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裝好客廳陽臺,注意十點不裝,裝出來的陽臺空間不僅美觀還實用
我家之前裝陽臺踩的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虧得慌”——當初沒拆客廳和陽臺之間的推拉門,客廳總像裹了層保鮮膜,陽光照進來都軟趴趴的,連沙發上的抱枕都沒精神。后來狠下心砸了那道門,瓷磚從客廳直接鋪到陽臺,當天下午陽光就“沖”進來了,連茶幾上的綠蘿都伸直了葉子,像在跟太陽打招呼。你說,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空間,為啥要給它加道“隔離墻”?
再說防滑磚,我家之前聽工人說“陽臺要防滑”,特意買了帶紋路的磚,結果縫隙里總卡著落葉、灰塵,拖完地還留著一道道印子,擦的時候得用牙刷摳,簡直是“衛生黑洞”。

后來換成和客廳一樣的大磚,沒了縫隙,擦的時候一推就干凈,連我家貓都愛趴在上面打滾——它可比我會找舒服的地方。
墻面貼瓷磚這事,我親戚家踩過雷:陽臺瓷磚掉了一塊,正好砸在花盆上,土撒了一地,差點砸到蹲在旁邊澆花的阿姨。

我家現在刷的藝術涂料,摸起來滑溜溜的,下雨天水珠直接順著墻面流下來,拿布擦兩下就干,比瓷磚省心多了——至少不用怕它“突然罷工”掉下來。
封窗我得夸夸智能升降窗,以前的封窗框比樹枝還密,看樓下的玉蘭花都像被剪碎了,想透個風還得開小窗,風灌進來呼呼的。

現在換了這個,降下來的時候,陽臺像個“開放式小花園”,風直接吹進來,連風扇都省了;下雨的時候它自己就關,上次我在廚房煮面,手機提示“窗戶已關閉”,都沒跑過去收衣服——這才叫“智能”,不是擺著好看的。
羅馬桿窗簾我真是用怕了:拉的時候總卡,大力點怕拉壞,小力點拉不動,早上想睡個懶覺,光從縫里鉆進來,睜著眼睛等天亮。

現在換了百葉窗嵌在玻璃里,轉一下旋鈕就遮光,還不用拆下來洗——以前的窗簾拆下來洗,得攢夠三件才敢洗,現在這個“嵌在里面”的,擦玻璃的時候順帶抹一下就干凈。
吊頂之前用的石膏線,縫隙里落滿了灰塵,擦的時候得搬梯子,踮著腳夠,腰都酸了。

雙眼皮吊頂就不一樣,平平整整的,抹一下就干凈,連我家5歲的孩子都能幫忙擦——他舉著布踮著腳,說“媽媽我幫你擦陽臺頂”,比以前的石膏線“親民”多了。
晾衣架藏在吊頂里,這主意太妙了!

以前的晾衣架露在外面,朋友來家里坐,總盯著看,像在參觀“晾衣展示區”,我都不好意思說“這是我家陽臺”?,F在不用的時候藏起來,根本看不見,晾衣服的時候降下來,比以前的手動桿省力氣——我媽說“這東西比我之前的手動桿強十倍,不用扯著嗓子喊‘幫我扶著桿’”。
收納柜我也踩過坑:以前做吊柜,拿上面的洗衣液總碰頭,撞得額頭紅一片,我爸調侃我“你跟吊柜有仇啊”?,F在做整墻柜,洗衣機烘干機嵌在里面,上面放清潔工具、孩子的玩具,連我爸的釣魚竿都能塞進去——比以前的吊柜能裝三倍,還不用“抬頭找罪受”。

最后說功能區,以前陽臺擺了一堆盆栽,澆水的時候撒得滿地泥,擦地板都要擦半小時,我媽總說“這陽臺比廚房還難搞”。
現在做了書桌加茶臺,周末坐那喝個茶,看本書,陽光曬在背上,比窩在沙發上還舒服——有時候我能在那坐一下午,連手機都不想碰。

你說,陽臺本來就是給生活留的“透氣口”,為啥要把它變成“雜物間”“晾衣房”?難道不能讓它變成家里最舒服的小角落?我家現在的陽臺,早上能看日出,晚上能看星星,周末能喝茶,平時能辦公——它不是“附屬品”,是“生活的小確幸”。
昨天我坐在陽臺茶臺上,看樓下的小朋友跑著玩,風里飄著桂花香,我媽端來一杯蜂蜜水,說“這陽臺比客廳還舒服”。你看,裝對了陽臺,它真的能變成家里“最有溫度的地方”——畢竟,生活的美好,不就是這些“舒服的小角落”堆出來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