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在直隸的八座行宮
#頭條帶你樂享河北##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清高宗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沿途瀏覽了眾多名勝古跡。他拜謁孔廟、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修建四十余處行宮。沿著乾隆皇帝的腳步,從直隸省盧溝橋出發,看看他南巡直隸的八座行宮。
一 、 乾清門、大清門、廣寧門、 拱極城、盧溝橋

乾隆南巡第一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圣駕(南巡)自乾清門啟鑾,由大清門出廣寧門;
二十七里至宛平縣大井村尖營;
十里拱極城;
二里盧溝橋;
五里長新店;
二里趙新店尖營;
五里董公庵房山縣界;
十五里良鄉縣黃新莊行宮;
計程六十六里。
回鑾仍由原路至盧溝橋;
六里彰義村;
五里下莊尖營;
四里楊公菴;
三里田村,入京汛界,回圓明園。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南巡第一天駐蹕黃新莊行宮

一、乾清門至天安門

二、乾清門

三、午門

四、端門

五、天安門

六、大清門

七、正陽門


乾清門

大清門

大清門
“大清門”是北京故宮皇城的南門 ,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在北京中軸線上,原址在正陽門北側,現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

廣寧門(廣安門)
“廣寧門”,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開的門,與廣渠門相對,又稱彰儀門。明代稱廣寧門,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之諱改為廣安門。該門為南方各省進京的主要通路,城門規格高,仿永定門城樓加以改建。改建后城樓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甕城墻基寬7米、頂寬6米。1956年廣安門拆除。

北京九門位置圖

盧溝橋(《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盧溝橋在廣寧門西南三十里,盧溝即永定河,發源代郡,古桑干水也。石橋橫跨二百余步,剏(創)于金明昌間,名曰“廣利”,康熙八年重建。圣祖仁皇帝(康熙)制文紀石,南有河神廟,沙平坡轉,古樹蒼然,東為拱極城,百雉崇墉,環若云幄,橋當往來,孔道輪蹄絡繹,每曉星初霽,素月曖空,西山諸峯羅列如畫,乾隆辛未歲御書“盧溝曉月”,并賜以詩敬勒碑于亭,以志勝景云。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盧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永定河上,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永定河,西漢以前統稱治水,東漢稱?水,金代稱盧溝河,明代稱渾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稱永定河。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5米,大小石獅子501只。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毀于洪水,再次重建,并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建亭刻碑,將乾隆帝手書“盧溝曉月”四字刻碑立于橋頭。

盧溝橋
盧溝橋東側的城樓是拱極城。明崇禎十年 (1637) 為防范農民軍進擊京師,于盧溝橋東側筑城,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名“拱北”。清改名“拱極城”。1928年宛平縣治遷此,改稱宛平城。

1900年八國聯軍踏上盧溝橋,當時碑亭還有。

盧溝橋,遠處城樓是宛平城

盧溝曉月碑
二 、 郊勞臺、弘恩寺、永濟橋、 涿州行宮

乾隆南巡第二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黃新莊行宮起,四里入良鄉縣北門;
二里出良鄉縣南門;
十八里宏恩寺尖營;
二里竇莊;
七里琉璃河橋;
十一里俠河村;
四里仙峰坡尖營;
七里胡良河橋;
三里永濟橋;
三里入涿州北門;
六里出涿州南門;
三里涿州行宮,計程七十里。
十六年啟鑾,于涿州城北恭設大營?!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南巡第二天駐蹕涿州行宮

郊勞臺(《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郊勞臺在良鄉縣南,乾隆己卯歲(二十四年,1759),耆定凖夷,蕩平回部,辟疆二萬余里,露頂奮肘,侯月歸琛者以億計。庚辰(二十五年,1760)三月,將軍兆恵等振旅凱旋,筑臺建大纛(軍中大旗)七,先期皇上駐蹕黃新荘行宮,于是日設鹵簿、陳鐃吹,親勞郊外,行抱膝禮以示褒異,諸將士次第慶賞,舍爵策勲。禮成,制詩紀事:
穹碑嶻嶪,飛角嵳峩。
駿業鴻庥,昭茲來許。
梯航所防,瞻仰靡極。
丙申(四十一年,1776)四月將軍阿桂等平定兩金川再舉郊勞盛典如前儀。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注:嶻嶪(jie ye,高聳)嵳峩(cuo e 嵯峨)

