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門框上的燕子窩,你還記得嗎?
老家的木門框上,那個泥筑的燕子窩還在嗎?
記得小時候,燕子年年來我家筑巢。母親總說,燕子有靈性,只挑好人家安家。誰家門楣上有燕窩,那便是受人尊敬的體面人家。
燕子來時,總是成雙成對。它們銜來春泥,混著唾液,一點點壘砌那個碗狀的巢。清晨時分,總能聽見雛燕嘰嘰喳喳的叫聲,張著黃口等待父母喂食。母親不許我們驚擾它們,就連晾衣竹竿也要避開那個角落。

村里人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寧可自家門面臟些,也不肯驚走檐下的燕子。若是誰家淘氣孩子捅了燕窩,不僅自家長輩要責罰,就連左鄰右舍也要說閑話——“這家人沒家教”。
為什么那個年代的人如此看重一窩燕子?
在物質匱乏的七八十年代,農村人評判一戶人家的標準很簡單:勤勞、和睦、心地善。而燕子成了這種價值觀的天然檢測儀。
燕子擇巢有三不選:不安寧的人家不選,有惡臭的人家不選,常驅趕它們的人家不選。它們用最本能的方式,為村莊里的每戶人家貼上了標簽。
村東頭的王家,老爺子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罵孩子,院里雞飛狗跳。果然,燕子從他家飛走后,再沒回來過。后來才知,王家媳婦常年挨打,最后離了婚,一家人四分五裂。
村西的李家,老太太心善,每年燕子回來前,總要在家門框上釘塊小木板,方便它們筑巢。她家院子總是掃得干干凈凈,但特意在墻角留些干草,給燕子銜去筑窩。李家幾個孩子都考上了大學,成了村里最有出息的人家。

我家鄰居張嬸守寡早,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她家屋檐下卻有兩個燕窩。每天清晨,張嬸掃院子時總是輕手輕腳,生怕驚擾了睡夢中的雛燕。她說:“沒爹的孩子像根草,我知道苦處,怎忍心讓小燕子無家可歸。”她家孩子如今個個有出息,最難得的是都孝順。
這些故事村里人能講出許多。一窩燕子,竟成了一個家庭品質的見證者。
如今回老家,發現燕子窩越來越少了。新蓋的樓房光潔漂亮,貼了瓷磚的屋檐讓燕子無處筑巢。偶爾見到幾個燕窩,也多是在那些老房子門楣上。
二叔家去年新建了三層小樓,特意在屋檐下留了幾個凸起的磚塊。他說:“現在條件好了,反而更想念以前燕子在家做窩的日子。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活風水,不能丟?!?/p>
科學家說,燕子選擇筑巢地點主要考慮安全、食物來源和建筑結構的適宜性。但老人們依然相信,燕子能感知一戶人家的氣場。誰家和睦安寧,誰家吵吵鬧鬧,這些小生靈心里有本明白賬。
也許燕子的選擇從來不是玄學,而是最樸素的生存智慧——它們本能地避開那些充滿戾氣的環境,選擇和諧安寧的人家。而這恰恰與一個好家庭應有的品質不謀而合。
如今城市里的孩子,怕是很少見到門框上的燕子窩了。我們住在密封的鋼筋水泥里,安裝了防盜門、紗窗,隔絕了風雨,也隔絕了那些曾經與我們共生的小生命。

偶爾在鄉間見到門楣上的燕窩,總會多看幾眼。那泥筑的巢里,不僅有小燕子的嘰喳聲,更有一個時代的記憶——那時候,人們相信:一個家的福氣,不在于多有錢,而在于有多溫暖。
燕子明年還會回來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善良、和睦、勤勞,這些品質永遠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您老家門框上,可還有燕子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