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憲章800周年:將“約翰王”關進籠子
158 2025-08-14
2016-03-25 青葉 時拾史事
1190年,理查德率十字軍出征之前,安排了達勒姆主教和埃利主教隆尚為王國的總代理人,主持一切政務。理查德走之后沒多久,兩位主教就開始了處心積慮的暗算與較量。一山不容二虎,隆尚主教想要一手遮天,不想被達勒姆主教所約束,他利用教皇特使的身份,使用武力,將達勒姆主教逮捕,強迫他放棄個人的領地與其他利益來換取自由。理查德尚在歐洲大陸時就收到了來自國內關于二人爭斗的消息,他下令隆尚,讓達勒姆主教恢復職位。而隆尚卻向周圍人詭稱獲得國王的密報,拒絕執行國王的命令。
隆尚專橫跋扈,生活奢侈。他在許多貴族前面賣弄自己的權威與財富,出行視察時,隨身有一千五百名扈從的保護,一時引得許多貴族爭相模仿。隆尚藉著雙重身份的特權,在王國內大行其道,奢侈浪費及其嚴重,下榻修道院時,光他的扈從一夜的花費就相當于全國幾年的歲入,作為令人尊敬的主教,他的做法與他的身份格格不入。因此,當這些惡行傳到理查德耳中時,理查德覺得該是時候亮出自己的“利劍”了,他遴選當時的魯昂大主教沃爾特,以及其他數位貴族,組成輔政班子監督隆尚的施政。沒有沃爾特的點頭,隆尚是一件事都做不下,就更不說有違王國法律之外的事情了。魯昂大主教沃爾特為人溫和謙遜,不愿與人交惡,因此,沃爾特處處忍讓著隆尚的違逆行為,但是,有一個人隆尚是不敢輕易得罪的,那就是理查德弟弟約翰。此時的約翰因為哥哥臨行之前的勸誡,對王國之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約翰絕不是省油的燈。在隆尚把反對他的約克大主教投進監獄時,約翰坐不住了,不給你點顏色看看,簡直反了天了。約翰召集王國貴族舉行議事會,并傳訊隆尚到會,對他的有關行為做出解釋。隆尚自知此次前去兇多吉少,他搭乘前往法蘭西的船只,悄悄溜了。作惡的人,心里終究還是有恐懼的,不論被外表裝飾地多好,他最后還是會敗在自己的恐懼當中。
隆尚叛逃之后,沃爾特正式接過班,成為王國大法官。理查德慧眼識人,沃爾特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幫助金雀花王朝渡過了沒有君主的日子。此時的理查德正在同穆斯林酣戰,一點一點積累他的榮譽值,而這些都會為他贏得必要的加分。
理查德
法王腓力二世回國之后,一直郁郁寡歡。他嫉妒理查德在東征中所建立的功勛,更重要的是,理查德儼然已成為西歐基督教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理查德一個人身上。這對于同樣雄才大略的腓力二世怎么能忍受,我也是王,我長得也很帥,可是為什么沒有關注度!嫉妒往往很容易使一個人劍走偏鋒,對腓力二世來說,他的目的就是要搞亂金雀花王朝,奪得她在歐洲大陸的領地。這種情節到什么地步?腓力二世覺得英格蘭的貴族們在歐洲大陸上吃一口飯,他的胸口都堵得慌。腓力二世抓住一切機會,詆毀和誹謗理查德,抹黑他在歐洲政治舞臺上的形象,從巴勒斯坦回來之后,腓力二世背棄了在理查德參加東征時不進攻金雀花王朝任何一寸領地的誓言,公開攻打諾曼底。然而,腓力二世的貴族們卻不這么想。在東征正如火如荼時,在人人都為神圣的誓言所傾倒時,腓力二世這么做無疑是最卑劣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人們憎恨的眼神,因此,貴族們拒絕參戰,他們曾經許過誓言,這個巨大的封印還死死貼在心中,無論如何不能違背。西歐君主與國王的關系很是奇妙,國王作為一國之君的權威并不能使得他的臣下完全順服,相反,這樣的權威應用不當反而會成為阻礙國王前進的催化劑。維持國王與臣下之間的鏈鎖既不是單純的利益關系,在宗教價值的浸染中,對于國王和封臣,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道德衡量,責任與義務的關系逐漸在不斷地爭斗中明顯起來,這尤其在英國的歷史發展中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來。