郊勞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位于房山區良鄉大南關外。俗稱接將臺?;实塾映稣鲗⑹繗w來之地。
郊勞臺位于房山區良鄉大南關外。俗稱接將臺?;实塾映稣鲗⑹繗w來之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臺亭八角形。有漢白玉碑亭一座。亭分兩層,每層8根石柱。碑上刻有乾隆郊勞記事詩。據文獻記載,郊勞臺為一圓形石臺,高7尺,直徑5丈。臺北面有大理石亭一座,上有蓋,下有基,中有石碑,上刻乾隆郊勞詩?,F今郊勞臺御碑亭尚存內外八根漢白玉八棱石柱,乾隆御制碑也完好無損,乾隆御碑坐北朝南,立于亭基北側靠近北二內柱處,御碑通體由一整塊漢白玉雕制,碑檐碑座刻以花紋為飾,碑陽左端用漢字刊刻著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御制二月二十七日郊勞出征將軍兆惠富德及諸士禮成記事詩,為乾隆御筆。末刊乾隆帝“乾隆寶翰”等兩枚璽印。碑陽右端及碑陰用滿蒙等文字分別刻著同樣的內容。

宏恩寺(《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宏恩寺在良鄉縣南,層樓傑閣,重棟飛檐,電烻云起,門臨古道,周垣環以叢木,蒼翠陰森為游人憩息之所,六時清梵,一杵踈鐘響出林表,初不知在輪轅雜還間也。圣祖仁皇帝翠華三幸賜書“大愿慈航額”,并題詩勒石?;噬蠒r巡道經斯寺,天葩煥采普蔭,曇華洵郊坰之福地云。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房山弘恩寺
弘恩寺,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竇店鎮望楚村西。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毀于大火,后又重建。寺坐北朝南,五層院落,是明清一座規模宏大的重要寺院,傳言是明末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炯(人稱“朱三太子”)的出家之地。寺前曾有南北兩座塔院。南塔院有50余座墓塔,北塔院有100余座.現塔已無存,整個寺廟也已經頃圮殘破嚴重,多為危房。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皇帝圣駕親幸,賜寺僧成悟龍袍一襲,御書“大愿慈州”匾額一方、心經一部。并作“幸弘恩寺”詩一首:
解夏清襟陌上塵,孟東大善見姚秦。
臨風洗缽龍池雨,凝霜舒蓮瀑水濱。
送節雙輪應夢相,收成萬物足深淳。
窮通莫問老僧語,一任平生今古津。
乾隆效仿祖父,御賜弘恩寺“慈緣垂陰”匾額一方,懸掛于釋迦佛殿。

永濟橋(《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永濟橋在涿州城北,跨巨馬河,剏(創)于前明,因河流南徙[xǐ],橋失其用,乾隆庚辰歲(二十五年,1760)勅建新橋,而改舊橋為涵洞十有八,平其脊以連新橋迤北之尾,通長二百丈有竒,橋南表以坊字,輔以樓欄。西曰“攬翠”,東曰“延清”。地列望,為九逵輻輳之防,自此民無病涉,車無留軌,眾流歕欱,沃衍神皋,榆栁垂陂,蒲葦夾岸。橋防轉處,西連髙阜,建亭其上。奉御制碑文與盧溝橋御碑亭輝映百里,為畿南雄構焉。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涿州永濟橋
涿州永濟橋是中國第一長石拱橋,坐落于天下第一州涿州古城北關,橫跨拒馬河上,古時為十八省通衢之必經,皇帝出京御道之沖要,乃督亢膏腴,幽燕沃壤之京南形勝所在。其橋因拱跨度大,造型優美,長如玉帶,遠望又恰似一條彩虹橫貫兩岸,故有“拒馬長虹”之美譽,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濟橋
永濟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初名曰“拒馬河橋”,萬歷十六年(1588年)修葺,天啟六年(1626年)重建,有明一朝,凡六建六毀。明崇禎間,河道南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舊橋南建新橋,改名“永濟”。加之引橋,永濟橋全長六百二十七米有余,涵洞五十又二,實為天下第一長石拱橋。永濟橋北端路西側,原有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書滿漢碑文。南引橋端石碑為李鴻章書御碑亭“永濟橋”之親筆。北引橋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稱“九間廳”。橋南端有牌樓一座,橋兩端牌樓匾額、對聯皆為乾隆皇帝親筆。橋南、北建筑物,毀于民國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毀。
乾隆親筆為橋題聯:
十八省通衢,冠蓋如云,斗大一州供億苦。
兩千年舊郡,河梁落日,停車片刻感懷多。

