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書“妊娠禁忌歌”中的藥物卻能治療妊娠腹痛,為什么?
132 2025-09-11
寒來暑往,春生秋殺。
老祖宗從來就不把四季變化當成單純的風花雪月,而是看成一套嚴密的“自然密碼”。
這套密碼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中醫“運氣學說”——五運六氣。
一聽這個名字,你可能以為是風水玄學,實際上,這是個古代版的“氣候健康預測系統”。
古人看著天上的天干地支,竟然能推斷出氣候規律、疾病多發點,甚至還能告訴你哪年容易傷肝,哪年寒氣會入骨,堪稱神級預測。
所以別急著轉頭去看天氣預報,今天我們就用最輕松的方式,拆解這套“運氣密碼”,看看天干地支究竟如何影響你我的健康。
在中醫里,“天干”和“地支”是兩個天生一對的好搭檔。
天干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則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聽起來有點像十二生肖,是不是?)。
它們的組合不僅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法,還成了五行和氣候變化的代言人。
天干對應五行: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地支對應五行: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辰戌丑未為土,申酉為金。再簡單點,天干就像“氣候代碼”,地支就是“天氣翻譯器”。
古人通過它們的排列組合,推斷每年五行和六氣的強弱,然后告訴你這一年的氣候特點和疾病高發方向。
古人眼中的氣候可不是“單純的熱或冷”,而是六種氣的輪番登場:風、火、熱、濕、燥、寒。
每年的天干決定五運,也就是木、火、土、金、水這五個“主運”;地支則控制六氣,也就是氣候的各種“花式變化”。
我們不妨按照季節來解讀五運六氣的“人間劇場”——
1. 春天:肝氣主事,風氣飄蕩
春天是木運,肝為主。肝這個“脾氣大王”,本來就敏感,碰上春風一吹,情緒容易上頭,身體也容易出問題。
尤其肝火旺、肝氣郁結的朋友,春天最怕的就是風吹得你肝氣翻騰,頭疼、頭暈、眼干這些毛病也就找上門了。
春天養生秘訣?調肝養肝是第一要務。
多吃清肝食物,比如綠葉蔬菜;適量運動,但別太拼,免得肝火太旺。
2. 夏天:心氣為王,熱氣橫行
夏天的火運讓心臟成為主角。
夏季的熱氣會讓心氣“燃燒過度”,容易造成心火上炎、煩躁失眠,甚至高血壓、心悸等心血管問題。
古人早就提醒:夏天千萬別動怒,保持心情舒暢,清熱養心才是重點。
喝點綠豆湯、菊花茶,吃點苦瓜降降火氣,不僅對身體好,還能讓你這個夏天“心靜自然涼”。
3. 長夏:濕氣霸場,脾胃遭殃
夏天和秋天之間的“長夏”,是土運的天下。土運帶來的濕氣就像一場大招,分分鐘給你的脾胃來點小麻煩。
中醫講“濕邪傷脾”,所以這個季節胃口不好、腹脹、腹瀉的人特別多。
長夏如何養生?少吃油膩,多喝祛濕的湯,比如薏米紅豆湯、冬瓜湯,幫你的脾胃度過濕氣重重的難關。
4. 秋天:燥氣當道,肺成重點保護對象
到了秋天,金運登場,燥氣成了氣候關鍵詞。燥氣的特點就是“干”,肺這個臟器最受不了干,稍不注意就容易出問題,比如干咳、咽痛、氣喘。
秋天養肺是關鍵。
多吃點潤肺的食物,比如梨、百合、銀耳;喝點蜂蜜水,讓肺氣充滿“潤滑劑”,秋燥就拿你沒轍了。
5. 冬天:寒氣逼人,腎氣當家
寒冷的冬天對應水運,腎氣成為主角。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是人體的“動力源”。但冬天的寒氣最容易損傷腎陽,讓你腰膝酸軟、手腳冰涼,甚至影響免疫力。
冬天養生?記住兩個字:保暖。
千萬別逞強露腳踝!多吃補腎的食物,比如羊肉、
枸杞、黑豆湯,睡個充足的覺,守住腎氣,健康自然不請自來。
要知道,五運六氣不僅是一套“養生指南”,還是疾病的“預警系統”。
古人早就總結了氣候和疾病的關系:
春天肝病多:風氣最旺,肝氣隨之波動,肝火旺、情緒郁結的人最易發病。夏天心病多:心主火,熱氣擾心,心臟負擔加重,心悸、高血壓風險飆升。長夏脾病多:濕氣橫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問題最常見。秋天肺病多:燥氣傷肺,干咳、哮喘、氣管炎患者要格外當心。冬天腎病多:寒氣侵入,腎陽受損,關節病、腰酸背痛等癥狀多發。中醫這套理論不僅讓你提前做好準備,還能幫你明白為何在特定的季節總是“頭疼腦熱”,甚至連天氣預報都沒這么體貼。
說到這里,天干地支的“健康密碼”是不是比你想象得更接地氣?
眼下正是冬天,寒冷的水運籠罩大地,養腎這件事成了重中之重。
冬天養生的秘訣可以總結成四個字:藏精保暖。
不要覺得冬天吃點羊肉、喝點枸杞水就是矯情,這些溫補的食物,正是為了幫你的腎“存點余糧”。
還有那條被嫌棄無數次的秋褲,它真的不是來跟你作對的,而是你的“腎臟保鏢”。
記住了,冬天的養生要像大自然一樣“閉關修養”,早點休息,別熬夜,給自己一個暖暖的冬天。
待到來年春風吹起,肝氣再主事,你就能帶著滿滿的精氣神,微笑著對所有疾病說:“抱歉,我健康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