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四季與五行是如何相合的

一、原文再現
黃帝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二、今文釋義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外部的致病邪氣,它侵犯經脈,產生經脈的風病,風邪還會繼續循經脈而侵害五臟,使五臟發生病變。一年的四個季節,有相克的關系,如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冬勝春,某個季節出現了克制它的季節氣候,這就是所謂四時相勝。
東風生于春季,病多發生在肝,肝的經氣輸注于頸項。南風生于夏季,病多發生于心,心的經氣輸注于胸脅。西風生于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經氣輸注于肩背。北風生于冬季,病多發生在腎,腎的經氣輸注于腰股。長夏季節和中央的方位屬于土,病多發生在脾,脾的經氣輸注于脊。
三、此處疑問:
1、金匱真言是什么含義?
2、自然界的八風是什么?人的經脈病變五風具體都是什么?
3、前面的篇章只提到四季,這一篇開始為什么開始出現了“長夏”?
四、我的理解:
《金匱真言論》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第四篇,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奠基之作。其核心內容圍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探討自然界陰陽五行與人體生理、病理的對應關系,以及疾病的藏象分類和診斷治療原則。
“金匱” 喻指珍貴如金制的匣子,強調理論的重要性;
“真言” 即真理之言,揭示人體與自然相通的根本規律。
自然界的八風指的是從八個方位(東西南北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吹來的風,這些風與節氣、陰陽消長密切相關。正常的風是自然界氣候更替的表現,一般不傷人。但當風變得“虛邪賊風”(指與時令季節相反、來得迅猛、乘人體虛弱而侵襲的風),就會成為致病因素。
而人體的“五風”并非指五種風,而是指由于外界“虛邪賊風”侵襲,導致人體內部五臟功能失調,繼而產生類似“風”性(如動搖、眩暈、抽搐)的病理狀態。它出自《素問·金匱真言論》及《素問·風論》等篇。
“五風”是內風,是臟腑病變的結果,與外來之風(外風)有本質區別。其核心理論是五臟對應五氣,過則為災。
肝風:風木之氣過盛; 心風:火氣過盛
脾風:濕氣過盛; 肺風:燥金之氣過盛;
腎風:寒氣過盛;
“五風”本質上是五臟本身的陰陽氣血失調所引發的內生病癥。之所以稱為“風”,是因為其癥狀具有“風”的善行、數變(如痹癥游走不定)或動搖(如眩暈、抽搐)的特性。
“八風”與“五風”的關系:天人相應的病理觀
這兩者完美體現了中醫“外感內傷”的發病學原理和“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外因啟動(八風):非時的“虛邪賊風”從特定方位侵襲人體,是疾病的初始誘因(外感)。
內因決定(五風):外邪是否會發病,以及發展成何種“風”,取決于人體內部五臟的虛實狀態。如果某臟本身偏虛或偏盛,與之相應的“邪風”就更容易侵入并引發該臟的“內風”病變。
例如:從西方來的“剛風”(燥邪)容易侵襲肺系統。如果一個人肺氣本就虛弱,就容易患上“肺風”咳嗽;但如果此人肝火很旺,燥邪也可能與內火結合,引發更復雜的病變。
簡單比喻: 八風(外風)是 “導火索” ,而五臟功能的失調(內風的基礎)是 “火藥桶” 。導火索需要點燃火藥桶才能引發爆炸(疾病)。中醫治療不僅是撲滅導火索(祛外邪),更重要的是清理火藥桶(調理臟腑功能)。
從《四氣調神大論》的“四季”到《金匱真言論》等篇出現“長夏”,這絕非簡單的術語增加,而是中醫理論從“四時”的粗略框架向“五運”的精妙模型深化和發展的關鍵標志。它體現了中醫理論為了更精確地解釋人體與自然的復雜關系而進行的自我完善。
“長夏”的引入,主要是為了解決“四時”與“五行”配屬中的不對稱問題,并完善“脾”臟在四季中的對應關系。
長夏的含義一般有兩種:
第一是時間定位:通常指夏季之后、秋季之前的一段時間,即農歷六月(公歷7月-8月),大致對應“三伏”暑濕最重的時期。
第二是四季皆有“土”在《內經》的如《太陰陽明論》中,還有另一種更深刻的理解:“脾不主時”。即脾不單獨主宰一個季節,而是在四季之末(每季的最后18天)主導時令,負責將本季節的氣機平穩地傳遞到下一個季節。
這種理論認為,“土”位于中央,其氣灌注于四季,承載和轉化四季。這更像是一個功能模型,強調了脾土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的運化、樞轉功能。
《金匱真言論》的核心任務是建立“五臟-四時-五行-五味-五色……”的全方位歸類系統。要完成這個龐大的“藏象”分類,必須引入“五行”作為核心框架,而這就必然要求解決“四時”與“五行”的數量矛盾。
同時突出脾土的重要性:沒有“長夏”,“脾”就無法納入“四時-五臟”的對應中,其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核心地位在“天人相應”的模型中就無法體現。
所以這一篇開始實現了從養生到藏象的過渡:前幾篇(《上古天真》《四氣調神》)更側重于宏觀的養生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而從《金匱真言論》開始,重點轉向具體的藏象生理和病理,這就需要更精細、更符合邏輯的理論工具——“五行藏象模型”?!伴L夏”就是這個模型得以成立的關鍵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