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八卦五行
天干,地支,八卦,五行的歷史眾說紛紜,并無唯一性,之所以把他們放到一起解釋是因為其最初概念的產生時間非常接近,并且都是后續“奇門遁甲”的基礎知識。
這一代人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部落的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指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結束茹毛飲血時代,被尊為“天皇”)、伏羲氏(創八卦、制婚姻、教漁獵,稱“人皇”)、神農氏(嘗百草、興農業,開創農耕文明,號“地皇”)。五帝主流說法是黃帝(統一中原部落,創文字音律)、顓頊(制定歷法)、帝嚳(推動農業與天文)、堯(創立禪讓制)、舜(重用大禹治水)。

天干地支很有可能是古代兩大部落(炎黃部落與九黎部落)歷法融合的產物。炎黃部落主農耕根據太陽光照變化確立歷法,九黎部落主狩獵則基于月亮變化發明月歷。黃帝戰勝蚩尤后,統一了歷法,形成了陰陽合歷的雛形。
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組成,最初可能源于古人對天象的觀測和記錄。天干代表著天上的五行之氣,按照五行相生的程序運行變化。例如,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濕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
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它們最初可能源于古人對地支與黃道十二宮的對應關系。在古代,人們將黃道分為十二宮,每一宮對應一個地支,并與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對應。地支不僅用于表示時間,還與方位、季節等自然現象密切相關。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起源于上古時期,相傳是人文始祖伏羲根據河圖所創。伏羲觀天象地,用陽爻(yáo)“一” 和(陰爻)“--” 兩種符號,組合成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八種自然現象,這些符號和現象被稱為先天八卦,象征著宇宙的本源。爻位從下往上排列,分別代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層次。
乾(?):代表天,象征剛健、自強不息。
坤(?):代表地,象征柔順、包容萬物。
震(?):代表雷,象征震動、喚醒力量。
巽(?):代表風,象征自由、無孔不入。
坎(?):代表水,象征危險、陷阱或智慧。
離(?):代表火,象征光明、美麗或熱情。
艮(?):代表山,象征穩重、靜止或阻礙。
兌(?):代表澤,象征喜悅、收獲或和諧。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先天八卦把對立卦的卦數相加,乾1 坤8=9,兌2 艮7=9,離3 坎6=9,震4 巽5=9。九為陽數!
而洛書主變,后天八卦每個對立卦數相加等于十,十為陰數!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兩種也是屬于陰陽,所以先、后天八卦才能相互轉換,相互體用。

“五行”一詞最早見于《尚書·洪范》,即五種物質:水、火、木、金、土。水向下面潤濕,火向上面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加工成不同形狀,土可以種植莊稼;向下濕潤的水產生咸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可改變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可種植莊稼的土產生甜味。根據這個描述,五行最早的來源也許是炎帝神農所悟。
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成。這五種物質各具有獨特的屬性和功能。
? 金:代表權力、財富、堅韌和堅強,象征收斂、沉降、肅殺等特性。
? 木:代表生命、成長、自然界的力量,象征生發、條達、舒暢等特性。
? 水:代表流動、變化、生命的源泉,象征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特性。
? 火:代表熱情、活力、破壞力,象征溫熱、上升、光明等特性。
? 土:代表穩定、承載、自然界的基礎,象征生化、承載、受納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