永濟橋

涿州古城遺址
涿州古城遺址,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區范陽路以北、北關華陽公園以南、城西北街東側。現存城墻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涿州知州李勛重修。

涿州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涿州行宮在涿州城南,涿州-古涿鹿城也,《水經注》:阪泉上有黃帝祠。今城南廟祀,黃帝為藥王猶(猶)仿佛。其遺跡,皓壁犒輝,丹楹歙赩,四圍濃翠,影罨繚垣。乾隆辛未年(十六年1751)葺行宮于左,平岡迤邐,環若屏嶂,石徑紆折,亭館周通,飛閣構其旁,憑髙遐矚,控山襟河縈,畿帯甸云連,萬室塔影,浮空信為輔雄,形勝之最。
丁丑(二十二年1757)御書,額曰“秀野迎薫”,曰“黃圖攬勝”,曰“觀風自近”;聮曰:“雨旸時若天庥應,風日恬和物象舒”。又聮曰:“梵響清嚴天籟轉,香燈華曜月輪明”;又聮曰:“山容積雪融和盎,物象熈春詄蕩披”。
壬午(二十七年,1762)御書聮曰:“春色芳菲入圖畫,化機活潑悟魚鳶”。
乙酉(三十年,1765)御書聮曰:“勒寒花樹芳遲發,向暖郊原潤逮耕”。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涿州行宮
涿州行宮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南關街275號藥王廟院內東側。藥王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廟東院曾開設叢林,定名曰“保慶寺”。乾隆十六年(1751)為清帝乾隆南巡,改保慶寺為行宮,成為皇帝駐蹕之所。行宮占地近50畝,總體布局為左、中、右三路。中路為行宮主體建筑,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宮門、二門、假山、正殿、亭、游廊、丘山、花園等建筑。左路為太后宮,右路為皇后宮,兩路又各有殿、閣、軒、樓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額、楹聯皆為御書。院內假山疊景,古柏參天,樓榭重重,清雅幽深。

涿州行宮(涿州市南關街275號)
三 、 大樹樓桑村、新城縣、 紫泉行宮

乾隆南巡第三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涿州行宮起,三里鎮安寺;
十里大樹樓桑村;
十里三家店尖營;
五里方官店保定府新城縣界;
九里衣錦店;
八里入新城縣北門;
二里出新城縣南門;
一里紫泉行宮,計程四十八里。
查乾隆十六年系設大營于五里屯。 ——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三天 駐蹕紫泉行宮
大樹樓桑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鎮下轄的行政村,村中有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亭亭如車蓋,劉備與鄉中小兒常玩于這棵大桑樹下,曾手指桑樹說:“我為天子,必將以此為華蓋?!焙髞泶遄右哺拿麨榇髽錁巧A恕?/span>

大樹樓桑村-劉備故里
新城縣:唐太和六年(832年),置新城縣,縣治在今高碑店市新城鎮,屬河北道涿州。明代,新城縣屬北平府。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新城縣隸屬保定府,一直沿至清末。民國十七年(1928年),河北省直轄新城縣。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歸保定專區管轄。1958年12月20日,撤銷新城縣并入涿縣,縣政府遷至高碑店。1962年8月27日,恢復新城縣原建制,縣政府駐地在新城鎮。1970年,縣政府遷至高碑店。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新城縣,設立縣級高碑店市。1994年,改屬保定市。

紫泉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紫泉行宮在新城縣西南。其西北十五里有紫泉??肌端涀ⅰぞ揆R》篇:“上承督亢溝于逎縣東,東南流歴紫淵東”。今按方位,紫泉即紫淵,其名舊矣。源出龍堂村,經釣魚臺,繞縣城而西。厥有奧區,碧流環帶如練。乾隆辛未歲(十六年1751),建行陛于中,畫舫風亭,清幽颯爽。埭旁植修竹,拳石秀峙,略彴紆回,樹杪箵笭,掩薄洲渚。爰荷天章,譜為十景焉。
——摘自《欽定南巡盛典》

紫泉河
紫泉行宮建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位于高碑店市新城鎮紫泉河邊,新城南約一公里處的馬賈店村。咸豐九年(1859年)改建為紫泉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紫泉書院改設高等小學堂。解放后紫泉行宮被用于建設學校,原新城中學就在此,后改紫泉私立中學,古建筑已經蕩然無存。

