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杜月笙墓地:朝向上海,破敗寒酸,墓碑上方八個大字難以服眾
杜月笙在臺灣的歸宿

人這輩子能不能“落葉歸根”,其實誰都說不準。上海灘的大人物杜月笙,最后竟然葬在了臺灣,要說命運會開玩笑,這可真是不小的玩笑了。你想啊,那年他病重躺在香港,臨終遺言里還惦記著家里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最后把僅剩的十萬塊錢仔細分配——每個人都是份子,女兒還分出嫁沒出嫁,兒子每人一份,真像咱們過年包餃子,有個數的??烧l知道,后事的走向竟這么曲折,這么出人意料。
杜月笙這輩子風風火火,上?!叭蠛唷崩锼亲顣θ诵牡哪莻€,但晚年卻只剩幾樁家事,連別人欠自己的錢,都一把火燒了,省得后面子女扯皮——這也算一樁遠慮,怕的就是后人憑借他的余威去鬧事,這不是疼孩子,是怕孩子再踩坑。旁邊誰都勸不動他。他說話還是帶著點江湖氣:“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讓子女背債做人?!庇袝r候極知世故,又極溫情。

咱總說大人物臨終時會不動聲色,其實未必。大女兒杜美如?;貞浉赣H最后那幾句話:“我沒希望了,可你們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边@兩句話今天聽起來像是劇本,但在那種情況下,也不過是病人對著天花板,輕飄飄抖一句氣——是帶著些心灰,也帶著些放不下。
說到“落葉歸根”,杜月笙其實一直惦記著老家高橋鎮。他知道,自己也是在上?;斓娜?;香港只是躲債避禍的地方,哪里都不像自己的根。他怕人在異鄉死得不體面,喪事還吩咐門人要一切從簡,“三天,別折騰?!惫撞囊v究點,不為面子,只為以后“有朝一日”能運回去。杜月笙臨終時沒剩下多少“江湖風頭”,卻在細瑣上還想爭一口氣。

但理想再多,也壓不過歷史的海潮。1949年以后,大陸已變了天,國民黨全線潰敗。杜月笙這種在上海灘上混過的,身后徒子徒孫數不清,家里太太、小姨太、大女兒、二兒子,真是比誰家都熱鬧??伤睦锩靼祝猴L頭已經不是做老大的時候了。蔣介石開始勸身邊的名流往臺灣去,琢磨著留住人氣。那回倆人見面,蔣的話很直白:“上海撐不住,杜先生也該有打算?!笨啥旁麦蠜]答應——這人混江湖久了,最怕被當消耗品。等閑夜深了,才跟門徒吐苦水:“大官們,把咱當夜壺。尿急了,就端。用完嫌臟,一腳踢開。”聽得人心酸,又覺得帶點嘲諷。
其實杜月笙是想往香港避一避——就算不能回老家,總比被趕到臺灣強。誰知道天不如人愿,他在香港病逝,身后只有一口靈柩,尸骨全靠姨太太姚玉蘭點頭安排。有人說,自他死后,國民黨那邊就死活要把靈柩搶到臺灣?!盎钪?,死了也不能放你?!毕愀鄣膱蠹堖€調侃,說就算反攻上海,把他的尸骨抬回去,也許能冒出點人氣。臺灣這邊就給他安排了最高規格的喪事陣仗,八字題詞、陪祭陣容,有點像活給人看。杜月笙呢,死都動靜大,骨頭也沉得沒人扶,只能十六個人一路抬著。

有意思的是,他們居然沒提前修墓地。靈柩運到臺灣,先擱在極樂殯儀館。蔣介石為了表示“重視”,專門找了個風水先生給杜家人挑地兒,最終定在汐止一個小學后山。風水倒是到位了,可墓地卻冷清。蔣又撥了點錢,修得并不豪華,遠看像安分人家。方向是朝著上海——這事有點講究,魂要歸故里。1953年杜月笙下葬那天,來了五百多位親友,各種“民國遺老”都湊齊了。棺木用大理石包著,墓碑上八個字“義節秉昭”“譽聞永彰”——蔣介石的題字。但這種褒獎多半是面子。人活著時褒貶不一,死后只有一塊碑,一隊人。
身后事簡單,小學后山風一過,石頭也白。起初,后人還常來掃墓,但久而久之,太太們病了,子女也移居海外,這墓地慢慢就荒了,一派凄清。可以說,杜月笙到了最后,只剩一座墓和一座碑了。

有細心的人會發現,他那位親安排后事的姚玉蘭,其實也就葬在旁邊。有時候,這種人世的關聯比大風大浪還真實,四姨太一輩子跟著他,最后也留在了他身邊。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現實呢?人生大事,也許最后只有一個同鄉、一個枕骨之地,外人也不會知道。
杜月笙這一生真是傳奇。說他是“上?;实邸?,有人服,有人不服;說他是青幫大佬,有人覺得是梟雄,有人當他是能人。政壇滄桑、商場風云,他都走過,也都嘗過。人過一世,有的尋風水,有的求后代,有的希望中國有希望。到頭來,家事才是最牽掛的事。也許他死前念的那些話,比誰都樸素、都值得回味。每個人都想落葉歸根,杜月笙也不例外。而我們這些看客,每遇到風大浪急,總要自問:“什么才是自己的歸宿?人世的江湖,究竟能歸到哪兒?”

杜月笙的墓地現在依然在那里,風水先生也老了,小學的孩子也換了幾代。墓碑上的字,石頭上的舊痕,還在。也許某一天,有個后人會來打掃,也許風就這么吹過去,再無人記得石下的人曾經名震一城。人生,很多事本來就湊巧,也未必要有歸根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