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7種"福氣花"千萬別送人,當心把自家好運送走!
177 2025-09-18
道士想要羽化成仙,就必須潛心修煉。“修煉”有特定的程式。但真正的道家修煉不僅僅局限于在供奉的神仙面前虔誠地禱告、誦經,或者道袍鶴冠的道士們帶上簡易的行李到處云游。這些只是道士日常修持(修煉的正式稱謂)的一部分。經過長期地發展和完善,道教各宗各派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修持制度。
修持,就是修性持命。具體而言,“性”指精神,“命”指肉體。修持就是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實現對自己精神和肉體的控制,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修持目的。不同類型的道士修持方式也不同。其中的宮觀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是早晚功課。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經文。早期道教沒有早晚功課之說,南北朝時,道教宮觀道士的修持才與早晚功課的形式開始接近。大約在明代中晚期,道教的早晚功課制度正式形成,并作為道教主要宮觀一種普遍的修持形式。
宮觀道士早晚功課的內容大致相同,主要是經、誥、咒。這些經書的裝禎一般比較講究,多為黃綾封面。道士人手一冊,平時也要研習,等到早晚功課的時間,大家一起來到大殿誦讀。有時還有經師或高功領讀。早晚功課的誦經、禱告、念咒是很莊重的事情,對于修持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都不敢怠慢。由于宗派不同、地區上的差別,早晚功課在細節上還是有差異的。如全真派的早課內容是歌頌北五祖、南五祖以及北七真這些本門本派祖師爺的“北五祖誥”、“南五祖誥”和“七真誥”;茅山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正一派的晚課則為頌贊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等。
早晚功課的具體內容有些差異,然而早晚功課的程序是相同的,大致包含三部分:先是念誦各種咒,有《凈身神咒》、《凈口神咒》、《凈天地神咒》、《金光神咒》、《安土神咒》、《祝香咒》、《開經偈》、《上元天官寶誥》等;然后是幾部經,這些經有的屬于各門派,有的則是通用的,類似公共課,如《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高上玉皇心印妙經》等;最后通念通誦各種誥、經、咒等,是活動的高潮。而晚課一般只包含兩個部分,即經和誥。
宮觀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課的意義,有助于修成正果,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養生。據說,道士在作早課多在早上的卯時(大致是北京時間的早上5點至7點)。那個時候,太陽剛剛升起來,陰氣沒有大動,道士的飲食也沒有開始。通過早課,他們會打通血脈,產生清凈平和的心境,為一天的修煉打下良好的基礎。而道士的晚課時間一般集中在酉時(大約是北京時間的晚上5點至7點)。這個時候人已疲倦,陽氣衰微。與此同時,陰氣漸漸上升,由衰變旺,這時人易沾染邪氣。通過晚課,道徒們能夠及時地消除疲勞,使內心世界慢慢地平靜下來,擊退邪氣,鞏固一天修煉的成果。這樣在上床休息之前不至于十分疲乏,有利于晚上的睡眠。
早晚功課是觀居道士例行的修持。除此之外,道教修持的重要內容還包括煉氣。所謂煉氣就是持久鍛煉導引和呼吸,目的在于融會天、地的精氣于一身。而“導引”,顧名思義就是導行肢體,引通經絡。很早的時候,人們就意識到導引的重要性。據《莊子》載:“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法,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所創五禽戲,也屬于導引的范疇。據說,不停地練習導引成為習慣后,就可以祛除疾病,長生不老,甚至于達到成仙的目的。成仙不敢說,看來強身健體是一定的。
具體地說,煉氣主要是寶氣和行氣。寶氣就是以己身之氣為寶,即愛惜自己體內的氣,不胡亂耗費自己體內的真氣。而行氣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不停地煉氣、聚氣,而要確保自己的氣不停滯,不淤積,始終如一地保持順暢。道士日常修持煉氣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修身養性,也是為了在意念上和神明進行溝通。煉氣起源于遠古時代,后來的道教養生家們繼承這一養生方法,在唐代高道孫思邈的努力下發揚光大。宋元以后,內丹術流行,煉氣被認為是內丹術的第一階段,其地位越來越高,逐漸成為道教徒日常修持的一部分。
道士修持活動的另一種形式是云游。道教初創的時候,并沒有云游的修持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一些著名的高道如陸修靜等人曾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到處游覽祖國的名山。這種尋道訪仙的行為到后來逐漸演變為道教徒的一種主要修持方式——云游。北魏高道寇謙之先后在華山、嵩山等名山修煉,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一些著名高道頻繁地外出訪道,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對云游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全真派創立以后,全真宮觀迅速發展,全真派道士正式建立了云游和掛單制度,于是道士云游再也不用為食宿擔心,云游成為道士們修持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代全真派道士都把云游參訪視為重要的修持方式。
云游這種修持形式,是對道士學道、修道有無誠心的考驗。因為高道習慣于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里修煉,云游的路途一般都十分遙遠和艱險。一路上,一切生活都不方便,條件非常艱苦,有時還遇上綠林強盜、狼豺虎豹等,生命都危在旦夕。盡管這樣,全真祖師們還對云游參訪的道士提出許多嚴格要求,如只能攜帶最簡便的衣服、缽盂、云笠、蓑衣等生活用品。這就迫使在云游中生存和傳道的道士,必須具備多種野外生活的本領,諸如看風水、相命、能寫會畫、祈禳等謀生手段。盡管云游四方會有許多艱難困苦,但道士們在云游中可以尋師訪道,兼向民眾普及道教教義。他們認為這非常重要,而且還把它作為體現自己意志以及向神明表示修道決心的一個機會,刻意在這個過程中磨練自己。道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內容必然少不了“齋戒”。道教修行者大都認為齋戒修持是學道的階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自己經常保持身心的潔凈,虔誠的向道之心。道教創立之始,就繼承我國古代的齋戒之法,用來約束道士的身心。唐宋以后,齋戒和誦經等合并起來,成為道士日常修持內容。
道教徒的修持是其向道、學道、修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得道、羽化成仙的主要途徑。在修持的過程中,道士們不僅可以深刻領會先師的教誨,把握教義的精髓,同時還可以修身養性,強健體魄。所以一些修持的方式、方法在今天還有健身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