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民居為何不開后窗?為何朝向偏東南15度?藏于民居里的細節

(一)
南通舊時民居,無論城鎮鄉村,與鄰近的蘇州、揚州相比,在建筑高度上一般顯得低矮,究其原因,是因為南通地處江海之濱,常年刮風,且風力較大。夏秋之交,時有臺風侵襲;而沿江近海,還時常有龍卷風襲擊。
南通民居以前一般不開后窗,原因同樣是怕"穿堂風"。倘若大風從前后窗穿過,就有可能損壞屋頂,甚至掀倒房屋。另一方面,南通冬天沒有生火取暖的習慣,而江淮一帶冬季氣溫偏低,早春更是寒濕難當。不開后窗,西北風吹不進來,有利于室內干燥保暖。再者,南通舊俗認為"開后窗漏財",會讓"財氣"跑掉,也是擔心盜賊破窗而入,所以除了深宅大院四周有高墻護衛的家庭外,一般極少開有后窗。
在民居的朝向選擇方面,南通極有講究。寺廟設計嚴格以子午向為中軸定位,通常大門、正殿都是朝的正南。當然也有例外,如狼山其原大山門"五山拱北"樓、如皋定慧寺的正門朝的都是正北方向。
與寺院廟宇不同,南通民居從來不以正南方向定位。盡管世世代代人們都說"有錢造座朝南屋,子子孫孫享天福",然而在事實上,民居"朝南屋"并不真正朝向正南,而是偏東南15度。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寺廟、官衙才能正南,民居則不可。他們認為正南太"硬",于丁口不吉。
對此,有見識的老人們卻另有見解,他們告訴大家:南通臨江近海,屬海洋性氣候,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祖先們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從當地氣候變化的實際出發,認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東15度為最佳方位。春夏之季,東南風貫門而入,涼爽宜人;秋冬之時,西北風擦墻而過,寒冷無礙;連夏末秋初的西南干熱風、東北"潮頭風"對室溫亦無多大影響。這一解釋比較合理、可信。
南通城鄉民居大門常見有這樣一副楹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清早,人們打開屋門,就能見到紅日在天,陽光普照,屋內四季溫暖如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就人丁旺盛、吉慶有余。


