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風水 搞墓葬 中國古人是如何挖坑埋人的?
中國人常說人死為大,事死如事生,不論是考古還是歷史,其實來來回回也都是跟死人打交道,而中國人對于死亡又有很深的忌諱,挖墳掘墓更是傷天害理,此外還有神秘的風水,前人照著埋,后人照著挖,從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古人,死了都怎么埋呀?風水又有啥說法?一期帶你看懂 中國古代墓葬史!
中國古人挖坑埋人通常遵循一套結合風水講究與傳統規矩的流程,主要內容如下:
挑選風水寶地:死者去世后,喪家會請有威望的風水師傅,協同家族長輩,前往家族墓地,依據死者的輩分、年齡等,選定墓葬地點。若祖墳風水不佳,可在附近另擇吉地。若不是突然亡故,這項工作往往在死者病危階段便著手進行。挑選良辰吉日:風水師綜合考量天文、地理、人事等諸多因素,選定破土挖坑的適宜時刻,大家相信此做法可保墓葬儀式順利,生者獲庇佑。舉行破土儀式:北方農村稱挖掘墓穴為 “打坑”,打坑前孝子需先祭奠祖墳,給墓穴地燒香叩首等進行祭奠。部分地區存在血祭儀式,用公雞冠血沾濕風水師手指,于鎬把、代表墓穴位置的白紙上劃十字,以求驅邪祈福。且通常需孝子親自挖前三鍬土或者第一鎬土,體現孝道,有的地方要求將第一鎬土留存三天用于圓墳。挖掘墓穴:打坑人常是同族晚輩或鄰里。墓穴多為類似棺木的一頭大一頭小的直上直下豎井,其長和寬通常比棺木多出二尺,便于下放靈柩。深度依地勢而定,一般七八尺,確保靈柩上有四五尺土層。暖穴:墓穴挖好后,需在穴內燒一把火,或倒草木灰,稱作 “暖窩”,寓意讓死者在冥界生活溫暖舒適,煙火不斷。之后送葬隊伍抵達,將靈柩放入墓穴,經填土封墓等環節,完成下葬。 另外,不同歷史時期、地域及民族,因文化習俗差別,墓葬挖坑等具體操作與講究會有顯著不同。
中國古代自夏商周到元明清的墓葬形式依時代而變,風水理念也逐漸發展完善,具體介紹如下:
夏晚期至商周時期
埋葬方式:夏代:目前二里頭遺址尚無大墓發現,中型墓葬會隨葬禮器性質的青銅器、玉器等。商代:上層貴族墓葬墓室宏大,常帶墓道,墓底流行設腰坑,多用來埋殉人或狗。例如殷墟王陵區大墓,部分四面有墓道,墓室面積最大達 330 平方米,有大量人殉、人牲。小型墓葬則坑小,或僅隨葬少量陶器,甚至無隨葬品。西周:貴族流行家族墓地與夫妻 “異穴合葬”,有嚴格棺槨制度及與身份對應的鼎簋隨葬制度。長江下游有特色土墩墓,一墩一墓或一墩多墓,隨葬印紋陶器等。風水說法:開始有 “卜宅” 記載,借占卜確定墓葬位置,注重墓地周邊自然環境的選擇,初步顯現對利于逝者及后代環境的追求,但風水理論未系統化。春秋戰國時期
埋葬方式:列國國君陵墓多集中一處,規劃清晰。部分高等級墓葬有高大夯筑墳丘或建 “享堂”。秦國秦公一號大墓現最早 “黃腸題湊” 葬制,人殉多達 186 名。戰國晚期,關中和中原小型墓現橫穴式土洞墓室或用空心磚筑槨室。風水說法:風水理念更受重視,因諸侯紛爭,各國重視借墓地風水保國運,墓地位置與布局常依山水走勢規劃,冀借自然力量護佑家族昌盛。秦漢時期
埋葬方式:秦朝:秦始皇陵規模最大,陵園呈橫長方形,含覆斗形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及大量陪葬坑等。漢朝:西漢帝陵多有覆斗形墳冢,帝后同塋不同陵,周邊有陪葬墓、陵邑。東漢帝陵封土變圓形,采用內外陵園制度。民間墓葬形式多樣,漢代嶺南早期多木槨墓,晚期磚室墓增多。風水說法:風水理論初步成體系,“望氣” 等說法流行?!逗鬂h書》記袁安依書生所指吉地葬父后家族顯貴,體現人們認為墓地風水關聯后代命運。且墓葬多選取地勢高、視野開闊、近水源之處。魏晉南北朝時期
埋葬方式:戰亂頻仍,部分帝王貴族墓葬趨向隱蔽,如魏文帝曹丕首開 “不封不樹” 先例,以避被盜掘。風水說法:是風水理論發展高峰。郭璞著《葬經》,提出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確立 “藏風聚水” 原則,奠定陰宅風水基礎,“龍、穴、砂、水、向” 理念開始系統化。唐宋時期
埋葬方式:唐代帝陵多 “因山為陵”,依山建陵減少工程量且更隱蔽。宋代帝陵有統一制度規劃,集中分布且布局對稱,注重地面建筑規制與隨葬品組合。民間火葬開始出現,尤其宋代,火葬涉及不同階層。風水說法:風水術廣泛應用,唐代設司天監管相墓事務。其講究依山川大勢選陵址,確保帝陵占據區域最佳風水位置,保王朝長治久安。民間選墓也嚴格依風水原則,看重 “山環水抱” 之地。元明清時期
埋葬方式:元代帝陵無明顯墳冢遺跡,依蒙古族習俗喪葬,傳說以特殊保密方式下葬。明清帝陵多有宏大陵園建筑群,像明十三陵以長陵為中心依山分布,清有盛京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建筑規制嚴格,注重與自然環境融合。風水說法:風水實踐趨成熟嚴謹,以 “龍、穴、砂、水、向” 為核心勘定墓址。明清士族墓葬超 80% 符合 “背山面水” 原則,且形成諸多風水禁忌,借嚴格風水操作保家族福運、防災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