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前一天晚上把床鋪好行嗎
179 2025-09-04
華夏的歷史好像繞了一圈又一圈,西晉滅亡以后,綿延不絕的亂局把北方攪得一塌糊涂。到底亂到了什么地步?五胡十六國,說出來像玩笑,其實都是真實的血腥爭斗。各處都在搶地,搶糧,搶人,想安生?沒門!民間甚至傳出“百里無雞鳴,十室九空”的慘狀,弄得整個北方直接成了無主之地?;首逅抉R睿一行躲過一劫,衣冠南渡。他們到了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和鎮江一帶,象征性地鼓搗出了個東晉。到底能不能活下去?那時候誰都沒底,誰不都在等出頭鳥?
公元317年,東晉名義上建立,真說誰在管事還真不好判。初建時期,有點像股市震蕩,風聲鶴唳,權貴互踩。到謝安出現那年,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世事未定。謝安來了,東晉的命脈像是多撐了一口氣。他本事到底是托了誰的福?也難說。有人夸他像江左風流宰相,有人冷眼旁觀。毛澤東評價謝安,說他有兩大貢獻。哪兩大呢?其實還真不好歸納,毛澤東筆下的謝安其實處處都在打擦邊球。
一點點說開。東晉初,桓氏家族算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桓彝出身貴胄,然而“貴胄”有點說過頭,名聲和權力可不是同一回事?;敢退涝谔K峻之亂,家族看似該結束,實際是桓溫一帶重新弄起局?;笢?,才十六歲,敢于吃苦,也敢于往上爬。晉明帝把女兒嫁給他——這事有點像正牌聯姻和權力共謀?;笢赜心懹凶R,逐步往上升,用了父親的名聲,也用了自己的人脈。誰說權力不會“繼承”?桓溫就是典型。民間議論,說桓溫少年英俊,野心很大,實際操作還真沒失手過幾次。
到了335年,桓溫被委以瑯琊太守。到343年,庾翼北伐,桓溫表現不錯,做了徐州刺史。接著又“西征滅蜀”,進了征西大將軍。權力就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朝堂里的老油條都在看他的升遷,誰也不想被他踩在腳下。
朝堂上還有個勁敵,殷浩。殷家也有勢力,學識也有,偏偏北伐失敗,桓溫抓住時機把他徹底打下去。權利版圖突然清晰了前期是司馬睿的權,后期是桓溫的勢?;笢夭粩啾狈ィ靶娜帐?,有時候也不經意漏了底他不滿足。東晉本身弱勢,桓溫成了實權派,王朝能不能保住命,兩看吧?
另一邊,謝安其實和桓溫差不多同齡,出身陳郡謝氏,家族比桓氏差一點,謝安卻偏偏能出奇制勝。年輕時不急事業,只愿清談隱居,與王羲之等人吟詩作畫,圈子很廣,沒顯山露水,更像是文藝青年。謝安并不喜歡被人指使,他自有主見,能閑能忙,能文能武。他的“心術”更高明,朝中能保證不被牽連。
可惜風水輪流轉,謝家的衰敗幾乎成定局。弟弟謝萬戰敗被廢,家族差點敗光。360年謝安出山,桓溫想拉他入伙,謝安用“家中喪事”搪塞過去,不急不躁,慢慢復興家族。職務逐漸攢起來,恢復了謝家的地位。他拒絕桓溫,并不是沒有機會,是不想被帶節奏。謝安懂得,越是亂時越是不能急。
桓溫徹底掌權,在371年廢黜司馬奕,迎司馬昱即位。表面皇帝,實際桓溫說了算。謝安沒動作,沉默得驚人,實際上在捂住關鍵?;笢匾泳佩a,把權力往自己家推,謝安拖了十天才給回意見。這種“拖字訣”不是懶,是存心拖延,直到桓溫去世,草稿沒給完。如果早早放行,桓氏恐怕就真篡權了。謝安做事慢,不代表他不懂布局,這就是大智慧?;讣液筝呍傧肽7虏茇б搽y了。
其實拖延是不是最優方案?并不確定。如果說桓溫野心很大,那謝安更像是在和時間賽跑,賭東晉能多撐幾年。有人覺得謝安不夠主動,有些事如果早做,或許能防范更多風險??珊髞淼慕Y果又讓人心生敬佩。難道世事真的這么玄妙?朝堂里的政策也有些像賭牌。
前秦苻堅北方快速崛起,東晉壓力巨大。謝安抓住機會,防線調整,圈定侄子謝玄主掌軍事重任。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一手并不是常規之選。謝玄是不是最佳人選?謝安覺得值得信任。
農歷383年,苻堅舉百萬大軍南下,聲勢浩大。謝安驚得淡定,下棋都不慌。旁人見狀,都稱神仙手段。實則謝安心中并不平靜,和謝玄多次深夜討論,對策反反復復,戰前調整并不絕對,是臨場應變。東晉北府兵異軍突起,戰術精妙,前秦大軍陷入混亂。苻堅敗走,百萬大軍潰逃。謝安收到捷報,道一句“孩兒們勝利了”,面無表情。一時間政壇地位急劇提升。
淝水之戰不但改寫了東晉命運,也成了謝家真正的翻身仗。從此,謝氏在士族多有位置,謝安成為核心。反觀桓家后輩無緣權力,謝安卻做成了東晉守護者。這段歷史如果換個結局,誰保得住東晉?不容易說得清楚。
說到具體功績,謝安既能拖延桓溫野心,又能在生死關頭定乾坤。謝玄能擔大任,桓溫也并非一無是處。政壇本來就難有絕對功過,很難說誰更高明一點。謝安的氣度與智慧讓其留下濃墨重彩,但桓溫前期的穩固讓東晉延續無數年。做事快慢,誰優誰劣?各有角度。
公認毛澤東稱謝安有兩大貢獻,還真不一定是全部。謝安的冷靜、機敏,靠的不僅是謀略,還有對時勢的精準把控。他不上桓溫的套,桓溫想拉幫結派,謝安一拖再拖,最后收獲最大戰果。這種手段,換誰都不一定肯碰。
但歷史就這么有趣,謝安的托延有時也像消極避險。他不折騰,不表示一定優勝。權臣桓溫一度幾乎篡權,要不是謝安拖住了,說不定故事改寫成“桓晉”。反過來謝安也未必全是主動,“規避”也是當時不得已,時局逼緊了才有發揮空間。
史書歸納兩大貢獻,其實遠不止兩點。拖延權臣得維護名分,臨陣決斷得保江山。人物魅力與歷史變局交錯在一起,謝安或許是幸運的賭徒,也或許是當代最精明的議政者。你說謝安有情懷,他又不沾情懷。說他親民,他又不肯多管民生。評價褒貶都有些失真。
謝安這個人,最難學也最容易讓人議論。有時忍得住茍且,有時敢于翻盤。他不是完人,也不是絕對的英雄。大事成于拖延還是行動?其實沒人說得準確。桓溫的權勢和謝安的冷靜,互相制衡了幾年,誰能想到最后結果?東晉能撐這么久,居然靠了幾場牌局。
局外人總覺得歷史很清楚,其實暗流涌動。謝安到底有幾分主動幾分被動?每個人都能說出不同版本。故事沒什么高論,該說的都說了。謝安讓東晉多撐了些年,后來者有沒有更辦法?本來也沒人能一口講明。
有些事,也許只有謝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