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梁不正下梁歪”中的梁指的真是梁嗎?
84 2025-09-13
一個家族的墓地,翻看族譜就清楚。始祖遷徙后,后代們往往扎根一地,最終形成了規模不小的墓葬群。這些墓地,最初可能只是一兩座,而等到人丁興旺,代數增加——沒別的,這一片地頭隨即變得越來越滿。
有學者歸納下來,排列方式常見的有好幾種。不是只有一種樣子。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攜子抱孫”。始祖與配偶合葬區,被安排在正中最高的位置。這上頭,明堂和神路是一條直線,規矩得很。長子居左,次子居右,然后三子又排在左邊,四子右邊,這么交錯下去。左一右二的順序清清楚楚,有點像古人的官服制度——講究排列有別。始祖帶兒子成行,叫“攜子”。而孫子一派,又排在前方,按年歲分布,左右展開。后世,就沿用這個規矩。
不過,也有人偏好“攜子蔭孫”。大體和前一種有點像,只是不弄明堂神路。孫輩墳堆,排在祖輩后頭或者上頭。祖先仿佛還在蔭護子孫。望族喜歡用這種,某些地方就流傳開了。這規矩,追究起來也沒誰敢說是唯一正統。有時候家族成員自己商量,也會改個樣,不照本宣科。
再一種,說是一字葬。原因多半出在特殊形勢。有時始祖無墓可循,兄弟幾人自立門戶。明堂神路也不見了,大家坐成一排。長子居中為主,雙數往左右分。下一代也是照著排。還有種,就是左大右小,各自排開,從一起頭就講究。實操中,這種看上去倒挺簡單,不過往往容易讓后人弄混誰主誰次。有沒有人覺得這樣混亂?其實一到節日有些宗親就吵起來,說誰家的位置高,說到底還是講認祖歸宗。
說到人字形排列,很有意思。有族長的,正中間站一個。假如兒子是奇數,就不用明堂神路。要是偶數,有人說嘛必須加一道神路。左右兩側空出來,不是隨意安排,是給后人栽樹、修飾風水。孫子再下一層,一字排開,但代數越多,隊伍也越長。這種排列,有點像一座金字塔。層層疊疊,長了氣象。有些資料上說,一代與一代,最好隔著兩米,這樣既能方便后來入土,又不至于雜亂無章。但也有人嫌兩米太寬,覺得浪費地兒。聽說在南方鄉郊因為土地緊張,這規定有時候被打破了。
還有癸山丁向的說法。例如在癸山正中建始祖之墓,棺槨朝癸山腳對丁向。三子,左右前方一字排開。站在墳前看,右手邊是長子,左手三子,中間次子。這樣排隊,兒女多點,間隔拉大。咱說實話,這也不是鐵死的講法,弄不好哪年家族爭執了,位置就亂了。古書《續資治通鑒綱目》里說過,排墳這事兒,有時只要族長一句話,底下佬兒也只能認下。
除了位置,四至界限得有。墳場需留門,每年清明,哪天走哪條路進出,得讓陰陽先生算一卦。有些地方,門兩旁立石柱,講究排場。樹種不用花哨,松柏耐看,常青,多是首選。富裕點兒的家族,還會圍個院落,有人說看上去像微縮版的皇家陵園。但真這樣建的還是少數,一個是錢,一個是地兒。
點到實處,墳前要不要聚寶盆?有人說那是迷信,也有人覺得祭祀少不了這個器物。說不上哪個對,也沒法規定。萬一家里遭遇火災風險高,這風水先生就不讓擺了。但大部分人還愿意擺,因為有什么好處,信就有,不信就沒。
土地有限時,或者碰上水災、城市開發、墳地風水被專家判敗,到了必須遷葬的時候。那一代仙人被遷往他處,然后新墓群又成一端。這種割裂感,有些家族忌諱帶走土壤,有的則反而視為新起點。山東某地還有守墓人專門“帶土遷墳”,說是繼承香火,但旁人只一樂,不多問。按照山東曲阜李氏支譜推算,一個家族的墓地能順利傳到十七代已經很了不起。
在操作細節上,每次擴建,都涉及到支房間的妥協、彼此權力重劃。雞毛蒜皮圍繞哪個兒子的后嗣多,哪支房要多幾個墓穴,暗地里鄰里矛盾搞起來就沒完。不過再怎么爭,清明時候,一個大族還是得擺一桌吃飯,誰讓祖墳還在那兒呢?有的舊文獻指明,家族大了主支、次支彼此畫界限,有人動了祖墳土,最嚴重能引起兩房對立。
這些叢葬方式,實際落地,并不總是按族譜來。文化大革命時候,全國范圍有些宗族大墓被平毀,后來又拾掇回來,但排列有了錯亂,有些地方索性新規舊制混合用。廣東某地田野調查時,村里老人勉強能數出前幾代,后面也就糊涂。年輕人只認自己家一邊的長輩,問起祖父輩以上,經常回答不上來。類似老照片存留,只剩個名頭。
可是這樣的祭掃儀式,還有沒有“意義”?一代一代的人,明面上認族序、追先人,但漸漸地,也多是走個形式。有人問,后人連排列的來龍去脈都不搞清楚,還爭什么主次?不過,這事兒大瑕不掩瑜?,F實中誰家沒遇過遷葬的尷尬。
新近信息顯示,江西南昌新城開發,附近一個明代陳氏家族墓地因為城市擴建陸續遷移,好些墓碑被編號保存。一時之間,原本完整的人字形墓群被打散,有的后裔申請遷往公墓,有的堅持守老地。討論的時候,有人認為遷墳是大勢所趨,也有老先生出來反對,說破壞了幾百年的風水格局,家族氣數也要變了。不過,遷了也沒人能證明到底是好還是壞。
倒是那些儀制規矩,現在還保留多少?不少人跟著舊規走,有的干脆創新,比如農村靈堂前設電子香爐,省事還不嗆煙。傳統堅守和現代變通,總是犬牙交錯。時間長了,祖先是誰、排了哪里,說不準大家越來越不在意。可是,哪個家族真能徹底不管祖墳這點事,“斷根”之后真能安心?你怎么看?
我反復思考。斜著說回排列方式:講究那么多,看上去是規矩,實際是族群之間分權協商的痕跡。偶爾新墓入列,未必能找到對齊的位置。誰來定奪——往往是最會做族務那位,說上句話,大家就認了,底下人其實心里有數。這種集體決策的“模糊性”,并不好規范。到頭來,規矩成了個殼,里面是彈性的。再想想,有些族人還擔心:如果按現在的地價算,大墓是不是成了沉沒成本?這種考慮和祖先、風水已經沒太大關系。
乍一看,整齊的攜子抱孫、蔭孫金字塔,體面地排列著,卻遮不住人心的流變。說不定下次修路,一群子孫又得重新排隊。這種事吧,誰也沒法保證一成不變,到底是講風水,還是講實際?看著這些老墳新土,也許大多數人都在問自己:我們還會按照祖宗規矩走下去嗎? Conti...(其實也沒啥可繼續的,就是不知道會怎么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