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這7種"福氣花"千萬別送人,當心把自家好運送走!
177 2025-09-18
來源:【綠色中國】
文/宋曉杰
蛤蜊崗地情
在遼東灣頂部,距二界溝約15公里的大遼河與遼河入??谥g,有一塊富饒的寶地,因海、河幾條水系的泥沙交匯帶來大量的有利于浮游生物滋生的各種營養。這里土質肥沃,資源豐富,為貝類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溫床,并逐漸形成了像灘似崗的細沙堆,人稱蛤蜊崗。
蛤蜊崗漲潮時,水深丈余,被淹沒在浩淼的海水之中;落潮時,與天接壤的大片灘涂外露為灘,不規則的波光水影與天空交相輝映,明亮如鏡。蛤蜊崗,被譽為遼東灣的風水寶地“渤海金灘”。
像游子歸家,母親總會拿出家中豐盛的珍饈犒勞走失的味蕾。年復一年,蛤蜊崗毫無保留地獻出了海中珍寶:文蛤、四角蛤蜊、蜆子、毛蚶、藍蛤……由于貝類具有濾食大量浮游植物的機能,生態凈化功能與蘆葦相近。因此,蛤蜊崗又被稱為遼東灣之“腎”。
蛤蜊崗露出的海域面積約23.8萬畝,灘涂面積15萬畝。近年來的調查顯示,蛤蜊崗上貝類資源存量約10萬噸,年產出量2萬噸左右,產量全國第一,不僅是我國淺海文蛤產量最高的產地,也是文蛤重要的出口基地,帶花紋的文蛤尤其盛產。多年前,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考察報告,如果合理保護、科學養捕,蛤蜊崗再采100年資源也不會枯竭。
聽老人們講,在歷史上,蛤蜊崗有過3次產量較高的記錄。那時,平均10個蛤蜊約1市斤。老人們還說,唐王李世民御駕東征時,除了從陸路行軍之外,還有大部分船隊要從二界溝水路進發。如今,二界溝蛤蜊崗上的沙子,就是風塵仆仆的士兵身上、鞋里的沙土積聚而成的。傳說不可全信,但從中不難看出,蛤蜊崗已經成為二界溝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參照和背景坐標。
△盤錦紅海灘(無人機拍攝)
童年的蛤蜊油
像所有的資源一樣,大海的奉獻不會無窮無盡。這不僅取決于生物本身的優勝劣汰,還取決于其他相關因素的干擾。如,蛤蜊產下的卵能否得以大量存活,制約因素很多:要看當年的水質、溫度、海潮、天氣、雨水等情況。有人推測,如果漲大潮或雨量偏大,剛產下的蛤蜊卵很可能被水沖走,連長大的機會都沒有了。也有人猜測,如果陽光太強,幼蛤就會被曬干……對于人類來說,要有一個豐收年,僅有勤勞是不夠的。在海洋面前,人定勝天不如順應自然,人們有效地借助于大自然潮漲潮落的規律,才能大飽口福。
在蛤蜊崗,不僅事關養護,灘涂采貝也有嚴格的規矩。漁民上灘采蛤,只允許叉挖、腳踩,不許用木板拍打。如果用木板拍打,大蛤拍出灘面,幼蛤也會一同被拍死了。長此以往,灘上將會絕蛤。多年前,在蛤蜊崗,兩三個小時就可以采到4000多斤蛤蜊。蛤蜊崗現今蛤、貝存量依然豐厚,有力地證明了那片海洋資源保護得法,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遼河口濕地的灘涂
古時候,工筆畫中的白色有鉛白、蛤蜊白等,后來才有了鈦白??梢哉f,是因為蛤蜊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認知相當普及,才被應用、命名到藝術創作當中。由此可見,蛤蜊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領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蛤蜊營養豐富,肉質鮮美。我們小的時候,蛤蜊還是稀罕之物,能吃到的時候真是少之又少。偶然得到一次,我們也會變著法子把微小的幸福放大。吃過了蛤蜊肉,蛤蜊殼可不能當廢物丟掉。它的作用大著呢。我們會把小的蛤蜊殼洗干凈,一個挨一個仔細排開,倒扣在花盆的泥土上,真是好看。
