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祠:號稱“客家第一祠堂”,成也風水敗也風水
福建文物古跡之二
《慕遇城跡·文旅行》出品
作者 \ 鄭望學
官田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祠)
近日,南方洪水肆虐,福建、廣東等地遭受百年一遇水災,危及文物建筑的報道引發熱議,前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深圳大鵬所城城墻坍塌,后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祠)房屋坍塌。特別是后?者,?要知道官?田?李?氏?大?宗?祠?供奉的是閩粵李姓?始祖火德公,系李光耀、李嘉誠、?李?登?輝?的祖先,?意?義?非凡。?
被水淹的官田李氏大宗祠
客家第一祠堂“火德公祠”
官田李氏大宗祠,又稱火德公祠、敦敘堂,位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迄今已有185年歷史,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也是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客家宗祠之一,被譽為“客家第一祠”。
客家第一祠堂(官田李氏大宗祠)
祠堂由永定湖坑辛卯舉人李夢蘭,向族中賢達及國內外眾多李姓裔孫發出倡議,為紀念宋末閩粵始祖李火德而建,擇地于官田下村河谷盆地賽大丘,歷時三年,耗資二萬余銀元,于1839年建成。
官田李氏大宗祠門樓
祠堂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內設有大廳3間、客廳26間、客房104間,建筑平面布局為三堂四橫式后加圍屋的圍攏屋形式,三面圍合,呈“回”字形。
官田李氏大宗祠平面圖
祠堂正面設有五扇大門,三方二圓一字排開,具有“疏通人流、廣納五洲子孫賓客”之含意。
正中大門是牌坊式門樓,頂部鑲有清道光皇帝恩賜的“恩榮”石匾,下橫梁和兩邊石柱上分別刻有“李氏大宗祠”“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對聯,門外還寫有“登祠思祖德,入廟念宗功”對聯。
另外四孔大門,東西兩邊各兩孔,內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兩廂對稱,一字形排開,氣勢恢宏。
官田李氏大宗祠門前太極八卦圖
大門口正中地面上有一幅用小鵝卵石砌成的太極八卦圖,令人稱奇的是,任何人進入大門,從八卦圖起步,必定是左腳先入門檻。
官田李氏大宗祠門前八卦圖
房屋前低后高,錯落有致,井然有序沿南北中軸線前后依次為池塘、前坪、下堂門廳、前天井、中堂、后天井、上堂惇敘堂、后院、半圓圍屋。
官田李氏大宗祠正門
據祠譜記載:“得聚族于斯,始分祭于墳瑩,繼合食于廟宇,即尊祖、敬宗,修族一舉而三善矣。”這座祠堂房間多達104間,以分封各地宗支脈系房號,祭祖時作遠地裔孫食宿。
官田李氏大宗祠(惇敘堂)
其建筑結構極具特色,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風格為一體,東西對稱,前方后圓,又集土墻與青磚砌體為一身,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屬土樓與“洋樓”的混合體,俗稱“金包銀”,其雕刻藝術和彩繪壁畫更堪稱一絕。
據悉,官田李氏大宗祠經歷二次維修,第一次是1910年,第二次是1984年均由李氏后裔捐資修復。
官田李氏大宗祠內部
官田李氏大宗祠內部
1990年官田李氏大宗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官田李氏大宗祠內部
官田李氏大宗祠內部
2024年6月17日,官田李氏大宗祠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附近河道水位暴漲,祠堂墻體被浸泡,發生大面積坍塌,受損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好在主體建筑無重大損毀,損毀的只是兩側兩列橫屋。
被洪水圍困的官田李氏大宗祠
被洪水圍困的官田李氏大宗祠
要說這么重要的祠堂,當初選址時肯定是考察過風水的,不會選在容易積水的地方。從地圖上看,祠堂建在河水半環繞的山腳,風水上稱“玉帶環繞”,乃吉地!
官田李氏大宗祠風水布局
不過,歷經185年的老祠堂,雖然設計了較為完備的排水系統,但年久失修,地基老化,河床抬高,碰到百年一遇的大水,洪水暴漲,面對洶涌而至的洪水,火德公也保佑不了,不塌才怪!
