能讓我們穿越這個窗口。


▲
用零下200攝氏度的液氧冷凍化石以便完整取出,
這是考古學中用于挖掘人類遺骸的技術
逐漸羅伯特發現了不可計數的化石。有魚類、霸王龍的牙齒、幼年霸王龍留下的足跡、近乎完整的龜類和三角龍的骸骨。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就能推測出白堊紀晚期的恐龍的“生活方式”——
比如幾乎所有的成年三角龍化石都是被單獨發現的,這就說明成年三角龍可能是獨居動物。他們可能有領地意識,有些頸部存在刺傷,所以它們或許會用自己的角搏斗,就像現代的馴鹿一樣,來爭奪配偶和領地。

▲
羅伯特發現的化石之一:白堊紀晚期一種足獸類動物的下頜骨

▲
翼龍蛋化石
羅伯特還發現了翼龍的足跡,更驚喜的是一顆翼龍蛋化石。關于翼龍蛋的化石記錄非常稀少,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找到了幾個,分別是來自中國東北、中國新疆,還有一顆在阿根廷發現的。羅伯特的這顆,是在北美發現的唯一一顆。
為了了解它的組成部分,羅伯特把它拿到了英國牛津,用一個叫“鉆石”的巨大顯微鏡來觀察它。儀器會產生比太陽的亮度高出數十億倍的光束,用它對準翼龍蛋化石,就能進行“尸檢”。
我們看到了蛋里它翅膀折疊的方式就像一只蝙蝠,緊緊地蜷縮在狹小的空間??茖W界對翼龍的繁殖方式知之甚少,而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今天的一些鳥類孵化之后仍然需要被照顧,因為它們的骨骼并沒有完全發育。許多鳥類孵化后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父母為它們提供食物,還有一些孵化后幾分鐘就能站立并開始自己覓食。
而翼龍可能更進一步。大量的鈣質表明在蛋殼里的骨骼正在變硬,正在慢慢骨化,所以翼龍孵化之后或許并不需要照顧,甚至還可以立馬飛行。

▲
片中采訪的多位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
行星科學家、博物館館長
除了羅伯特的團隊,我們還采訪了 17人,這些科學家所能做的就是添加上下文。當我們談論小行星的時候,采訪了一位天文學家;當我們有了對地質的新發現時,就去找到地質學家。我們盡可能確保每一項新發現的準確性。
“當我看到保存在塔尼斯沉積物中的動物和植物,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生機勃勃?!绷_伯特說,這說明即使在白堊紀末期,塔尼斯也充滿了生命,而并不是像某些“恐龍滅絕假說”所推測的恐龍早在此前就已滅絕。
小行星撞擊的海域,在如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爆炸毀滅了距離撞擊點1500公里范圍內的所有生命。但是這次撞擊,對3000公里外的塔尼斯有什么影響呢?這里動物的死亡,也是因為它嗎?


一天中午,我接到了羅伯特的電話,他說,“有不得了的新發現!”那是2020年一個普通又不尋常的中午,我們因為疫情肆虐,沒法前往美國。
幸運的是,我的一個朋友是一位攝影師,就住在離挖掘地不遠的地方。所以我打電話跟他說:“在接下來的三周內,這個地方會發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你能前往現場并拍下來嗎?”

▲
小行星噴射物顆粒
羅伯特在給一條白堊紀的魚化石做手術。魚的鰓骨之間有著一些圓形的顆粒,他們找到的數量越來越多,塔尼斯厚厚的松軟巖層中充滿了這種顆粒。這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大量熔巖流到空中形成的小玻璃球,然后在13分鐘到2小時之間內又沉回到地上,被吸入了魚體內,就像《侏羅紀公園》里虛構的蚊子,是那個時代的時間膠囊。說明小行星撞擊和這里動物的死亡幾乎是同一時間。
羅伯特接著找到了一大群相互交錯的魚,一條白鱘的身體下面是朝另一個方向的一條鱘魚,它的頭撞到了木頭上向下扭曲了90度。
它提出了一個理論——這些動物之所以會擠在一處,周圍布滿噴射物顆粒,是因為它們當時被某種劇烈的涌浪沖走,然后被迅速掩埋并沉積了下來,所以它們的化石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一種假說認為是海嘯。因為小行星的撞擊點是在海上,造成了一場規模非同尋常的海嘯,比現代所經歷的海嘯都要高得多、大得多,至少上千米高。但即使是能量很強的海嘯,從撞擊點到塔尼斯要走完3000公里的行程,耗時至少要12個小時。小行星的噴射物顆粒和魚尸體不可能被同時掩埋,所以一定是另一個更“快速”的原因。

于是我們和羅伯特去到了挪威,找到了一位研究海嘯的專家斯坦· 邦德維克教授。通過他的研究,我們發現這或許與“地震波”有關。地震所產生的沖擊波會在地殼里快速傳播,比如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最初的信號只用了12分鐘就橫穿地殼到達了挪威西部。
而由地震波引發的涌浪,會在噴射物顆粒落下的同時將一切都埋入地下。數千萬年后,涌浪卷積起的大量淤泥就變成了一米多厚的松軟巖層,這就是塔尼斯的特色。我們所在的這一片沉積層,記錄下了白堊紀的最后時刻,時長在45分鐘到一個半小時。

