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風水有講究,你不得不看的家居知識!
189 2025-08-22
本人查閱古代各種易經風水典籍,剖析唐代風水大師(國師)邱延翰及宋代風水大師(國師)吳景鸞上書皇帝的奏章,理清了中國古代風水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演化路徑,現將中國古代風水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歷程做如下概述。
一.伏羲氏畫八卦:創立了先天八卦之象,八卦之方,此乃陰陽理氣之源頭;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太陰、少陽、太陽、少陰),四象生先天八卦的卦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反映了宇宙形成的初始狀態和自然現象的規律。先天八卦的排列有著特定的結構和原理: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這種排列方式體現了陰陽相對、陰陽互根的哲學思想。北宋著名易學大師邵雍之前沒有先后天八卦之分,邵雍在《梅花易數》中將八卦分為兩種:一種是“天地定位”的為先天八卦,“帝出乎震”的文王八卦為后天八卦,在具體運用時以先天八卦為體-對待之數,后天八卦為用-流行之氣。
二.羅經與干支的創立:伏羲氏命大撓氏創立了羅經(盤)與天干地支,在伏羲的基礎上,將八卦與干支結合關聯,同時初步創立了探究天地之氣的羅經(盤)。
三.明光大照圖:司馬大士撰寫了《明光大照圖》,初步提出了風水的陰陽思想。
四.《青囊海角經》的出現:至中古時期九天玄女授赤松子(神仙)《海角經》,《青囊海角經》是風水理論的圣經;《海角經》共分為不部分:上三卷明天道六氣生化之機理;中三卷述人道性命之源,以陰陽五行的思想探究人類生命的本源和規律;下三卷發陰陽地理之妙-山川、河流靜態及動態上的陰陽識別、生化及相互影響,及干支時空和卦理上的陰陽相互作用的變化規律;以應陽九三三之數。
五.《河圖》的出現: 河圖也被稱為“幻方”“魔方”“縱橫圖”,傳說為上古時期的伏羲在龍馬身上發現的圖案。相傳上古時代,一條龍馬出現在通天界的黃河中,其背上布滿圖案,伏羲將圖案臨摹下來,依據此圖創制了八卦,之后又從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因此河圖被視作“天生神物,圣人則之”。《河圖》由黑白點組成,以特定排列象征著易學中的陰陽、五行和四象。其形狀象征天地四方,黑點與白圈表示陰陽,也象征著物質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此外,它還囊括著物質之間的聯系,以及系統或事件組合、物質演變或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等。
六.《洛書》的出現:繼而夏后氏,遇神人出洛書,于是隨山濬川,分別九州,以應九宮之位,夏后氏大禹治水時得到上天賜予的神奇《洛書》,《洛書》蘊含了天地萬物運行規律之象數;《洛書》闡述了天道之氣的陰陽及吉兇在時空上的運行規律,充分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為后續“三元風水”及“玄空風水”的創立奠定了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影響的邏輯理論依據。
七.《青囊海角經》的傳承:秦漢時期有位姓金的先生得到赤松子《青囊海角經》真傳,后來金先生又傳之黃石公,黃石公又傳給張子房(張良),而后就失傳了。
八.郭璞寫《葬書》:而后至東晉初年,東海邊有個葛老仙在金華山的石屋的玉匣中得到了《海角經》;郭璞聽聞后前往拜葛老仙為師,并將青囊之書傳授給郭景純(郭璞),從此郭璞悉心研讀地理之學,深蘊天地陰陽理氣之道,并且所學之理論一一驗之皆準確應驗;于是郭璞就著《葬書》三卷,并將該風水經典之作傳之后世;該書市古代風水奠基之作,最先提出風水這一概念,并系統性闡述了風水的基礎理論,共分為五大理論點:一是乘“生氣”論,二是“藏風得水”論,三是“形勢”論,四是“四神砂”論,五是“土質”論。
九.邱延翰寫《天機書》和《理氣天機》兩部風水理氣理論著作:唐朝風水大師邱延翰在泰山采藥時,在石屋中偶遇仙道太乙真人,并將《青囊海角經》的下三卷(論述地理陰陽與陽九三三數的篇章)傳授之,便學會了地理理氣之術,推演九九三三之數,深悟地理陰陽之氣的運行之規律;師承了《天機書》和《理氣天機》兩部風水學著作,書共有十章,分為三卷,上卷明太極象數之源-太極生數,數乃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則生象,即宇宙萬物現象生成和變化的規律;中卷推太陰納甲天星隱微之旨-推演太陰(月亮)的八卦與天干及二十八天星的細微變化情況來探究陰陽之氣的變化規律;下卷發仰觀俯察遠求近取之機。后來邱延翰將其理論及經驗寫入了《理氣心印》,抄寫后命名為《偷天玄機》獻給了唐玄宗,該書分為內傳和外傳,外傳已失傳,內傳以河圖、洛書、九星、九宮八卦及二十八天星等風水基礎理論為框架;共分為九篇:太極篇、河圖篇、洛書篇、伏羲先天八卦篇、文王后天八卦篇、納甲篇、天星四垣篇、九星篇、仰觀天文篇;《理氣心印》為理氣風水學中的圣經,為理氣風水的經典之作,后世諸多風水之法皆發源于此,進而演化出很多風水派系,如:三合、三元、玄空及天星等風水派系的理氣理論皆源于此作。
十.風水大師楊筠松獲得風水理氣經典《國內天機書》:唐玄宗將邱延翰所獻之書視如珍寶,秘密封之于玉匣金函之中,藏之內庫,視為國寶。然而朝廷擔心民間再有高人懂得其堪輿地理之術,特詔一行和尚編寫一部假的風水理氣之作,取名為《銅函經》,此書以假亂其真,專門以五行為綱,其變卦之法全部倒裝生旺之勢,反用休囚之氣;從此以后二百多年,不再發現知有真版。唐僖宗未年,黃巢義軍攻入長安,宮廷內庫失守,掌管欽天監的楊益(楊筠松)在翰林院的庫中發現有玉函篆文名叫《國內天機書》的風水理氣大作,認真研讀后即確定為唐玄宗年間邱延翰先給皇帝的風水原著,因而得之;后來楊益將此書傳給他的徒弟曾文辿,再后來華山隱陳士希夷從曾文辿那里得到了《國內天機書》,鉆研透之后,在風水堪輿實踐中屢試屢準;再后來就沒聽說過此人了,吳景鸞時在小時候就聽說其祖母張氏藏有此書,后來他祖母將書傳授給他,吳景鸞認真研讀、拜師學習書中理論,慘投了《國內天機書》之理論。宋仁宗下詔選拔精通地理風水陰陽家,當地學官推薦吳景鸞進京應試,通過應試授司天監正職,皇帝命其傳授并注解《天機書》及《理氣心印經》兩部風水理氣的古著作。
以上簡要闡述了中國古代風水基礎理論的演化發展歷程,唐末以前風水術只服務于帝王將相,普通老百姓無法觸及風水學;自唐末風水大師楊筠松之后,風水學才開始在民間傳播,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并在其口傳心授及著書立說的推動下,中國古代風水學得到快速發展,后來經過宋、明兩朝發展出了多個主要派系,如:三合、三元、玄空、金鎖玉關、天星等主要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