閩粵李姓始祖“火德公傳”
李火德是民間傳奇人物,乃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裔孫,不過到了他這一代時,已淪落為平民,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像
南宋中期,中原客家先民為躲避宋元戰亂,大規模南遷,李火德隨父親李珠舉家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南宋末年,李火德再遷到上杭豐朗,“見其山川風土之勝,遂興爰止之思”,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介紹
始祖李火德,名炳鳳,字閩海,號伯莊,是珠公第四子。生于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卒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享年87歲,是宋朝舉人、進士,曾任儒學教諭、知縣、通判、太守、節度使、關內候等職。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
李火德和原配夫人伍氏,勤勞儉樸,正直善良,孝友忠信,樂善好施,在當地深孚眾望。不過,李火德因伍氏未育,膝下無子,長期忠貞地守著原配夫人伍氏,這在當時三妻四妾風行的年代,是難能可貴的,卻面臨無后的悲境。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
1269年的某一天,時年63歲的李火德路過村中一悍婦家,驚到她家的狗叫,此悍婦惡語相向“我以為是誰?原來是崗頭絕后佬也。” 李火德聽后,羞愧難當,回到家里暗自落淚曰:“我一生積善,何以天虧我也。”
李氏祖堂隴西堂
好在他的夫人伍氏安慰他說:“移居豐朗的原潭州太守陳梅山之女長相俊秀,知書達禮,你大可納為側室。”李火德聞言,大喜過望,慶幸自己遇到一位賢妻。
話說,“老年吃嫩草”的63歲老男人,娶一個19歲的官宦之家小姐,這行得通嗎?
果然,不出所料,當李家托付的媒婆到陳家說媒的時候,被陳家婉言拒絕。原來陳家是有頭有臉的禮儀之家,不會一口回絕,就出了道難題,想讓李家知難而退。
火德公繼配陳氏
陳母對媒人說:“想娶我家千金,須排滿七桌銀兩,九桌緞錦,作為聘禮,否則請另聘名門閨秀。”這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但李家并沒有被嚇到,急于傳宗接代的李火德一番苦苦思索后,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
在約定的日子,李家如約將聘禮送到陳家,將銀子和緞錦分二大圓桌擺設,一邊大紅漆桌上擺滿銀子,另一邊圓桌中央放一壇老酒,周圍排滿緞錦。
陳夫人一看傻了眼,原本說的“七桌”變“漆桌”,“九桌”變“酒桌”,當時只是信口開河,并無字據。李家的妙計實在是太高,言而有信的陳家不得不答應了這門親事。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后裔外遷圖
這樁傳奇的老夫少妻婚配被后人一時傳為美談:“巧對顯才情,年侄變女婿,喜靄滿門庭。”
63歲的李火德梅開二度,在他與陳氏結婚后的九年里,這對老夫少妻連續生育了三子二女,長子三一郎(李朝文)、次子三二郎(李朝宗)、三子三三郎(李朝美),長女李桂英、次女李淑英,李家的香火就此連綿不絕。
閩粵李氏始祖火德公子孫世系圖
話說,9年內連生5個子女,這對于年逾六七十歲的老人李火德而言,不僅還有生育能力,而且生育能力超強,不能不令人稱奇!
另外,還有更令人稀奇的是,李火德堪稱奇譚的葬禮。
相傳,1292年8月6日,享年87歲的李火德壽終正寢,送葬至豐朗崗頭時,原本天氣晴朗,萬里無云,突然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抬棺的人只好將棺木放下,尋找避雨的地方。
火德公墓
待雨過天晴之后,竟然發現停棺處凹陷成為水坑,風水先生認定此為“螃蟹游湖”之風水寶地,旺子孫后代之兆,因此就在原地造墳。
后人有詩贊曰:“豐朗崗上一真龍,天葬隴西火德翁;嗣后房房連及第,榮華富貴永興隆。”
火德公墓
據傳,李火德原配伍氏夫人墓與火德墓相鄰,乃“孩兒坐欄”形,側室陳氏夫人墓乃“烏鴉落洋”形,皆為風水寶地。更奇怪的是,李火德的墓碑每年碑石都會下陷一字,每陷一字李氏就會出一位達官顯要。
官田李氏宗祠里展示的李氏名人
火德公后裔超千萬名人輩出
正是以上堪稱傳奇的經歷,似乎給了火德公家族超強的繁衍能力,李氏后裔呈幾何級數增長。
李火德后裔名人輩出,各領風騷,其后裔遍布閩、粵、贛、浙、湘、蘇、川、桂、黔、港、澳、臺地區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各國和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有千萬之眾。
火德公后裔名人輩出
李火德因后裔眾多,子孫繁衍昌盛,到處開枝散葉,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孫蕃衍,瓜瓞綿綿,詩禮簪纓,代有英才”。
臺灣火德公后裔來大陸聯誼
古時明清二朝有丞相、將軍、忠臣、孝子,現代有世界著名政要李光耀、李顯龍父子,香港財團巨子李嘉誠、美國太空航署科學家李凱元等等。
火德公后裔敗類李登輝
李火德仙逝近千年來,為眾多李姓宗親所供奉,由于李火德風范長存,裔孫眾多,影響頗大,被尊稱為“閩粵李姓始祖”,其知名度享譽海內外。
閩粵李姓始祖火德公
作者簡介:鄭望學,筆名慕遇城跡,號清風居士,湖北漢川人,80后文旅作家,資深策劃人,專注文物古跡保護多年,風水堪輿之道略知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