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吃飯有講究,什么樣的筷子能預防食物中毒?
古人用筷子的講究?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國人是何時開始使用筷子的?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至少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便開始使用筷子了。
小時開始學用筷子吃飯
筷子的叫法多多。早期,人們并不把筷子叫“筷子”子,在古代比較主流的稱謂有三個,一個叫“箸”,一個叫“X”(造字:“箸”下“者”換成“夾”)、“Y”(造字:“箸”下面的“者”換成“助”)。如果用木頭制成的,又寫作“Z”(造字:“木”旁“夾”)。其中以“箸”和“X”流行較早,“Y”在魏晉使用較多,如顧野王《玉篇》稱,“箸者,X也,飯具也”;隋唐以后的正式說法多稱為“箸”。
X、Y兩字,會意與形聲兼有。其字義反映相當直接,就是夾食物、幫助吃飯的東西。這東西在古人眼里并不一般,《說文解字》中稱,“箸,飯攲也?!睌屧诠湃搜劾锸且环N奇巧之物,不要西方人覺得中國的筷子不可思異了,就是古代中國人自己也覺得筷子的發明很絕。
至于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只是明代以后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于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古人用筷子(嘉峪關魏晉墓磚畫)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則是另一種說法,船家將“箸”稱為“快子”,并不是“箸”與“住”諧音,而是“箸”與“滯”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飛,久兒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規律,漸變成了“筷子”。
特殊的筷子除了可以吃飯,還能防食物中毒,避免被人下藥。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后來比較講究了,便用了種種高檔、珍貴材料做筷子。如“象牙筷子”,在上古商代時即已使用?!妒酚洝なT侯年表》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一說。
從考古出土來看,古代筷子的品種十分豐富。除了竹木筷外,還有獸骨筷、玉石筷、金屬筷,其中以金屬筷子為多,如金筷、銀筷、銅筷、鐵筷、鉛筷,等等。銀筷被古人賦予驗測食品安全內容。古人稱為,銀筷能測出食物中是否摻毒。
各種質地的筷子
較早出現筷子驗毒說法,見于《飛燕外傳》,此書記述漢成帝劉驁,與皇后趙飛燕淫亂之事,舊本題漢伶元撰,其中有“文犀辟毒箸二雙”的文字。
所謂“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這種筷子能解毒。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犀”條有這樣說法,“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諸毒”。
犀角是一味中藥,但用之做成的筷子能“辟毒”,未試過,可能不靠譜,銀筷子被常用是事實。古人認為“銀能驗毒”,宋代法醫名著《洗冤集錄》中,便有用“銀針驗尸”的做法。明清時代人尤其相信銀筷子驗毒靈驗一說,《本草綱目》“生銀”條稱,“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試探之。”
對毒藥敏感的銀筷子
銀驗毒在明清人的實際生活中應該確實存在的,《紅樓夢》第四十回里,鳳姐吃飯時便對鄉下來的劉佬佬說,“菜里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的出來。”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為古人青睞。不過,在清朝御房,給皇帝供食時所用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裝。
筷子吃火鍋最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