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報恩寺的前世今生,揭開一段波瀾沉浮的真相!
文丨陳仕玲 圖丨鄭承東
報恩寺坐落于蕉城城區東南郊雙髻峰下,閩東西路與鶴峰路交匯處,屬城南鎮古溪村村域范圍。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9年),一作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建(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引“曾師建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蕉城區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
報恩寺的由來
關于報恩寺命名的由來,據乾隆版《寧德縣志·卷之二·建置志》:“相傳舊為合邑人士報答親恩道場”,故而得名。
報恩寺枕峰襟海,松柏蒼翠,名勝古跡眾多,聞名遐邇,在歷代地方文獻中多有記載。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卷第三十七·寺觀類五》:“報恩寺,陵山里。(咸通)九年置。舊產錢六百六文?!鼻宓拦獍妗吨刈敫=ㄍㄖ尽ぞ矶倭濉に掠^》:“報恩院,在云(陵)山里。唐咸通九年建?!?/p>
唐宋時期,報恩寺所在位置與于閩浙交通要道---朱溪官道毗鄰,交通便捷,初建時有山門、大殿、靜室、香積四進,募置香燈田三十余石,香火頗為旺盛。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主簿丁大全以南路崎嶇遙遠,不便通行,另行開辟白鶴嶺道。南路由此日漸荒涼,報恩寺受其影響,逐步由盛轉衰。但在元代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元朝廷政府對佛教的扶持與青睞,報恩寺仍保持著相當大的規模。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紅巾軍徐守壽輝部將江二蠻率子江鐵驢等攻打寧德縣城。城陷之后,縣民避難于報恩寺。正是因為寺院廊廡廣闊,才可能容納如此之多的難民。
到了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教諭陳震游寺之時,報恩寺只剩下“寺小青山裹,田荒碧海吞”的頹廢景象。在嘉靖十七年 (1538)閔文振修纂的《寧德縣志》中留下了報恩寺“今廢”的記載,可見在嘉靖時期(1507~1566),寺院失去僧侶管理,最終毀廢,田園被民間侵占。
沉默了兩百多年后至乾隆元年(1736),①奉詔寺產歸僧所有,住持僧印良、僧定化募緣重架小寺三間于舊址左,并贖回香燈田三石。咸豐年間(1851~1861),古溪村信士陳朝拱舍田四十余畝,重修寺院。民國期間(1912~1949),先后由居士陳德吉,高僧智良擔任住持。
據古溪村部分年長者回憶,舊時報恩寺背山面海,后倚雙髻峰,左擁金鐘(山),右控木魚(岡),周圍溪澗清澈,古樹參天,環境清幽。寺院主體建筑土木結構,六扇五開間,前后兩進,前為大殿,左為地藏殿,右為祖師堂;后進隔著四方天井,為大士殿。左右分別為僧寮、香積。寺外不遠處的大路旁,有一座石砌的伽藍壇,極其簡易,俗稱“外伽藍”?!巴赓に{”左邊數十米處,還有一座清代僧人墓葬。“外伽藍”東北面的數十畝水田全部是古溪陳朝拱所舍。在“智良師傅”任“當家師”的時代里,寺院雇用著四個長工,這些水田就由這些人負責耕種。“智良師傅”為福安巫氏子,幼年讀過私塾,資質聰穎,多才多藝,擅醫術、堪輿、命理之學,與當時縣城名士多有來往。而且武術精湛,手下收有不少俗家弟子。解放初期,智良受古溪“大刀會”無辜牽連,被執行槍決。直至1994年才得到平反。
建國后,報恩寺被改為寧德縣畜牧場。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落實宗教政策,寺產歸還民間。古溪女居士游碧華持齋奉佛,潛心修行,發宏愿勢必重興報恩寺。當時農村經濟尚欠發達,在她的精神感召之下,古溪村諸多信眾投工投勞,眾志成城,早已殘破不堪的前殿、后堂等建筑陸續得修復,前后殿諸佛金身也得以重塑。1986年,寧德市(縣級)佛教協會為了自身建設的需要和閩東佛教發展的實際情況,響應“以寺養寺”的政策。以支提山華藏寺住持妙果法師為首的寧德市佛教協會領導班子,在報恩寺興辦了佛教木制品加工廠。時任福州鼓山涌泉寺監院的定日法師,應聘下山主報恩寺法席,并主管木制品加工廠。駐錫期間,定日師倡導僧侶們學習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神,殫精竭力,謀求寺院能夠枯木逢春,早日舊貌換新顏。
