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騎樓老字號# 遠東公司的僑商往事與騎樓興衰

海口中山路14號,藏著一段跨越百年的工商記憶 —— 這里曾是民國時期城內街(今博愛路-中山路一帶)三大百貨公司之一的“遠東公司”舊址,更是瓊僑商業智慧融入海口近代商潮的生動注腳。
這里,前身是“大亞旅店”。1919年,嘉積商人馬元山、柯德三見同鄉在博愛北路經營的精華公司,憑“僑貨+本地需求”的定位生意紅火,便聯合集資四萬銀元盤下旅店舊址,改建成遠東公司,主營百貨零售。小到南洋香皂、僑批信紙,大到西洋鐘表、機制布料,商品多由僑商從新加坡、香港轉運而來,很快成為市民與僑眷青睞的采購點。
這家僑資商號以二層騎樓為經營空間,在當時城內街頗具競爭力:一層設開放式柜臺,方便路人隨手挑選日用品;二層專辟“僑眷專屬服務區”,除陳列高端僑貨,還提供僑批代轉、商品預訂等增值服務,精準契合僑胞需求。雖借鑒精華公司“僑貨為主、本地貨為輔”的思路,但憑借更寬敞的柜臺陳列、更靈活的賒銷制度,遠東公司迅速與對方形成抗衡之勢,二者的較量也被老海口人稱作“城內街論成敗”。
初期雙方實力相當,甚至在1925年前后攜手推動城內街成為??凇鞍儇浐诵膮^”。然而20世紀30年代起,海南受抗戰局勢沖擊,海運中斷導致僑貨斷供,加上民眾購買力銳減,遠東公司經營日漸艱難,最終于1938年前后歇業。
其商鋪被瓊僑富商王先樹收購,轉型為“裕大公司”,主打布匹批發 —— 彼時民生需求轉向基本物資,裕大公司憑借從廣州、湛江調入的土布、洋布,一度成為海口南部鄉鎮商販的主要貨源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王先樹同時經營著中山路70號的“大亞酒店”,這家始建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南洋風格酒店,雖與遠東公司(原14號大亞旅店)分屬不同門牌,卻因同一經營者,在??诮鷥S商產業布局中形成了微妙聯結。
從建筑本身來看,這處二層騎樓是??隍T樓風貌的典型范例,留存著鮮明的南洋裝飾風格:立面排布著連續的弧形拱券,券頂雕刻纏枝蓮紋樣,二層窗楣處“遠東公司”的商號殘痕至今清晰可辨,底層騎樓柱廊的柱礎采用仿羅馬式設計,既滿足遮雨通行的實用需求,又透著南洋美學的獨特韻味。
關于遠東公司的倒閉,民間曾有“風水相克”的說法 —— 因緊鄰精華公司,且建筑高度相近卻臨街位置稍遜,被戲稱為“東家壓西家”;而據《??谏虡I志》記載,1933年一場強臺風摧毀了其臨街玻璃幕墻,修復后客源已明顯減少,這一細節也被老商戶視作“時運不濟”的象征。
經實地探訪及《??谑兄尽泛藢Γ缃竦闹猩铰?4號仍保持二層主體結構,為混合用途建筑:底層仍是商鋪,售賣海南特產與日用百貨;二層作為民居,部分住戶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木質樓梯與花窗。盡管歷經多次內部改建,建筑外立面的南洋風格裝飾與騎樓主體結構仍得以完整留存。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申報國家歷史文化街區時,該建筑因“見證瓊僑商業轉型”被納入“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2013年《??隍T樓文化》專著更將其列為“20世紀瓊商應對社會變遷的典型案例”。
從僑資百貨的興起,到順應時勢轉向布匹批發,再到成為騎樓保護建筑,中山路14號里的遠東公司,不僅承載著一家商號的興衰往事,更折射出??诮虡I與僑資經濟、社會時局的深度交織,讓這段藏在騎樓里的僑商記憶,成為瓊州海峽畔鮮活的“工商年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