紫泉行宮位置
四、趙北口行宮、燕南趙北界

乾隆南巡第四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紫泉行宮起,九里至十里鋪;
十里髙橋村;
五里白溝河尖營;
十二里西栁村雄縣界;
十里王克橋;
二里王克營尖營;
三里留侯村;
三里入雄縣西門;
四里出雄縣南門;
九里至十里鋪;
二里易昜橋;
二里入河間府任邱縣界趙北口行宮,計程七十一里。——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四天 駐蹕趙北口行宮
趙北口行宮在任邱縣北五十里,即趙堡口。《后漢書·公孫瓚傳》所稱“燕南陲,趙北際”也。亙以萬柳堤橋,十有一虹跨其上,為南北通衢。西淀諸水,由此東注。圣祖仁皇帝舉水圍之典,葺治行殿于端村、郭里口、圈頭各建一所,歲戊辰(乾隆十三年1748)皇上敬循故事,命水虞行春搜焉,鑾輅時巡屢邀臨駐。湖光煙靄,帆影云飛,水檻風廊,環映于蓮泊莎塘之際。晴空一碧,寫詠鳶魚,仿佛江南圖畫也?!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趙北口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趙北口行宮示意圖

趙北口行宮老照片
趙北口行宮,位于白洋淀內名鎮趙北口,坐西朝東,三面環水,建于清康熙年間。趙北口地處東淀、西淀交匯咽喉,燕、趙分界就在趙北口。十二連橋通南北御路,是京畿南下必經之路。素為軍事要沖,趙北口行宮座落在鎮西北,占地12畝,建有大殿5間,皇后宮3間,太后宮3間,軍機處3間,差辦房3間,膳房3間,配房兩處6間,東南有坐攆處,西建御花園,東大門前建石坊1座,趙北口行宮向西遙看,悠悠淀水潺潺東來,南觀十二連橋,如巨龍騰起。

燕南趙北界碑
燕南趙北見于《后漢書,公孫瓚傳》:“燕南陲,趙北地,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闭f的就是河北北部,北京一帶。永定河流域,土地肥沃,出產豐富,兼有太行山之險,民風醇厚,實在是囤兵用兵的好地方。清康熙將“燕南陲、趙北地?!焙喕癁椤把嗄馅w北?!?/span>
白洋淀東北部,貫穿趙北口鎮的南北長堤延綿七里,堤上綠柳成陰,每隔不遠,就有一座形式不同的橋梁,前后共十二座。十二連橋中每座石橋、木橋結構造型不同,構成了形態各異的群橋景觀,十二連橋第一橋易昜橋的北側,曾立有一塊高大的漢白玉石碑,上面書寫著“燕南趙北”四個大字。據上世紀50年代見過此碑的老人介紹,碑文為北宋宰相蔡京所題。千百年來,南來北往的過客在這里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近代歷史學家陸文郁就曾留下這樣的詩文:“第一橋頭沒水云,行人路上雨紛紛。界坊四字憑君記,趙北燕南此地分?!?/span>
趙北口十二連橋的分布自北而南為:村北接雄縣界為易昜橋(又稱月漾橋),界間建有牌坊一座,上書“燕南趙北,碧漢層虹”八個大字,為明代李文忠所題。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塊,鐫刻著“燕南趙北”四字。古有詩云:“第一橋頭沒水云,行人路上雨紛紛。界坊四字憑君記,趙北燕南此地分。”其次為新橋(航洪橋),第三為炮臺橋(普渡橋),后依次為廣惠橋、皇亭橋(御碑亭橋)、徐家橋(通濟橋)。其中廣惠橋橫跨大清河正流,有康熙皇帝御賜匾額,為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水圍白洋淀,沿清河自東而西,駐蹕趙北口行宮的必經之橋。村南有第一橋景蘇橋,第二橋迎暄橋,第三橋延爽橋,第四橋拱極橋,第五橋為洪橋(太平橋),最南為來熏橋,以上十二連橋均寬二丈五尺。趙北口十二連橋,歷史上曾屬任丘、雄縣管轄,1946年劃歸安新縣。建國后,為根治海河,綜合治理白洋淀,于1965年建棗林莊樞紐水利工程,1968年廢除趙北口村南六橋,建溢洪堰大型水利工程,為防洪蓄水、保障白洋淀水位起到了一定作用,趙北口十二連橋現只存廣惠橋,其橋梁1968年改為混凝土結構,其他無存。