由于種種因素干擾,兩年后加工廠停辦,寺院也慘淡經營,勉強維持香火。定日法師毫不氣餒,一心一意本著“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宗旨,主持寺務,領眾修行。1998年以來,在定日、宗海兩任住持以及全寺僧眾齊心協力之下,又得到寧德市各級黨政領導以及十方信眾的積極護持,報恩寺的發展終于迎來了燦爛的春天,可謂如火如荼,日新月異,不僅解決了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先后征回原屬寺院土地七十余畝,修建了山門、放生池、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圓通殿、齋堂、凈業院綜合樓、戒亮和尚紀念堂等建筑,逐漸形成叢林規模,古剎煥然一新。而今寺院占地面積近五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宏敞壯麗,為蕉城區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之一。
文物彌足珍貴
報恩寺至今還保存著自唐末建寺以來的八角形石柱、覆蓮式柱礎、石槽,石塔、金星井、僧侶墓葬等文物。寺院西南位置有一座宋代石塔,塔為花崗巖石構造,八角七層,實心,通高約2.8米,樓閣式,每邊0.17米,臺基為八角形,無須彌座。塔檐出挑,雕刻簡潔。每層均有角柱、斗拱、佛龕。各層八面佛龕內各供一尊佛像,均為跏趺坐,造型端莊古拙。塔剎呈相輪狀。2003年1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金星井井欄有北宋題名石刻,由于時代久遠,井欄外壁鐫刻文字漶漫不清,依稀可辨僅有“何十四娘……十五娘……陳十五娘……十三娘共舍錢造……一口并四圍石永……乞保家眷……元祐八年十二月記,住持沙門巨安”等字樣。一個大型長方形石槽外壁還刻有“林明造”三字,刻字清晰。
邱小嬌 攝
報恩寺在近年擴建施工中也陸續出土了一些珍貴文物,多以石質建筑構件及古代瓷器碎片為主。其中有一方長約1米,寬約60厘米的花崗巖石碑,由于年代久遠,碑文字跡已無法辨認。在清代大殿墻角也鑲嵌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十余個大字,最為清晰的是“男林果”三字。瓷器碎片品種有黑釉瓷、醬釉瓷、青花瓷三種,黑釉、醬釉以缽、碗、碟、燈盞等生活用品為主,為兩宋時期福建民窯所燒造。青花瓷碎片時間稍晚,為元明時期遺存,外表紋飾有四爪龍紋、祥云紋、火焰紋、纏枝花卉紋,以碗盤一類為主。一些瓷器底部款識“元”“福”等文字。尤其是清代僧人墓中出土的一只完整無缺的青花茶盞,質地勻薄、品相精美,極其珍貴。挖掘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片瓦當,瓦當除圓形邊緣略有缺損以外,保持十分完整,灰白胎,含粗砂,從外郭到中心模印兩圈乳丁紋,正中間為菊瓣紋,與2003年福鼎太姥山國興寺遺址出土的瓦當極其相似,應為兩宋時期大殿建筑構件。
報恩寺舊時還有小桃源亭古跡,此外還盛產“干如桃木”的桃竹,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無存。舊時古溪村民在“外伽藍”耕種時,還曾發現過一處地宮,疑為僧人墓塔。舊址大約在今天的天王殿附近。
筆者認為報恩寺石槽、石碑上鐫刻的“林果”“林明”等人名,有可能與唐末遷居古溪村的林都錄家族有關,不過目前資料欠缺,不敢妄自斷定。但需要說明的是,報恩寺的千年興衰與古溪村的關注支持是分不開的。在寺院幾次重修復建過程中,古溪信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民國八年(1919)修纂的《古溪新樓上祠陳氏支譜》中,就將報恩寺、下馬宮、普濟明王宮等寺廟載入家族“公產”條目,以示后人。
報恩寺背后所依靠的山脈俗名后門山(今改名平匋山),在古溪村西南面,為白鶴山之支脈。它北接白巖、蓮花,南聯飛鸞、勒馬,峰巒起伏,嶙峋蒼翠。主峰大山岡高901.7米,為城南鎮第二高峰。這里峰險谷幽,流水潺潺,植被繁茂,生物種類豐富,有原始次森林4000畝,主要為常綠闊葉林,更有罕見珍貴的桫欏群落散布其間。2006年12月,支提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成立,平匋山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支提山森林公園、洪口金山、飛鸞白馬山合稱為四大景區。目前規劃面積2300公頃,其中平匋山景區規劃面積778.73hm2。后山環麓多古跡,東北方向為下馬宮,東南為報恩寺,更有古代山寨遺址以及眾多古墓。如明代云南郢州知州宋彬祖墓、歲貢生陳篤墓,清代朝議大夫陳兆岳墓、朝議大夫陳希佐“蝙蝠墓”、三都漁潭陳姓大墓,以及神秘的“國師墓”等。
