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儒商府邸 四川自貢王家大院

    147小編 100 2025-08-25

    儒商府邸四川自貢王家大院

    四川自貢王家大院

    自貢有豐富的地下鹽鹵和天然氣資源,早在東漢漢章帝年間(76—83),自貢地區便開始了井鹽生產,先后開鑿出了1.3萬多口鹽鹵和天然氣產了大量井鹽。隨著鹽業生產的擴展,鹽業經濟的繁榮,經營有方的自貢鹽商,富甲川渝。鹽商財富的積累更帶動了自貢地區鹽商府邸的大量修建。這當中,除去張家花園等鹽商宅邸外,位于沿灘區糍粑坳的王家大院亦是當中設計經典、氣派輝煌、飽含歷史的一座鹽商府邸,他的主人則是有儒商之稱的王和甫。

    儒商建府邸蘊含詩書文化之氣

    王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緒末年,1890年動工修建,1896年完成,是鹽商王和甫(1867—1930)弟兄5人為紀念父親王子誠所建的私家宅邸,謂曰“子誠公祠”,謂曰“子誠公祠”,外人稱之為“王家大院”,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位于自貢市沿灘區岱山村二組(小地名灣頭),糍粑坳鄉場一側,現在的沿灘龍湖新城內,距市區2.5公里。

    來到王家大院,這座古宅的正院為四重三院落結構,大門有聯:“有分山林都入畫,無邊風月自成家。”橫額為“結廬人境”。此聯深得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意境。據了解,那時的王和甫經營著“仲興祥”的26口鹽井、2000多口火圈,銷往重慶的“富昌祥”、銷往貴州的“寶興隆”鹽號,還辦有炭廠一座,有田土4000余石,年收入50-60萬兩銀子。據說王和甫飽讀詩書,喜愛書法和收藏,其書法也不俗,為商為人較平和。時人評價此對聯之境界,體現出王和甫有儒商之風。

    王和甫其人:時人稱其為“儒商”

    論及自貢的鹽業世家,歷來有新老“四堂”之說,或稱新老“四大家族”。在清代,有“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顏桂馨堂”,是為老四堂,領一時風騷。在民國以后,以侯策名、熊佐周、羅筱元、羅華垓為代表的新四大家族多業兼營,亦盛極一時。而自貢鹽商較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創造“王三畏堂”中興的王朗云。王朗云就是王和普的前輩。

    出身于清末鹽業世家的王和甫(1867-1930),字德鸞,他承襲王寶興隆,仲興祥的產業,勤勉有佳,善于經營,用人有術,待人寬厚,大智如愚,古道熱腸,信譽卓著,成為雄踞鹽場,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儒商,亦是清末民初自貢鹽場首屈一指、承前啟后的鹽商。

    1917年,滇軍洗劫三多寨,強行罰寨引鹽一百傤,王和甫在寨內只有空房,但為了替寨上鹽商解難,他出鹽八傤,等于助餉銀兩萬元。滇軍軍長趙又新向商會索要20萬大洋,并揚言如不給錢,就把自貢整個“稀巴爛”。商會無此巨款,王和甫竟變賣自家田產墊付,聲稱有多少賣多少,族人無不潸然淚下。

    1930年,王和甫病逝后,四川軍閥劉湘為他這種古道熱腸、舍己助人的品格和精神動容,并親自下令,特派兵士護送其靈柩回自流井安葬。江津、永川、榮縣、隆昌、內江等地各界人士,沿途路祭,極盡哀榮。當王和甫的靈柩抵達自貢境內時,自貢的鹽幫、票號、井灶、商會、同業公會組織,遠至涼高山迎靈,所經路道祭桌排列、挽聯飄拂、香煙繚繞、鞭炮齊鳴。其中一副挽聯這樣寫道:“忠厚掃商詐棄豪門劣習·清白立人倫存世道芳心”,高度概括了王和甫古道熱腸的一生和寬仁忠厚的品格,不負儒商之名。

    王家大院其樓:坐落于“風水寶地”

    清光緒年,富甲一方的鹽商王和甫經峨眉山高僧指點,于1890年動工,在自流井糍粑坳(千年鹽運第一街)選址,耗時六年修建了私家宅邸——“子城公祠”,外人稱之為“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面西南而建,采用中國宅院府邸建筑坐北向南的傳統風格,左右背后三面環山,一面迎水(龍湖),面對這10余畝的兩口池塘,視野非常開闊,從灣頭的山水形態上看,是人們常說的“風水寶地”。當時的王家大院,建筑由兩部分組成,大院和荷花池?,F存的王家大院占地11畝多,建筑面積4536平方米,為四川穿斗式民居建筑,目前保存有基本完好的石雕、木雕和灰雕600余件。王家大院內現保存一株龍眼樹,至今已有百年,依然枝繁葉茂。