腓力二世見公開進攻金雀花領地阻力重重,便轉變斗爭方向,找到了陰謀聯盟的合伙人——理查德的弟弟約翰。約翰是一個野心家,真正的唯利是圖的人,他表面對理查德的命令百依百順,可是,他的骨子里卻充滿了嫉妒、殘暴、背叛。他覬覦哥哥的王位,希望有朝一日登上王位,盡享榮華富貴,腓力二世抓住他的心思,二人開始合謀顛覆理查德統治。腓力二世開出誘人的條件,把他的妹妹愛麗絲(就是那個據說和亨利二世有染,與理查德指腹為婚,后來卻被理查德拋棄的法蘭西公主)許配給約翰,并把理查德所有的海外領地送給他,而約翰則答應向腓力二世稱臣,以金雀花王朝的國王身份。約翰完全沒有去想過金雀花王朝的未來,甘愿整日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下,而他的陰謀詭計被他的母親埃莉諾以及攝政的大臣所挫敗,而這并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此時參加東征的理查德,再不能不顧家國安危,任由約翰胡作非為了。因此,在保留了東征的勝利果實之后,理查德和薩拉丁簽訂了停戰協定,這對于東征也只是按下了暫停鍵。理查德于1193年率軍啟程回國,本來可以用數月回去的時間,理查德竟然用了一年有余。
為了盡快趕回英格蘭,理查德取道水路,途徑亞得里亞海(今意大利與巴爾干半島之間的海域)時船隊遇上風暴,理查德所在的船只不幸與其他船只失去聯系,并在亞得里亞海北岸附近觸礁擱淺。水路遇到困難,理查德只得率領隨從從陸路返回英格蘭,可是,陸路充滿危機,要經過德意志以及法蘭西的領土,理查德不知道此行會有怎樣的遭遇,他能做的只有祈求上帝的保護。然而,生命中必須要經歷的劫數。理查德是躲不掉的。在秘密穿越奧地利公國時,理查德的闊綽與慷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此時奧地利的公爵正是此前在東征中搶奪理查德勝利果實——阿克城的利奧波德,這真的是風水流輪轉,明年到我家啊。利奧波德公爵立馬下令捉住了理查德,絲毫沒有念及這位基督教世界的英雄的卓越壯舉,反而是要趁此機會一雪前恥。可想而知,理查德要遭受利奧波德怎樣的恥笑與侮辱,對于刑罰,利奧波德還沒有這么大的膽子,敢對一國之君動刑,也只是言語上的譏笑,最多讓他餓幾頓,關他在環境惡臭的監獄中。德意志皇帝亨利六世聽到理查德被捕,也想趁機從他手上漁利,他遣使利奧波德把理查德交給他,當然,利奧波德得到了一大筆銀錢。理查德像商品一樣,輾轉被買到了亨利皇帝手中,等待著再次被拍賣的機會。
亨利皇帝向理查德索要的贖金為15萬馬克,相當于6.6萬英鎊(約為那個時候英格蘭王室總收入的3倍),這筆錢在今天的英國政府連個零頭都算不上,可是,在那個時代,無疑要以全國之力才能募集到的。亨利皇帝打的算盤很不錯,理查德跟自己沒有太大的利益沖突,在我這兒“下榻”,怎么能不交點錢再走呢?昔日的英雄,偉大的騎士,今日成為牢獄中的階下囚,手腳帶著鐐銬,期盼著窗外世界的人給他帶來走出去的希望。
腓力二世
當理查德被德意志皇帝俘虜的消息傳到英格蘭時,理查德的輔政大臣們開始了積極的營救。他的母親埃莉諾上書教皇,抗議亨利皇帝的做法卑鄙無恥,自己的兒子為教會贏得榮譽,今日卻要在基督徒的手中受辱,亨利不是在輕視偉大的教會就是在褻瀆上帝的榮耀。埃莉諾強硬的要求沒有得到教皇迅速的反應,但這還不是最讓人揪心的,最揪心的,仍是理查德的弟弟約翰。理查德被俘,法王腓力二世是最高興的一個,他鼓動約翰進行叛變,自己稱王,腓力二世給亨利皇帝去信,請求把理查德交給他,自己愿意付出誘人的高價。亨利皇帝知道理查德一旦進入腓力二世手中,再難有見天日的那一天,他無意使自己的國家與英格蘭交惡,因此,沒有答應這項要求。約翰在腓力二世的勸誘下,率領自己的黨羽和腓力二世里應外合進攻諾曼底,并打下數座城堡,眼看諾曼底最重要的戰略要地魯昂被約翰以及腓力二世進攻,英格蘭貴族們展現了難能可貴的一面。他們并沒有見風使舵,投靠約翰,向腓力二世稱王,在他們心中,理查德仍舊是他們的國王。因此,在沃爾特的統領下,英格蘭貴族們都對約翰的行為表示了鄙夷,并積極支持對約翰的作戰。萊斯特伯爵羅伯特率領自己的軍隊,及時支持魯昂,堅守城池,腓力二世始終沒有攻下魯昂,而他率領的騎士的服役期即將到期,因此,腓力二世與英軍達成和議,獲得一筆班師費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理查德被關押期間,以沃爾特為首的輔政班子權力持上升趨勢,他們所舉行的大會議已漸漸開始成為決定王國事務的會議,此時,英格蘭議會制度初現端倪。
