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 “家有黃楊,必出棟梁”,這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說法?
161 2025-09-13
前些日子,阿韜與朋友前往瓊海蔡家宅,正準備游覽一番的時候,卻從一旁的游客口中得知,近日古宅正在維修,禁止游客進宅參觀。由于無法進入,朋友著實無奈,便與游客們絮叨著各種不滿,連連吐槽道“除了華麗的外表,蔡家宅真還沒什么好看”!
那蔡家宅真的沒有什么好看嗎?我思索著,望向美輪美奐的“海南僑鄉第一宅”,思緒如潮水般腦海里劃過,蔡家宅背后的故事一幕幕如電影般在眼前浮現開來。
蔡家宅的主人,蔡家森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有兩個弟弟,幼年喪父靠母親維持生計。父親的離去,是蔡家森第一次面對人生的困境,年幼的他不得不輟學在家。但他是一個很有志氣的孩子,不僅幫助母親做家務,而且到集市售賣米糕補貼家用。
清朝末年,底層勞動人民生活艱難困苦。為了尋求生計,蔡家森跟著10多個老鄉出海謀生。出發前,他站在岸邊,看著門前萬古不枯,浩蕩東流的萬泉河,或許躊躇過,或許不舍過,終究隨著永久不息的命運潮流向前走去。
多年后,蔡家森榮歸故里,興建了蔡家宅,準備返鄉興辦實業。正當一切向美好未來邁進的時候,世間斗轉星移,人生無常難料。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戰火蔓延到了南海邊陲的小漁村。蔡家兄弟不得不考慮重回印尼逃避戰亂,而年老的母親不愿一起同行,幾許離愁再次蔓延過主人家每一個人心間。無奈之下,主人家留下了不愿離開家鄉的母親,重回南洋。
不久之后,老母親溘然長逝。古宅是主人情感的延續,剛落成的華美豪宅也就是從那時起,承載了幾許淡淡的離愁,偌大的一幢豪宅就此變成一幢空宅??谷諔馉帟r期的蔡家宅,不僅日本兵住過,國民黨軍隊住過,而且共產黨游擊隊也住過。解放后,一度還曾住過人民公社的民工。但他們都是紅塵俗世的過客,匆匆而來,匆匆而過。
無數個日日夜夜過去了,主人家始終未歸。無盡的守望,無邊的離愁,蔡家宅在夕陽下孤寂傷感。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別數十年的主人家終于回到故里。離鄉時的少年郎,歸來時已是白發鬢鬢的老叟。但興建宅邸的蔡家森,沒有一起回來,而是空留著濃濃思鄉遺憾千古愁,永遠埋骨他鄉。
歸來的蔡家后人面對曾經非常熟悉,今天異常陌生的“家”,頓時百感交集。他們中有的人留了下來陪伴古宅,有的人選擇了離去,離別的愁緒再次在蔡家宅繚繞不絕,漸行漸遠漸無窮。
近年來,蔡家宅每天都會迎來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不乏專程從海外趕回來的華僑,但很多人在驚嘆一番古宅的華麗身姿后,便轉身離去,更別說走進他的背后故事,了解他的人文情懷與文化內涵。自然也無法真正欣賞到蔡家宅的獨特之處,感受到其所蘊含的“離愁”之情。
誠然,沒多少人“會看”蔡家宅!就說蔡家宅大家公認的“華麗外觀”吧,其實真不簡單!大部分游客只看到了異域風情的建筑格調和美輪美奐的雕欄玉柱,但卻忽略了每一處精巧設計之下蘊藏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傳承。
打個比方來說,蔡家宅的天井采用海南民居的“空天院”設計,是為“天生來水”的風水格局。此外,由于房屋排水系統設計科學合理,不管下多大雨,天井都不會積水。如此建筑設計靈巧之處不勝枚舉,卻鮮有人關注,知者甚少。
歲月的車輪,無聲帶走了名與利,留下了厚重的文化沉積。蔡家宅是歷經滄桑留存下來的實物文化印記,見證了歷史變遷,記錄了蔡氏家族半個多世紀的離愁情懷。他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鮮活的記憶與豐滿的情感載體。
陣陣秋風吹來,絲絲涼意從心底浮起,把我從蔡家宅故事中拉回了現實。飽經世間滄桑,依然巍然而立的蔡家宅似乎跟眾人有著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難以逾越。若是我們就這樣離去,興許此處又會平添幾許離愁。
想到這,我已有了計較,連忙叫住正欲離去的朋友,緩緩跟他說起了蔡家宅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