    在院內的東西兩側的天井內各有一個巨型石刻荷壇,百余年間荷壇里的水從未干涸,頗為神奇。荷花池是與王家大院同在一個圍墻內又相對獨立的建筑群落,仿成都武侯祠而建,占地兩千多平方米,因院內有荷花而得名。

    王家大院正院為四重三院落結構,呈“目”字型。沿著有長40米寬3米、由條形青石鋪就的入府大道走近王家大院,映入眼簾的是正院大門和青磚砌成的高大圍墻,圍墻上鑲有可用作瞭望亦可用作射擊的圓孔。踏上五層條石臺階進入地面由青石板鋪成的第一重院落,是一天井:天井長約24米,寬約12米,右邊有青磚畫墻,繪有喜鵲鬧梅、“梅蘭菊竹”等奇花瑞獸,寓意功名富貴、健康長壽、多子多福、平安吉祥等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

    第二重院落地面也由青石板鋪成,天井長約45米寬約10米,天井左右各植龍眼樹一株,可惜的是右邊一棵早已被砍伐,現僅保存左面一株,雖已上百年樹齡,依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然后是中廳,中廳高敞宏闊,莊重威嚴,雕刻精美。廳高大約20米,左右各有粗大的楠木廊柱5根,柱礎為青獅白象石雕,栩栩如生;每根立柱上方都飾以鏤空木雕,巧奪天工,技藝精湛。兩側各有二層客樓配房,石雕木刻亦美輪美奐。

    中廳拾級而上是正廳。據說正廳大門由8扇雕花木門組成,上方有“?!弊执筘?。正廳神龕上,供著祖先王向榮創業時挑鹵水用的一根普通柏木扁擔,透著前輩艱苦創業的莊嚴和后輩勵精圖治的家族精神。而今,那8扇雕花木門和“?!弊执筘乙约澳歉啬颈鈸缫巡恢ハ?。曲徑通幽。正院左右各配有獨立的院落,屋與屋組成一個接一個的天井,中間有雨廊貫通,各自獨立又和正院互成一體,體現了一個大家庭的氣勢。現在,在正院西側院的兩個天井里,還保存著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白菜狀的大石缸,外缸壁上雕刻有花鳥,歷時百余年,依然完好。滿布缸壁的苔蘚,給古樸的石缸增添了許多滄桑,讓人感慨。

    王家大院的前世今生

    當年,在清朝自貢鹽業生產的鼎盛時期,糍粑坳雖是一個看來不起眼的小山坳,但作為自流井地區井鹽出川的陸路運輸第一個必經之地,成群結隊運鹽的挑夫、馬幫天亮在自流井裝好鹽巴行走到糍粑坳,正好也是吃早飯時分,為這些挑夫、馬幫提供了下敘府、云貴、川東等地遠行必需的后勤保障,經年累月,人氣聚集。極具眼光的王和甫把紀念父親的私家宅邸選址于此,可謂是匠心獨運。

    王家大院建成后,王和甫經過和弟兄們的慎重商量,大概為了提高鄉人的生活水平考,可能也為了自己族人的利益慮,隨向富順縣衙提出申請在公祠周圍建置“衛里鄉”。申請被縣衙特許批準后,王和甫出地在黃金口岸動工修建糍粑坳一條街,供鄉人趕場之用,約定農歷逢一、四、七為場天。每逢趕場天,糍粑坳街上是人頭攢動,叫賣聲時起彼附、不絕于耳,異常熱鬧。如今,這條用條石鋪就的老街夾在住戶的屋舍中間,依然為行人提供著方便;“衛里鄉”解放后被衛坪鄉——即現在的衛坪鎮取而代之。

    2006年衛里小學遷出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整體移交給沿灘區沿灘新城區管委會。管委會出于對大院物品保護的需要,“結廬人境”匾額被拆下,和其它物品一起保管在大院里的倉房中。現在的王家大院和以前變化不大,變化的是路口豎起了一座由書法家黃宗壤先生題寫的“王家大院”碑牌。王家大院是除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自流井老街、貢井張家花園、仙市古鎮等,鹽商歷史文化遺存保留比較完好的院落,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在自貢鹽業史上有及其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王家大院經百年風雨而格韻猶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貢鹽業的興衰與變遷。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蘭江 攝影報道

    上一篇: 自貢的小眾景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爺廟”及其周邊美食
    下一篇: 閩粵一帶頗具盛名的清代風水大師蔡麟士的著作《巒頭心法圖訣》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