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心理學丨被壓抑的情緒到底去了哪里?
來源:環球網
心理咨詢師曹昱指出,生命有一種自然而又執著的力量,那就是表達,無論如何都要表達;如果我們不能聆聽自己內在的言語,我們的身體就會用各種“癥狀”,強迫我們去傾聽那個表達。
啃咬指甲的珺珺
偏內向的女孩珺珺,在小學時代與普通孩子一樣,過著按部就班的日子,周一到周五上課、寫作業,到了周末,爸媽就擠出半天時間帶她去逛公園,邊走邊聊輕松愜意,或者帶她看一場電影,走入劇情品味別樣人生,或者打一場羽毛球,揮舞球拍體驗運動樂趣。
可是,升入初中后,學業負擔加重,珺珺每天回家匆匆吃完飯,就趕緊寫作業。到了周末,作業更多,以前那些活動一項一項地逐漸消失了。期末考試的前兩周,珺珺幾乎每天都得凌晨睡覺,成績終于公布,她考進了班級前十,父母很高興,一家人吃大餐慶祝。
吃著吃著,細心的媽媽突然發現,珺珺每隔幾分鐘就把食指和中指放到嘴里,用牙啃一兩下,指甲已經很短,而且參差不齊很是難看。媽媽還發現,邊吃邊談話的時候,珺珺還會頻繁眨眼睛擠眼睛。
每逢考試就發燒的孩子
高二男孩軒軒讓媽媽很焦慮,無論期中還是期末,他每次考前就會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每次都超過38度,持續大約一周,吃藥也沒啥效果,接下來參加考試,成績自然大都不理想。
軒軒每次考完都向父母解釋:“要是我不發燒,就可以好好復習一個星期,成績肯定會好一些?!苯浰@么一說,父母一般也就不再狠心批評孩子。
無論珺珺還是軒軒,這些脆弱的孩子看似奇怪的“癥狀”,背后都隱藏著對學業壓力的焦慮、惶恐和不知所措??兄讣?、眨眼睛是壓力的外在表現,也是一種帶有自我保護機制的情緒釋放??荚嚽鞍l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減輕“考砸了”給自己帶來的心理傷害。
被壓抑的情緒去了哪里?
心理學認為:人類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言語表達、行動/動作表達、軀體化表達。
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就可以采用言語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最為常規的情緒釋放方式。
還有一些情緒會遭到一定程度的壓抑,不能夠被意識所清晰地接收到。當我們無法采取言語表達的方式釋放,就會被一種情緒能量驅使著采取一些動作或行動,這種情緒猶如一股強烈的洪流把我們卷走,讓我們身不由己、無法自控。
比如,當考試等壓力不能通過言語表達時,就可能采取一些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的方式或動作來表達。
比如,當憤怒不能通過言語表達時,就可能不自覺的揮動拳頭,在個別極端情況下,還有可能發生激情犯罪。
軀體化癥狀
如果壓抑再深一層,當個體把難以言說或承受的情緒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就會轉化為身體的不適,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軀體化癥狀,比如疲勞、失眠、頭痛、胸悶、呼吸困難、肢體麻木等,還可能引發嘔吐、胃痛、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醫學上稱為功能性胃腸?。?。
軀體化癥狀通常缺乏明確的器質性病變依據,卻真實存在,并非患者主觀編造,這是在潛意識層面對痛苦的真實表達,屬于防御和提醒機制,主要功能是提醒我們注意被忽略和壓抑的情緒或情感。
這些情緒一旦被我們的心靈注意到并被鼓勵表達,就會慢慢浮現出來,進入到意識層面,當表達被充分關注、接納和理解,軀體化癥狀就會消失。
研究顯示,在情感表達受限、文化上對心理疾病還存有羞恥感的群體中,更容易出現軀體化癥狀。
潔癖也是一種“表達方式”
小琴在兒時曾被父母送到舅媽家寄養,三年后終于回到家,這段寄養的經歷給她小琴的心靈留下了不安全的烙印,她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再次被父母送走,只好不遺余力地搶著幫父母干家務。她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把小小的自己活成了一個管家,然后才能獲得一些安全感。
結婚后的小琴有著嚴重的潔癖,她每天反復洗手幾十次,時刻與外界保持距離,還要求丈夫和孩子都按照她制定的規則和秩序生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說了算。
潔癖是強迫癥的一種,心理機制是由于恐懼或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缺失會導致極端的控制欲。潔癖的人會盡可能控制身邊的一切,通過營造絕對安全環境或心境來獲得一種掌控感,從而緩解內心的不安。有的強迫癥者還追求絕對成功、絕對優秀(工作狂)、絕對完美、絕對強大。
厭食與貪食的背后
吃東西,不僅僅是滿足身體的營養,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吃還可以滿足人的情感需要,因為吃會讓人感覺安全、舒適和滿足。當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人就可能通過“超出常規的吃”來獲得替代性的滿足,從而表現出某種進食障礙,主要有貪食癥和厭食癥。
一位曾患重度厭食癥的美國女孩,在康復后這樣描述當時她眼中的食物:三明治是充滿渾濁油膩脂肪的臭海綿,雞蛋沙拉是粘稠的嘔吐物,在身體里會融化成丑陋的肥胖紋。即便骨瘦如柴,體重已經減到危及存活的警戒線,她眼中的自己依然屬于肥胖,只有清晰地撫摸到突兀的骨架,才會感到安心。
從表面上看,患上厭食癥的女孩,是受到同伴、家人以及不良審美觀和社會輿論的潛移默化影響,導致對自己的身材不滿、焦慮或感到羞恥,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發生了認知扭曲,甚至對日常食物產生了病態般的認知扭曲。
從深層來看,進食障礙的背后往往是應對痛苦情緒的一種自我保護和安慰機制。有的人通過暴飲暴食來釋放壓力、緩解焦慮、排解創傷性體驗,比如童年遭遇過的親情冷漠與情感忽視。有的人在生活中充滿無助感時,通過對自己身體的過度節食來獲得某種掌控感。有的人遭遇過身體侵害的不幸經歷,內心充滿憤懣的同時,還對身體產生羞恥感和厭惡感,進而出現一種有意毀壞身體的沖動,他們放縱自己暴飲暴食或過度節食,以對身體的傷害來表達不滿和憤怒。
有的孩子到了尋求自我認同的年齡段,為了擺脫專制型父母的過度控制,會通過竭力掌控自己的飲食來向父母的約束發起挑戰,從而彰顯自我的獨立價值。這種情況在《故事里的心理學丨厭食的十歲男孩》里面有較為詳細的案例解析。
總之,每一個心理癥狀的出現,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我們每個人都要多多關愛自己,關愛自己的內心,認真聆聽自己的內心,可以在每天睡前的幾分鐘,靜下心來與自己平和對話,梳理自己的情緒,平衡自己的認知,用盡可能科學健康的方式應對不良情緒,必要時撥打12356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專業心理咨詢。(文/張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