(二)
過去,人們建造新居,早在頭一年"大冬"(冬至)節前后,就請來"陰陽先生"看風水選址。酒菜相待,敬若上賓。酒足飯飽以后,由主人帶領去"看地"。風水先生將羅盤擺下,左盼右顧,說上一通,然后定下方位。這時主人捧出預先準備好的木托盤,上擺生魚、生肉、粽子數只、大糕一條,放在地上,供奉土地菩薩神馬,焚香跪拜,恭敬如儀。隨即在風水先生的指引下,于準備建房的界址四角,由主家用大鍬挖土,坑內放進茶葉、白米,打下木樁,再用泥土覆蓋,樁頭露出地面尺許。這一儀式俗稱"動土"。
富家大戶"動土"的敬神儀式更為隆重,用方桌數張,供奉整豬、整羊、雄雞、鯉魚、糕粽等物,掛大紅桌圍,擺香爐燭臺,供財神、土地、魯班、菩薩、神馬。主人身穿長袍馬褂,明燭高香,行三拜九叩首大禮。同時,鞭炮齊鳴,焚化黃錢元寶,其排場平民小戶難以與其相比。
南通民間建造新居之際,左鄰右舍不邀自來,主動幫工。他們各盡其能,"扛房地"、泡石灰、刮舊磚、搬材料、攪爛泥、做小工,干得有條有理、熱火朝天。互相幫工建房的民風,在南通自古有之。
主人對匠人及幫工者甚為熱情,連過路之人和前來看熱鬧者都以煙茶招待。從動工到落成,除"開工酒"、"收工酒"正式宴請外,主家每天要置辦三餐飯菜,另加上、下午兩餐點心老酒,俗稱"五頓頭"。
建房之始,主家先在施工現場兩邊各插一根高高的竹篙,上掛竹篩、鏡子、柏樹枝、芝麻秸。其寓意是糧食滿倉,兒孫滿堂,今后的日子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更有照妖鏡高懸,鬼怪妖魔不敢前來。
新中國成立之后,破除迷信,移風易俗,看"風水"、"動土"敬神之類的陋俗大大減少。各地建房按地方政府指定的地點,劃定面積建造,逐步走上規范化。然而建房之始,主家一般仍在現場四角,各插一面紅旗。這既是舊俗的遺存,又是社會風俗的演變。在他們的心目中,紅旗是神圣之物,可以扶正祛邪。
自古以來,磚房造屋以"上梁"最為隆重。"上梁",指木結構民居的大梁,也包括現在建樓房時上的第一塊樓板。"上梁喜逢黃道日"。這天,親戚朋友鄰居紛紛送來魚肉糕粽等各式賀禮。主家則八盤八碗酒菜招待。由一位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人,用大紅紙寫上福祿壽3個正楷大字或只寫一個"福"字貼在大梁中間;同時,在后邊梁正中或中同立柱上端貼上"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還有的在中柱貼上吉慶楹聯。
上梁時分,一般在更深夜靜之時,此間婦女兒童一概不得進入施工現場。其原因主要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殘余,害怕婦女身懷不潔,沖犯了神靈和喜氣,擔心小孩子不懂事,說出一些不該說的"晦氣話"??梢姡m說嘴上講"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其實內心的禁忌很多很多。不過,禁止婦女兒童進入工地,客觀上對保護婦幼人身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發生倒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人們在"上梁"過程中,互相招呼、配合,均講"行話",如斧頭叫"代富",繩索叫"千金",梯子稱"步步高"等等。工匠們爛熟于胸、運用自如,主家們聽到這些吉祥話心里自然高興。
(三)
民居木結構完成以后,接著是砌墻。在前墻一側的墻基上,過去許多人家往往豎一條石,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或石將軍神像,傳說可以鎮宅,以保家宅平安。四壁墻面砌完,木匠裝修門窗戶木搭,瓦工覆蓋片屋面,各執其事。房間與堂屋之間安裝"板壁"和里外房門。里房門通堂屋,外房門對廊檐。有條件的人家,內墻上再加釘一層木板,俗稱"貼壁板"。房間地面鋪設地板,由"龍骨"支撐,與地面形成空間。貼壁板與地板的作用,都是為了保持干燥,以免陰雨潮濕。江淮地區黃梅季節連日陰雨,地下水位上升,地面墻壁"返潮"生毛,板壁和地板都是防潮防霉的有效措施。一般人家堂屋不鋪地板,而用青色方磚斜向鋪地。
南通磚木結構的民居,大多采用青磚小瓦。富家大戶的大門堂和房屋門面,青磚事先磨光,嚴絲合縫,平整美觀。更考究的還在一些水磨青磚上雕花,常見的題材有"喜鵲登梅"、"鳳戲牡丹"、"八洞神仙"、"四喜如意"等,其刀法洗練明快,民間美術味很濃。屋脊角裝飾通常是變形龍頭或變形如意圖案;中間鑲一塊長方形磚,刻有福祿壽字樣或萬年青花盆圖案。
南通民居在色彩上傾向凝重、樸素。一種是青磚青瓦,不加粉刷,意為青龍、青牛,以水克火。另一種是石灰粉白,在山尖、檐口處抹以黑色,即所謂粉墻素瓦,黑白分明?,F在,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無論城鄉,紅磚紅瓦新居到處可見,而新建的樓房則更是顏色艷麗、五彩繽紛。
城市民居,往往比較寬敞高大,較典型的格局有大門堂,設大門、二門。門堂青磚鋪地,內為小天井。照壁正對大門,門外看不見內里建筑。拐三門方可進入宅內。住宅有"四關廂"、"一進三堂"、"一進五堂"之分。所有屋面瓦片蓋得厚厚實實,后檐木椽不外露,檐口用磚頭石灰砌實,俗稱"實汰封檐"。擁有這類房產者非商賈之家即官宦之后,斗升小民絕不敢奢望。
舊時造屋,很注意防火,"實汰封檐"作用即此。有的人家還建有火墻、火巷,將圍墻加高,與鄰家隔絕,既免近鄰失火,殃及自家;同時家中萬一失火,家人攜帶細軟則可通過火巷疏散撤離。

南通歷來有美化、綠化居所的風俗。新居落成,大都已在秋冬之際。市民喜歡買幾盆菊花、蘭花、雀舌、羅漢松盆景置放于天井或室內;花瓶中插養臘梅、天竹;案頭茶幾上擺一兩盆水仙,給新居帶來幾分生機和春意。
鄉村農家,通常于次年清明節前,在房前屋后植樹。多為楊、桑、皂角等樹種,以及柿子、枇杷等果樹。忌植松、柏,認為這兩種樹是種在墳墓旁邊的,種在住宅旁邊"不順遂"。
認真研究南通民居,不難看出,它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受著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的影響。它是中華諸文化的結合體但又是以嶄新的、富有強烈個性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如南通民居中的"四關廂"、"進三堂"住宅,與北京的"四院"同中有異。而南通的私花園,如城東的原"范家花園"、如皋市城東的冒辟疆(襄)與董小宛居住的"水繪園"等,與蘇、杭、揚三州的花園則異中有同。南通自古崇尚儉樸,民風淳厚,反映在民居建筑方面,樓臺亭閣較少,畫梁雕棟不太多見。即使是望族大家的門窗雕花、院墻瓦花、石刻磚雕等,其藝術風格也顯得樸素、粗獷。
綜觀南通民居的沿革和演變過程,我們發現,它走過的是一條與"南越巢居,北朔穴處"不盡相同的發展道路,是在瀕江臨海,無竹木可伐、無山石可采、無壁可穴的特殊自然條件下因地制宜的特殊個例。
摘編自《江海春秋》2012年01期增刊。原文標題:《南通民居摭談》,作者張自強。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夜航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