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政務區天鵝湖,歷史上是誰家的私人土地?
荷葉地,現稱天鵝湖,當初是幾戶人家組成的小村落,一度發展成為小集市。因為地勢低洼,四周都是河渠水道,中間是一塊陸地,只有兩座小木橋通向外界,分別在它的東邊、西南邊,人員的進出,都從這兩座橋上通過,故一度稱之為“雙橋集”小集市。
經過十五里河河水上千年的沖積,在集市的外圍,形成了一片片養殖場和數百畝農田。當地村民在其中養殖蓮藕,種植稻谷、小麥。這片洼地總的形狀就像一片荷葉,村民就像在荷葉上生產生活,因此,又習慣稱之為“荷葉地”。
十五里河流經荷葉地
為配合市政務雙子樓形成背山(大蜀山)面水(天鵝湖)的新格局,自2003年建成以來,便成為全省最知名的開放式公園,屢上央視新聞聯播。如今,人工景觀湖——天鵝湖總占地面積約1000畝,周長3.5公里,水深3.5米,環湖有雕塑、樹木、人工沙灘、噴泉等景觀;更有合肥大劇院、天鵝湖體育館、安徽省博物館、合肥市政務雙子大樓、安徽新廣電中心等省會地標式建筑。
省會明珠:天鵝湖
合肥歷史有文字記載的4000余年。秦始設郡縣,合肥屬九江郡。西漢初年歸淮南王國,漢武帝時合肥縣隸屬九江郡。至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安徽省會由立煌縣一度遷至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終于和平解放。
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1月18日,合肥市郊區開始土地改革運動,4月底結束。合肥市的土改運動可分為發動組織群眾、劃分階級成分、沒收征收五大財產等階段。經過土改,土地資源不再歸私人所有,從而消滅了中國沿襲數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度。
十五里河大隊證明
郝少云檔案
土改前后情況
鄭國英檔案
那么,荷葉地(天鵝湖)這塊風水寶地,歷史上又是誰家的?可以說,數千年的歷史應該傳承了近百家主人吧。但是,秦漢至民國,土地私有制一以貫之,不因朝代變遷而改變,土地的買賣以田契為憑證,上一家和下一家是傳承有序的,那么解放土改前的最后一個主人是誰呢?
鄭國英,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家庭出身工商業兼地主,時住淮河路167號。1934年,時年21歲嫁給大地主兼東門布行老板郝清云為妻(小老婆),郝在抗日戰爭跑反途中(舒城縣曉天)死去,在臨死前,將荷葉地一百多畝土地分給鄭國英;董鋪水庫附近的田分給前妻所生的長子郝少云(因前妻就葬在董鋪)。土地雖分,但鄭國英、郝少云仍生活在一起,1947年鄭國英曾隨郝少云幾次前往荷葉地向佃戶催討租子。1948年秋,郝少云與繼母鄭國英分家后,遵父親遺囑,交給繼母四張田契,將荷葉地一百多畝土地交給鄭自行掌管收租,每年收租140擔左右。分別由荷葉地居民(佃戶)宋淇芳、宋方文、許智有、許道銀、許道仁、衛先智等承租。
佃戶證明
佃戶證明
荷葉地整體面積雖有近千畝,但是河渠縱橫,湖塘密集,再加上中間散落的村落住宅集市,真正有效耕地面積遠不足三百畝,其中近半的耕地是郝清云及小老婆鄭國英的,她應該是數千年土地私有制下荷葉地這塊土地最后的主人了。



鄭國英的子女最后落戶在馬鞍山市
郝清云及小老婆鄭國英的子孫今安在?在安徽馬鞍山。兒子郝秀德,馬鞍山日報社記者;兒媳王瑞云,馬鞍山向山硫鐵礦工作;長孫郝文山,1965年生;二孫郝文勝,1968年生;三孫,郝小三,1972年生。女兒郝秀全,馬鞍山瓷胡糧站工作;女婿高法勤,瓷胡某工廠干部;外孫高大成,1957年生;外孫女高秋生,1959年生;小外孫高學軍,1963年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