約翰就像一頭狂奔在英格蘭的野牛,四處踐踏著王國的和平。在歐洲大陸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約翰又渡海前往英格蘭,進行蹂躪。然而,沒有多少人支持他,英格蘭的貴族一致敵對他,約翰始終在負隅頑抗。
而對于理查德,一分一秒對他都是極大的煎熬。然而,亨利皇帝似乎并不急于釋放理查德,除了贖金未到手之外,亨利皇帝更想通過法庭的審判來判決理查德。一國之君審判一國之君,拿什么做判決的標準?指控理查德的罪名無非是理查德在東征中和其他十字軍首領所產生的矛盾,這并沒有實質的傷害。理查德面對這些指控,明白如果自己不奮起抗爭,這些人就會一直拿這些無聊的事來糾纏自己,他們所想要的,就是自己的尊嚴被他們踩在腳下,以此滿足他們因無能產生的嫉妒心理。在帝國會議之前,理查德為自己做了一番精彩的辯護,可謂動人心魄,他的說辭直刺在座審判他的諸位貴族和主教,他演講的氣勢震攝眾人。于是,轉機出現了。德意志的貴族們同情理查德的遭遇,反對皇帝的指控,教會此時也向皇帝下達了命令,如果不釋放理查德,就有面臨被逐出教會的懲罰。亨利皇帝、腓力二世以及約翰想讓理查德死在獄中的陰謀就這樣流產了,亨利皇帝與理查德達成協議,可以先付個首付即10萬馬克,并且扣押67名人質,來作為余下款項付清的保證。
在理查德的時代,人們身上普遍都背負著沉重的賦稅。國王理查德常年征戰,錢永遠是一個缺口,理查德有一次對隨從說“如果有人出價,就是倫敦市,我也會賣掉”。因此,對于理查德的贖金,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承擔一定的比例。教堂以及修道院拿出三萬馬克,貴族(包括主教、修道院長)付出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國王名下的各個騎士也都分攤相應的金錢,以及加上人民交上的賦稅,這樣就把贖出理查德的錢給湊齊了。埃莉諾和沃爾特親自拿著錢前往德意志,理查德被贖出的那天,沒有舉行大的聚會,也沒有盛大的扈從隊伍接待自己,這對于他來說是多余的。理查德沒有在德意停留一分鐘,快馬加鞭趕回了英格蘭。
在被扣押的日子,理查德想清楚了很多的事情。對于王國,他進一步明白了自己的職責,從1192年12月被發現遭俘,到1194年2月被釋放,經歷過牢獄之災的理查德比其他的君主更加多了一份人生的歷練,注定他要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勇士的象征。理查德回英格蘭之后,和自己的攝政班子開始了緊密的合作,在國王的率領下,攻下了約翰控制的城堡,約翰逃亡法蘭西,1194年2月,沃爾特舉行大會議,以“王國普遍同意”的名義,判處約翰背叛國君之罪,沒收其全部的土地和城堡。
在肅清英格蘭的叛亂之后,理查德又把目光轉向了法王腓力二世。這一次,他不會再對法王優柔寡斷了,這一切的背后,都是法王在煽風點火。然而,理查德命運似乎又被上帝轉了一個180度的彎,究竟征戰的路上發生了什么,讓這位受人敬佩的國王英年早逝,讓人不住扼腕嘆息?
上一期: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決戰耶路撒冷 | 金雀花王朝(15)
關于時拾史事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時拾史事(點擊鏈接關注我們:http://dwz.cn/2epd7s)。想看輕松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535858375,歡迎喜歡歷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