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越高死得越早?80后買房糾結樓層,科學調查結果打了誰的臉?
小陳家的爭吵其實也沒什么新鮮的,買房的時候樓層選高選低,差不多大家都得碰一回。誰說不是呢?多年前張阿姨搬家,聽說她一家光是因為樓層,連著兩周飯桌都冷冷清清,誰也不想搭理誰。爸媽那一輩總覺得,“住低點好,離地近,踏實?!钡贻p人刷手機,到處都是說高層有霧霾、低層有尾氣,越看越糊涂,也難怪小陳糾結那么久。

矛盾其實是繞不開的,買房似乎沒人能一錘定音。有人偏愛低層,覺得出門方便就是好,“樓下就是超市,誰還愿意爬樓等電梯呢?”但也有人擔心灰塵、汽車尾氣,或者害怕噪音,“窗戶一開,灰都能刮進飯碗,日子過得真夠累!”你說兩邊理兒哪個都站得住腳,與其糾結死磕,不如實際點,到底有沒有哪個樓層真能長壽?
網上傳聞更是天天出新,就說那啥“住高短壽”“低樓層長壽”,聽著玄乎,其實都在抖機靈。你點進去有的說數據嚇人,有的抬出國際報告,不下十種說法,這么多,到底靠得住的有幾個?!

其實真相還得靠幾個扎實的調查。國外不少團隊甩出了幾十萬人的健康統計,記得瑞士有份大數據報告,還拉著德國、日本幾個城市湊熱鬧。結果卻和很多傳播的說法正好打架。報告里住得高一點,壽命反而還多了一些。你沒看錯,住到八樓以上,呼吸道問題、心血管病、空氣污染帶來的死亡比低層還少點。
說到空氣,影響可真挺大。馬路上的尾氣,霉菌、小區里各種灰塵,低樓層承受的污染濃度一直比高層多些,特別是高峰時段,你不信那個PM2。5濃度吧,一查數據顯示能高出十來個百分點。老王以前住二樓,女兒哮喘,霧霾天都不敢開窗。后來搬到十一樓,發作次數還真就少了一半。這事兒吧,根本沒什么神奇的秘訣,就是空氣問題,影響了身體。

環境沒有他想的那么簡單,噪音問題也是個老大難。你住得低,廣場舞、汽車鳴笛、快遞車進出,這些聲兒,從早響到晚,給誰都夠嗆。李姐三樓,樓下快遞驛站,凌晨兩點還咯噔咯噔響,結果高血壓也跟著來了。后來找醫生,人家說就是長期噪音刺激,沒別的。如果住得高點,聲音越往上傳播越弱,十樓以上,外頭的鬧騰真就聽不到多少。晚上能好好睡覺,醒來腦子也清爽了。
但高樓層也不是全好,踩一腳水就能看見問題。去年冬天,王大爺住十八樓,心臟病突發,電梯偏偏還壞了,一等急救就錯失了機會。遇到火災也是麻煩,越高黃金救援時間越短。消防員都坦言,十幾層往上的事兒比一樓麻煩多了。電梯、應急措施,能做到啥程度?沒人能保證百分百安全。

直接說吧,其實樓層這事和壽命壓根沒啥硬關系,不能瞎扯。網上那些說住多高短壽、住多低長壽,都是把單一因素講得跟靈丹妙藥似的。真要說能決定健康長壽的,還得看你的居住環境、安全措施和自個兒的生活習慣。
選擇樓層的時候,跳出那些死板說法最好。家里有老人的,哮喘、呼吸道病常見,就別選太低。大概六樓到十二樓區間,空氣不臟,噪音也不大,不至于遇到電梯壞了就絕望。全是年輕人喜歡安靜,十三到十八層也行,但電梯要有雙的。萬一一臺維修,還有個保障,不至于寸步難行。

小區位置有影響,旁邊要是主干道附近,低樓層甭考慮,尾氣和噪聲擋不住??扇绻沁h郊綠化好,沒有污染,那三到六樓反倒適合。小林住在農田旁,選了四樓,每天開窗就是稻香。這種日子,高層也比不上。不存在什么一樓或十八樓絕對好。
安全措施你看著辦,到底怎么配都不嫌多。應急包、安全錘、照明,老人家最好裝緊急呼叫器。十五樓姨媽那次,電梯壞了,腿腳不方便,全靠物業抬下樓。裝個呼叫器就省事了?;馂?、心臟病、任何意外誰都不敢保證不會遇上,措施全一些是沒錯。

這幾年還有新鮮問題,有人居然問“高個子住高樓壽命短?”純屬扯蛋,根本沒有哪份報告說身高和住高樓直接相關。爺爺住六樓,八十八歲,每天樓梯鍛煉,硬是能撲撲跳。你說樓層管用?還不如吃飯規律、作息健康。
知道了這些,不得不影響健康因素太多,樓層只是其中一項。選擇房子要兼顧多個維度,實際需求才是關鍵。就連住低層人,也能靠空氣凈化器、勤開窗通風,把環境做得很好。高層只要安全措施到位,生活規律,也未必有什么長短壽說法。

其實樓層只是個數字,能不能養出好身體,靠的是你實實在在的努力吧。這一點,不管是誰都繞不過去。歸根到底,家里老人方便,孩子安全,自己舒坦,樓層左右其實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買房選樓層,每個人心里都有不同標尺。長壽也好,健康也罷,網上亂七八糟的傳聞聽聽就行,具體怎么過日子還得看自個兒出發。生活里有很多變量,不是哪個樓層就決定一切。

至于小陳最后到底選了哪一層,不是最主要的了。各家各戶選擇都不一樣,這也是現在樓市的常態。不必糾結,也不必畏懼,誰活得好、活得久,從來都不是樓層能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