▲
塔尼斯挖掘點
如果說導致恐龍滅絕是一起犯罪,那么現在破案的偵探已經掌握了大量證據:他們發現小行星的撞擊時間、位置,他們還發現撞擊后沒有恐龍幸存下來,他們還找到了兇器就是小行星碎片??墒撬麄儏s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受害者遺體。
羅伯特最想找到的,就是在小行星撞擊當天死亡的恐龍的化石。
那天,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挖掘團隊和我們要和時間賽跑,以免暴風雨把一切都毀掉。就在這時,我們看到了與眾不同的鱗片狀的紋路。羅伯特細心謹慎地挖,終于,這是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周圍是大批死亡的魚,魚鰓里還有噴射物顆粒。
羅伯特對著我們的攝影機說:“我腦子不會轉了,心臟快要跳出來了。”挖掘團隊繼續工作,這邊的鱗片又變大了,經過數小時的艱苦努力,看到了膝關節,然后是這只恐龍發達的小腿肌肉,接下來一直到踝骨、腳趾、趾尖上的趾爪,所有的關節都很完整,表面覆蓋著皮膚,這是一條保存完好的恐龍腿!

羅伯特說:“在我最離奇的幻想里,我都從沒想過能在這片沉積層里找到一條恐龍腿,而且皮膚和肌肉都在。它看起來就像感恩節的火雞腿。”
當時恐龍還活著嗎?這具化石回答了這個問題。是的,這只恐龍很可能就死于那次涌浪。但要得出如此關鍵性的結論,羅伯特還需要繼續驗證。

▲
對這具恐龍腿進行掃描研究
他把這條恐龍腿帶到了倫敦,來尋求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鳥臀目恐龍的專家保羅·巴雷特教授的幫助。通過一系列的研究、驗證,這可能是一只小型奇異龍,在它身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遭到了獵殺,沒有牙齒造成的刺穿痕跡,也沒有掠食者啃咬骨頭的明顯痕跡。再對這條恐龍腿做了CT掃描,也沒有疾病相關的跡象。
這就是一只親眼目睹了“白堊紀末日”的恐龍,在撞擊的瞬間,它還活著。


這是我和羅伯特的第一次合作。他在這個挖掘地已經挖掘了10年了,最初,他還沒有完成自己的博士畢業論文。他是個非常努力又謙遜的人。他挖掘了本世紀最重要的恐龍發現,但他卻依然很謙卑。
這處遺址曾經被很多團隊勘探過,也早就挖出過魚的化石,但他們的反應是“只是魚而已”便放棄了,只有羅伯特覺得這里肯定與眾不同,因為這里是淡水環境,而發現的是海魚的化石。只有他留了下來。
他在挖掘點旁邊搭了個帳篷,夏天就住在那里面,直到今年,那里都還沒有自來水能用。他的腦子里就只有不停地挖掘,不停地挖掘。我們從2019年開始拍,2020年就遇上了疫情,有很長一段時間要用zoom遠程操控當地的攝影師,也遇到了不少拍攝的困難。
古生物學家確實在很多情況下要研究悲劇,每個小的災難都是他們的素材。對于個體而言,這是悲劇,但對于集體和我們現在的生活來說,曾經的悲劇都是有警醒意義的。

▲
小行星撞地球動畫
那只是地球運氣不佳的一天,也是歷史上最糟糕的一天。森林被毀滅了,植食性動物因為沒有食物餓死了,從而導致肉食者動物也死了,整個生態系統像紙牌屋一樣崩塌。假如那顆小行星提前30秒,或者推后30秒再撞擊地球,它的落點就會是大西洋或太平洋,而不是富含沉積物和硫的尤卡坦半島了。地球在長達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都處于半黑暗的狀態。
可是接下來卻發生了神奇的一幕,生命有了新的開端,當大氣中的塵埃落定,陽光重新普照大地時,植物逐漸復蘇,整個世界又綠意盎然了。一些在洞穴里僥幸生存下來的動物,在災后繁衍。


盡管我們很懷念恐龍,可是如果沒有發生這次災難,我們人類就不會出現了。
我也從小特別喜歡恐龍,它有著天然的科幻色彩,但卻是真實存在過的。當片子在英國上映后,我們收到了很多有趣的反饋,其中一條是,有人問會不會有另一場如此災難性的撞擊發生?實際上,美國宇航局很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他們對準了一顆非常小的隕石,想盡力把它擊落。
我也無法笑著輕易地說,永遠不會。恐龍是自然界最神奇的動物之一,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時間。但人類的破壞力,或許并不弱于那顆給恐龍時代畫上句號的小行星。
我想,我們有智慧找到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否也能有智慧努力去保護地球上無數的物種?
圖片素材由BBC Studios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