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正月剃頭,舅舅發愁”,正月理發,舅舅為什么要“發愁”?
正月不剃頭:一把剪刀剪不斷的鄉愁

你說怪不怪,每到大年初一,家里就有老人提溜著腦袋、翻箱倒柜地提醒——別動那剃頭推子,正月里剃頭要出事的。老話說“正月剃頭,舅舅發愁”,偏你想不通,剪不剪個頭,跟遠房舅舅有啥兩頭?可偏偏這事就是“頭發絲兒連著心”,理理發咋就炸出滿屋子的雞飛狗跳來了?
我小時候還天真,覺得這說法八成是報復。哪有小孩不盼著新年一個新發型出門炫耀的?可只要正月敢碰剃刀,奶奶保準一把拖下來,說是“要給舅舅續壽”,分明是想幫我留個整齊馬尾。可長大之后,才慢慢琢磨透背后的彎彎繞。

其實,真要說頭發與長輩間的糾葛,還得往前翻。咱中國人這點講究,哪哪都離不開“孝”字。古時的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損?!耙坏断氯?,割斷的不只是三千煩惱絲,還有一家子對血脈的敬畏?!痹谒麄冄劾?,剃發不是個簡單的事兒,得有天時地利,也得沾點儀式感。
可說來也怪,民間那些規矩里,正月間“不開刀”,反倒越傳越邪乎。轉頭查查書,經典典籍都沒見到一條“正月剃頭死舅”的死板枷鎖。舅舅嘛,明明人的親,硬是被拉來說事,說剪頭發鬧得他“發愁”,想想也是本分人家里的無妄之災。

有時候,我也忍不住多嘴:你說那農村的老舅,知不知道北京城里外甥理了個寸頭,還乖乖拜年遞煙?大概率啥都沒事——但你要是趕上心氣不順的,指不定真找你媽念叨一通,說“這孩子不中留啊,正月剃頭都敢干!”一場誤會,撕拉下來的不是頭發,是隔著幾十里的親情誤讀。
老人們信那個不是沒有原因。世上流言大都起于一抹生活的褶皺。

有一說是源頭在民國元年。1912年,剪辮風起,街頭巷尾一夜間多了好些“新腦袋”,齊刷刷去掉了老辮子?,F在想來,這事不僅是剃了頭,更像是剃掉了滿清遺老遺少心頭的最后一點眷戀。有些做舅舅的,死活不讓外甥剪,嘴上說著“要是剃了你舅我可就不活了!”也不知是真心悲憤,還是老輩子“革命恐懼”的無奈。于是,正月剃頭這事就多出來一層,更像是家國大事的縮影,一刀一剪,剪得草木皆兵。
可往下扒拉扒拉,又有人說這事兒早就有,只是謠言走得比記憶快。滿清入關那會兒,剃發令頒布,鮮衣怒馬的八旗士兵聽見命令——“十天不剃,就是造反!”民間的反抗,有怒氣也有無聲。傳到南方,尤其江南一帶,不剃頭就是思念明朝的“思舊”,久而久之,合著口音、雜著韻腳,“思舊”就成了“死舅”,舅舅冤不冤?冤。但口口相傳,誰還能細考究。

你要問剃頭這點事,到底和孝道、和舅舅扯上啥關系?不多不少,正好是個“閑筆”。頭發這東西古來被看得格外鄭重,連初生嬰兒,三個月才由家人慎重地修一下。男孩留出“角”,女孩梳個“羈”,都是祖上規矩。剃發變成規矩里的禁忌,也不是沒來由。只是,世事變了軌道,再拿命門上的迷信堵人,多少也有些可笑。
想起前幾年看見一條新聞:大城市里小伙子上理發店剃了個“春節頭”,回來碰上老舅氣得差點踹門。您信不信?小伙哪懂這些,嘴硬回懟,舅舅卻拍著桌子說“要是我真有個好歹你甭后悔!”一家子炸了鍋。說白了,張力就在這代際之間:新年有新氣象,還是年年守著老禁忌,誰也說服不了誰。
說到底,這種習俗、大多是歷史的回響、情感的投射。怕招災、忌動刀,也許都是人們在不確定里的小小自保。你生怕一絲一毫觸犯了祖宗家法,把壞運氣攬上自己肩頭。至于舅舅發不發愁,很多時候不過是一句老話,夾著一層對子嗑、一點家庭戲碼,真真假假,難分明了。
我倒常想,也許有些規矩本該消散在風里??赡闳粽嫣ь^,正月里理個發、剃個寸,遇見遠方的舅舅,心里頭難免還是要咯噔一下,怕撞了什么老掉牙的忌諱。解不開,也許這正是從前人流傳下來的溫柔和束縛:你不是割斷了什么,而是剪不斷、理還亂;頭發長了,舅舅還在,一聲新年好,不如彼此心安。
所以,正月理不理發,說到底是理不理那點人情。想開了,留點頭發沒啥;想不開,哪怕滿頭青絲,也擔心會有人發愁。也許,規矩就是規矩,被歲月和代際拉扯著,有的已經輕如云煙,有的還在飯桌間悄悄蔓延。
等將來再遇上新年、家人聚頭,誰還會因為一把剃刀爭個面紅耳赤?也許,到那時“正月剃頭舅舅發愁”,就和院子里吹過的那陣舊風一樣,只剩幾分溫暖和調侃??傄腥藛栆宦暎骸暗降装l不發愁呀?”然后——各自一笑,端著碗,夾塊蒸肉,什么歲月的忌諱、家族的心事,都和煙火一塊兒暈過年關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