大的蛤蜊殼做什么?當然更有用!還是要倒扣著,不過這次是鑲在院子里。爸爸、媽媽教我們把蛤蜊殼從大門口穿過院子一直鋪到后屋的房門前。當我們疲累地直起腰身,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就在眼前了。很詩意吧。有時,院子里的菜園邊沿兒,也會鋪些蛤蜊殼??傊?,順著自己的意思來,你喜歡把它們鋪哪兒就鋪哪兒。鋪哪兒都好看,鋪成什么形狀都漂亮。
蛤蜊有漂亮的斑紋,扇形,襯以青青、白白的底色,光滑滑的,像藝術品。歷來,女孩子注重虛無的東西比實用主義更甚一些,即使在貪吃、貪玩兒的年紀,貪玩兒偶爾也會排在貪吃的前面。因為我根本記不住童年時蛤蜊是如何美味,只記得那些邊角余料的小情小趣。
那時,我們的衣袋里多數會喜歡裝三樣東西:泡泡糖、水果糖、蛤蜊油。蛤蜊油是我們那個年代最常用的護膚品,滿滿地盛在一只大“蛤蜊”里。小心地扭開“蛤蜊”,再小心地掀開錫紙,你不會看到稀湯寡水的蛤蜊肉,而是滿滿的固體的蛤蜊油!鼻子湊上去聞一聞,簡直要眩暈了——是香氣和幸福共同營造的結果。
那時,冬天總是奇冷,秋天、春天也好不到哪兒去。有人戲謔地說:“盤錦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毖哉Z雖略有夸張,但我們小小的身體真切地感知到風的“狠”勁兒。如果用冷水洗手而沒有擦干水珠兒,沒有抹上護膚品,手就會長“刺兒”,有時還會裂開小細紋兒,鉆心地疼。刺骨的北風吹得我們的皮肉像被“貓咬”一般,只是看不到“貓”在哪兒——我們還沒長到會照料自己身體的年紀。如果在奔跑的時候,感到蛤蜊油在衣袋里竄來竄去,無異于一種暖心的問候:“別怕!我來保護你!”
△小丹頂鶴
趕海去!
除了文蛤之外,蛤蜊崗還有蟶子、白蛤、沙蜆子、竹蟶、一種類似蝸牛狀的海螺、三疣梭子蟹、赤甲紅、鬼頭蟹、白蜆子、毛蚶子、扇貝……有沒有一種辦法,一邊大飽口福,一邊認識海鮮呢?在吃中學,在學中吃,也算是另類科普嘍。吃得美味,玩得浪漫,蛤蜊崗是不是人人向往的勝境呢?
沒錯!自挖、自采、自吃——我們趕海去!
吃到文蛤、蜆子容易,可是,采文蛤、挖蜆子可要費一番工夫。早年,趕??刹皇禽p松的話題。漁民為了生存,清晨三四點鐘便起床趕往海灘。他們開著拖拉機,騎著摩托車、自行車,戴著帽子,別著腰簍。除了帶上挖海蜆子、泥螺的鐵耙和網具之外,還要帶上飯盒和水。由于起得太早,有時他們就吃、睡在船上?,F在趕海雖然也得早起,但可以乘船出海,方便多了。
去蛤蜊崗,一般凌晨三點半左右出海,差不多一個小時后,在退潮前到達適合的地點。這時,天空剛剛露出魚肚白,船員們簡單地吃點兒東西,便開始下船勞作。
海水已經退去,不久前還碧波蕩漾的海面已經退為海灘,片片不規則的深深淺淺的水洼,如碎銀,在初升太陽的照耀下,濕亮亮地返著刺眼的光澤。
像聽到命令,游人們歡呼著跳下船,奔向海洋。即使百余名游人散在大面積的灘涂上,亦如長篇小說中的標點符號。喊一嗓子,也許聲音還沒跑出幾米,就融入無邊無際的空曠之中了,不禁忽然想到人類在宇宙之中孤單、渺小、尷尬的處境——別只想那些沒邊沒沿兒的事兒了,挖蜆子、采蛤蜊要緊!
可是,視野之內只有拖泥帶水的灘涂,它們在哪兒呢?別急!彎下腰,擦亮眼睛仔細看——向大自然彎腰,不算沒骨氣。
△濕地蘆葦
蜆子雖然不是一下子就與你迎頭碰上,但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會發現蜆子的排泄物,找到它們便可以直搗蜆子的“老巢”了——它們肯定在泥沙里。好了!用事先準備好的鐵齒耙子,開挖!
