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9樓是特殊樓層,一般人不能住
之前樓下阿姨家買的9樓,我去幫著搬東西時,一進家門就聽見隱隱的嗡嗡聲,阿姨皺著眉說:“這是電梯機房的聲音,晚上更清楚,跟有只小蚊子在耳朵邊繞,我現在睡覺都得戴耳塞?!边€有陽臺墻皮,鼓了個大包,一摸全是潮的,阿姨說去年梅雨季滲的水,修了三次還沒好,現在掛衣服都得先拿吹風機吹吹,怕捂出霉味。
其實9樓的“特殊”壓根不是迷信,是好多小區把設備層或槽鋼層放這兒了。設備層里有電梯機房、水泵房,機器24小時轉,那噪音不是“嘩啦”的大聲,是像電流一樣的低頻嗡鳴,白天被電視聲蓋著不明顯,晚上關了燈,那聲音能鉆到骨頭里——你說睡眠輕的人,能受得了天天這么熬嗎?

槽鋼層更糟,蓋樓時搭腳手架的地方,要是防水沒做好,下雨就往墻里滲,墻皮長毛、地板鼓包都是小事,要是滲到電線盒里,說不定還能聞到焦味,住著能安心?
以前我也信過“9-11樓是揚灰層”,后來自己天天開窗觀察,現在小區里的樹都快長到10樓了,風一吹全是樹葉香,哪有什么“吃灰”的說法?

倒是小區旁邊有主干道的話,不管哪層都得關窗戶,不然桌上半天能落一層灰——你說這是樓層的問題嗎?
明明是環境的事啊!

其實選樓層哪有什么“絕對答案”?
有老人的選1樓帶花園,出門就是草地,老人能搬個椅子曬太陽,孩子能跑著追蝴蝶,比爬樓梯強一百倍;年輕人喜歡頂樓帶閣樓的,能隔個小書房,周末邀朋友來玩switch,比租房子有意思多了;還有那種帶露臺的樓層,養點月季種點小番茄,夏天摘個西紅柿咬一口,比超市買的甜十倍。

但你可別光聽銷售的“這層性價比最高”——我閨蜜買房時,銷售說9樓“視野好無遮擋”,結果她自己去工地問了工人,才知道設備層就在9樓頂上,趕緊換了12樓。還有雨天一定要去看,上次我陪朋友去看房子,下著小雨,10樓的墻面居然在滴水,銷售說“是雨水飄上去的”,結果我們繞到樓后面,發現那層的槽鋼孔還沒補好——你說這種坑,不是自己去看能知道嗎?
你說買房這么大的事,能光看樓層數字或者價格嗎?

難道不是得把這些“看不見的坑”都摸清楚,才敢掏錢包?我哥以前買的8樓,就是沒問清楚設備層,現在每天晚上聽著水泵聲,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多跑兩趟工地,也不會踩這雷!”
其實買房最該看的,是你自己的生活習慣:經常加班的人,肯定要選噪音小的樓層;喜歡養花的,選帶露臺的比選高樓層強;怕麻煩的,選中間層(比如15樓左右)最穩妥——視野好,不會像低樓層那樣被樹擋住陽光,也不會像頂樓那樣夏天曬得慌,電梯用著也方便,不用等半天。

說到底,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湊數字”的。所謂的“特殊樓層”,不過是沒選對適合自己的——你說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