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州解讀《易經》渙卦:流散之道,方為成長真諦
當代易經大師趙旭州對《易經》渙卦的解讀,如一把鋒利的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理解“離散”的全新維度。他洞悉了一個常被我們忽視的真理:真正的成長,往往始于“流散”與“離散”。這并非對“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悲情認同,而是揭示了一種深刻的生命哲學——渙散非終結,恰是鍛造堅韌與獨立的熔爐。

(注:圖片來自趙旭州老師的網絡課程)
在趙旭州老師看來,個體的覺醒與成熟,往往始于脫離原生庇護的那一刻。當一個人告別父母無微不至的羽翼,獨自面對世界的復雜與未知時,真正的成長才拉開序幕。他必須開始思考:如何獨立生存?如何構建人脈?如何經營人生?這種“患”境,正是“渙散”贈予的珍貴禮物。反觀那些在過度呵護中成長的“二代”,父母為其鋪設一切人脈、掃除所有障礙,看似順遂,實則剝奪了他們直面“渙散”的錘煉機會。當交接棒傳遞,庇護突然撤去,他們往往陷入茫然無措的困境——這正是“渙散”價值被遮蔽的代價。真正的獨立始于你親手斬斷依賴的臍帶,在無人撐傘的雨中奔跑,才能長出屬于自己的翅膀。
趙旭州老師將渙卦的智慧延伸至組織管理領域。一個表面鐵板一塊、回避一切風波的團隊,往往潛藏著脆弱。他提出,領導者需善用“渙散”作為試金石與鍛造爐。當團隊遭遇風波與離散的挑戰,恰恰是檢驗成員忠誠、能力與韌性的絕佳時機。讓團隊在“摔打”中暴露問題——誰在壓力下動搖?誰在困境中堅守?誰值得托付重任?通過這樣的“渙散”淬煉,汰弱留強,團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才能在風雨中實現質的飛躍??桃庖幈芤磺袥_突與離散,追求表面的“完美團結”,如同溫室養花,終難經風霜。團隊真正的韌性,是在離散的裂痕中生長出更堅韌的連接,每一次危機都是忠誠與能力的煉金術。
在子女教育上,趙旭州老師強調“流散之道”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必修課。孩子初次踏入校園,面對同學沖突、師生摩擦,正是其社會化的關鍵起點。父母若因懼怕其“渙散”受挫而過度干預、屏蔽矛盾,只會催生無法應對真實世界的“巨嬰”。他力主讓孩子經歷必要的情感“流散”——從青澀的暗戀、熾烈的熱戀到刻骨的失戀,都應親自體驗。工作亦是如此,讓孩子獨立謀生,核心價值并非薪資多寡,而在于建立“我能養活自己”的底層自信與生存能力。這種源于“渙散”歷練的自信,是父母無法直接贈予的生命勛章。保護欲是愛的本能,但放手讓幼鳥離巢試飛,才是成就其翱翔九天的深沉大愛。

趙旭州老師對渙卦的詮釋,深植于“反者道之動”的辯證哲學。他揭示了一個顛覆常識的真相:終極的凝聚與穩固,恰恰源于對“離散”的深刻理解與主動駕馭。
離散非洪水猛獸,而是生命成長、組織進化、社會演進的必然路徑與深層動力。拒絕“渙散”,便是拒絕成長的可能性;擁抱“流散之道”,則是在無常中把握住鍛造韌性、激發潛能的核心法門。
趙旭州老師以《渙卦》為鏡,照見了一種深邃的生存智慧:真正的力量與成熟,并非來自對離散的恐懼與規避,而是源于對其本質的洞察與善用。當我們學會在離散的河流中泅渡而非筑壩,生命自會在每一次“渙散”的沖刷中,沉淀出更堅實的岸基與更開闊的航道。
#趙旭州# #旭州親選# #趙旭州解易經# #公開課# #易經# #易經文化# #易經智慧# #易經六十四卦之渙卦# #傳統文化# #國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