不必費多大力氣,耐心些!深15厘米左右的泥沙下一定會有“硬通貨”。其實,游人多為體驗、取樂,手里或提著塑料袋或尼龍網兜,彎腰俯首、目光灼灼地向著灘涂?!皠e打擾我!”這時候,天王老子喊叫,估計他們也來不及應聲了。
女人呢,多數先來幾張倩影,在微信上曬曬、秀秀。不然,那些五顏六色的花裙子、絲巾、草帽、太陽鏡,不是浪費了嘛。海水讓流沙從腳趾縫兒間擠來擠去,一驚一乍地狂喜,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兒時玩泥巴的快樂;又像有小魚兒鉆來鉆去,絲絲癢癢的,類似一種叫魚療的按摩??鞓凡环帜挲g,成人和孩子一律同庚,在海灘上把貝排成各種圖形。拍照?!芭拍_印”也好玩。拍照。“車轱轆”印成一排排的,遠看特別像,仿若一輛烏有的天車上坐著烏有的王子,疾馳著奔向海洋深處的宮殿——不快點兒,就要過了回宮的鐘點了,父皇會責罵他貪戀人間美色呢。
拍照!拍照!全景、特寫、微距、視頻、美顏,來一次蛤蜊崗,不絞盡腦汁秀幾次朋友圈,豈不辜負了大好山河?!
如果是專業的漁人,他們會把一條長長的網袋用繩子系牢,而后把繩子套到一只腳踝上,女人也要系在腰上的。這樣,拖著它在沙灘上走比手提、肩扛省力多了,還可以騰出兩手來撿更多的寶貝。有時,還會見到推著自行車的人,真奇怪!在濕泥灘上還能騎自行車?
這時,專業人士拿出GPS定位。于是,頂著中午的大太陽走了半個多小時找到定位的坐標點。見四野無人,遠離大部隊足有兩三千米吧。
“文蛤區到了!隨便采吧!”
“哪兒呢?看到的還是濕泥,哪有文蛤?”
“‘采’蛤蜊嘛,就是‘踩’蛤蜊!”只見專業人士在一片灘涂上踩來踩去,胸有成竹的樣子。不一會兒,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只見大大小小的文蛤,紛紛露出頭來。大的拾走,小如紐扣者放它一條生路,明年再來,不見不散。
他怎么知道那里有文蛤?當然知道。文蛤有潛沙習性,會埋在6—12厘米深的泥沙中。用腳一踩,它們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雖然不是肉眼一下子就能看到,只管踩就是了。如果發覺腳掌硬硬的,準是遇到了“干貨”。
太多啦!只顧低頭撿就行了。那時候,你就知道自行車的用途了。推著自行車的人一個小時少則可以撿四五十斤,多則四五個小時可以撿四五百斤。春、夏、秋三季,灘涂大戰都是這般熱鬧。如此看來,推自行車的人都是有備而來,是“大內高手”。這種純人工、純自然的采捕方式,既不會破壞灘涂的生態環境,又可以有效地保證資源的連續性。即便是人工采捕,每天大約也會有萬斤左右的文蛤、蜆子等被送往各大海鮮市場和餐桌。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大海與童話天生就是一對金童玉女。在蛤蜊崗,潮漲潮落之間為三個小時。在沙灘上撒歡還沒盡性呢,就聽到船長的呼喊:該回航了!
一定不能貪心,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的!因為大海守時、踐約,潮水每天漲落的時刻是準時的。一旦潮水漲起來,速度之快猶如呼嘯的野獸,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
有一年,我帶盤錦市作家協會的會員去三道溝出海,因為幾個會員貪玩兒誤了下海的時間,結果漲潮時有幾個人還在灘涂上沒有回來。眼見著遠處的大潮拉網似的向他們奔去,我嚇壞了,大聲呼喊。然而,他們離船太遠了,陷于泥淖中的雙腿怎么跑得過發瘋的海潮?!相持的時間有20分鐘嗎?好像沒有這么長。我們眼見著最后那幾個人狼狽地像醉漢似的挪到船舷邊,濕淋淋地被大家七手八腳撈了上船,他們的手里還提著半袋蛤蜊、蟶子死死不放。
回頭再看最后那個人,潮水已沒至膝蓋,繼而沒至腰、胸口、脖子……他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像海獅一樣泅到船邊。與此同時,我們對著手機急切呼叫的海上救援快艇也如一塊顛簸的陸地,飛到我們面前……心似狂潮,癱軟如泥……
△海邊灘涂
有人享用,就有人辛苦。除了采捕船只,還有看護船只日夜巡航在那片水域上,守衛著蛤蜊崗的安寧。海上7天,回家7天,自然輪回。船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如果遇到遇險船只和突發事件,海事救援需要時間,他們便解了燃眉之急。人命關天啊,他們是名符其實的生命守護神——既護衛著海鮮的生長,又守護著人的安危。這樣的功德,是大海給予他們的情懷嗎?
《綠色中國》 A(上半月) 2024年9月號
本文來自【綠色中國】,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