報恩寺有八景,除金星井在寺內,其余都分布在山林四周。兩獅子,在大山岡右側,形如雙獅對峙,“每當盛夏極旱時,見電光閃閃出獅子左右,不旬日即雨。至今無異。”石門樓,在寨坪山,“天然石門約可容十余人,樵采多避雨其下?!彪p髻峰,形如雙髻,為報恩寺后主山,有崎嶇小路通茶籽洋;卓筆峰,形如狼毫倒置,惟妙惟肖;羅漢峰,十八座小型山峰依次排列,形如羅漢,故名;飛舞石,在報恩寺正后方。相傳“至正十二年,紅巾軍寇縣,將入寺焚掠,寺僧惶恐,忽山門外六石飛舞,賊驚退,寺得完固?!鄙常啠┟笔?,“高五尺余,宛如紗帽?!彼伪蜃婺辜丛谄湎?;木魚山,在報恩寺右邊,因形如木魚,故而得名。舊時對于報恩寺的絕佳風水,有“左金鐘,右木魚”的說法。山頂尚有一方小木魚,可惜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毀于開采石料者之手。除了這著名的八景之外,后山還有仙人腳跡、豬腳石、石衣柜、歇坪潭等天然景觀。
報恩寺離城不遠,且環境優雅,歷代文人雅士屢有涉足,著名的有南宋狀元余復,明代教諭蔡子彬、陳震,訓導閔文振等人。
邱小嬌 攝
文人雅士留佳作
第一個給古溪留下詩文的是南宋狀元余復。余狀元的故事在寧德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已是遲暮之年的余復奪得進士第一名。當了幾任清要官職之后,便告老歸隱,“在寧德城南擇佳勝之地,辟園構軒,觴詠其間?!彼趫蠖魉铝粝铝艘皇變灻赖慕^句:“大山奔到海之濱,中有輝光佛剎新。前后三三皆梵侶,不知誰是報恩人?!痹娭忻枋隽四纤螘r期報恩寺殿宇嵯峨、僧侶云集的繁榮景象,并借用“文殊前三三后三三”的佛教著名公案,表達了詩人對這座海濱古剎的崇敬與好奇之心。據考證,余復存世的詩作約有十余首,直接以寺院作為題材的只有這一首,狀元留墨,為千年古剎增色不少。
到了明代,報恩寺又迎來了兩位著名文人—陳震與閔文振。陳震,字啟東,號秋堂。江蘇長洲(今蘇州)舉人。成化五年(1569)以山東濟陽訓導任寧德教諭。長于詩,且善對句,為文健而有體。與同郡狀元吳寬、浙江參政陸容友善。著有《秋堂集》行世。當時,邑人林聰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為寧德擇師而得震,后果不負眾望。陳震游玩報恩寺的時候,已是一片衰敗頹廢的氣象,故而感慨留詩:“籃輿過竹所,曲徑入深林。寺小青山裹,天荒碧海吞。一鴟蹲廢圃,獨犬吠閑門。為語緇衣者,焚修好報恩?!?/p>
閔文振,字道充,號蘭莊。江西浮梁(今景德鎮)人。嘉靖十二年(1533)以貢生任寧德訓導。學識淵博,辭華宏邃。改學門、學池。修《寧德縣志》《寧德學志》。搜求先儒陳普、韓信同遺書,付諸梨棗。乾隆《寧德縣志》盛贊之:“其有功于寧德者,在教官中為第一?!遍h文振在蕉城題詩甚多,給報恩寺留下的是一首七律:“門外懸空晴瀑飛,花香夾路撲人衣。竹根犬睡行蹤小,柳底鶯啼塵事稀。僧老禪床泉共潔,佛光蓮座日重輝。玄奘去后今千載,白馬何時天竺歸?!睂τ谶@首七律,筆者尚有存疑。首先閔文振任寧德訓導時期,報恩寺已毀滅無存,如何會有“僧老禪床泉共潔,佛光蓮座日重輝”的景象,再者寺院周圍也沒有“門外懸空晴瀑飛”景致,因此這首七律描寫的場所尚待考證。
邱小嬌 攝
1947年重陽,正是天高云淡、氣候宜人的時節,寧德縣立中學教員林開琮帶領學生到報恩寺秋游。林開琮,字義園,八都云淡村人,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不僅是位優秀的國文教師,而且還是民國時期寧德縣著名的詩人,鶴場吟社的骨干成員。深得同邑鄭宗霖、林文瑄、福安陳文翰、郭曾嘉、福州胡孟璽等人的器重,并與福鼎卓劍舟為文字交。林開琮在報恩寺住持釋智良的指引下,登山觀覽了著名的報恩寺八景。智良一路行來,介紹了兩獅子、紗帽石、十八羅漢峰、雙髻峰以及相關的傳說故事,深深吸引了師生們。他們涉水走過了清澈的院后溪,又沿著坎坷不平的羊腸小路,來到寨坪山頂的石門樓。師生佇足遠望,近處逶迤的山峰,遠處碧波蕩漾的東湖,以及三都洋面的大小島嶼,點點白帆,盡收眼底。觀賞之余,林開琮浮想聯翩,年初國內全面爆發內戰,全國人民剛剛過上幾天平靜生活,一場可怕的戰爭又打響了,海內蒼生不知何年何月才會走出戰爭的陰影。而自己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不能為國分憂,不能解民于倒懸,空有一腔的惆悵而已。想到這里,林開琮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隨口賦詩一首:“佳日登臨勝舊游,空山石洞意悠悠??v談家國無邊際,漫道乾坤莫與儔?!?/p>
回城的路上,他們又順道登上了木魚岡,在這里林開琮也留下了一首《重陽報恩寺鱷魚崗(岡)口占》:“重九尋幽列隊來,南郊風景報恩開。鱷魚山上登高處,知有吾人覽勝回?!?/p>
·End·
責任編輯丨詹璐楠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
執行主編丨黃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