燕南趙北牌坊
燕趙分界石,原在趙北口村東,后下落不明。該石頭形態詭異,外觀極似隕石。此石質地堅硬如鐵,露出地面近一米,闊約一米二三,厚約二尺。據一些歷史專家描述,此應為“燕南趙北”的界石,與保定南關大橋的界石(俗稱大裂瓜)為同一類型。清末時期,時任湖南布政使的鄭孝胥在經過趙北口時曾寫詩記錄了此石,詩為:“殘月墜雄縣,黃塵蔽任邱。此中商避世,猶恨近神州”。其中殘月指的就是這塊隕石,他的意思是這里有隕星壓墜,又四面環水遠離塵囂,是個非常好的風水寶地。

大列瓜(燕趙分界石)
(延伸鏈接)清代白洋淀四處行宮,趙北口行宮、郭里口行宮、端村行宮、圈頭行宮。
趙北口行宮建于康熙八年或九年(《安新縣志》記為康熙十五年1676年),宮殿區占地12畝,御園區占地10畝,是白洋淀四處行宮里最大的一座,也是水圍的起始點和大本營。行宮坐西向東,主體建筑朝向淀水一方,視野數十里。乾隆辛未,御書軒額曰‘湛持’,曰‘天水相與永’,又齋額曰‘淥浄’,又樓額曰‘懷清’,又聯曰‘香閣結云瞻寶相,花臺飛雨現金仙’?!睘橹彪`省境內乾隆皇帝最喜愛的一處行宮。
郭里口行宮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位于郭里口村伸出湖面的地塊上,占地面積約6畝。宮內有萬歲宮3間、千歲宮3間、朝房5間,康熙題有“溪光映帶”匾額。行宮西側為“沛恩寺”,寺旁辟有停舟港灣,許多隨從人員夜宿船上,古寺鐘聲,桅桿靜月,別有一番情趣。

端村行宮
端村行宮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位于端村鎮南,與趙北口行宮遙遙相對,故而其臨水建筑為“湛對軒”。行宮三面環水,是淀區南部停泊點。宮內有萬歲宮3間、游廊3間。殿后寢宮3間。千歲宮3間、西朝房3間、北朝房3間、茶房2間、萬壽亭1座。澹對軒前有探入水中的方亭,名為“悅心亭”,并御題楹聯為:“水會九流堪擬碧波浮范艇;荷開十里無勞魂夢到蘇堤”。
圈頭行宮建于康熙四十至四十五年(《安新縣志》記為乾隆十四年,1675年),位于圈頭村東,被平陽淀、大麥淀等圍繞。宮內有正殿5間、皇后宮3間、西朝房8間、南朝房5間。近湖建筑名“遠碧齋”,臨水設有碼頭。
五、十方院、鄚州廟、思賢村行宮

乾隆南巡第五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趙北口行宮起,三里十方院;
五里棗林莊;
十里鄚[mào]州;
二里杜家營尖營;
十里司馬莊;
五里香城鋪;
五里至八里屯尖營;
二里羅各莊;
六里南五里鋪;
十二里思賢村行宮,計程六十里。
十六年、二十二年俱系設大營于關張村?!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南巡第五天 駐蹕思賢莊行宮
思賢村行宮在任丘縣南十里即四善村,漢太傅韓嬰故居也。嬰于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推《詩》人之意作《內外》傳數萬言,與齊魯二家并稱燕趙言詩著多宗之兼著易傳惟韓氏自傳其學,村有祠授經,臺踞其曲徑,?窱(窈窕)卉木環蔭,畦綺錯含秀鋪棻。乾隆壬午歲(乾隆二十七年,1762)仍舊宇修葺為駐蹕之所,墻垣檏(樸)簡,欄檻清曠,與遠坰云樹相映帶,皇上即景懷古,易村名曰“思賢”,并賜書“授經臺”,額余葩流韻被天章,洵昔賢之榮遇也?!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思賢村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思賢村原名為“沙村”,《任丘縣志》記載:乾隆年間沙村改為“四善村”,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善村。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利用村中“太傅祠”(漢太傅韓嬰故居)修建行宮,乾隆皇帝駐蹕沙村行宮,將改村名為“思賢”,并寫《駐蹕思賢村題句》詩為證:
漢家太傅有遺祠,行館于旁樸且宜。
兩字思賢易新號,千秋稽古籍先資。
閑庭不改風和月,欹案依然易與詩。
一宿明當發清蹕,已安客膝底多為。
思賢村今位于任丘市區西南部邊緣的西環路街道。地處城鄉交界,據市政府駐地5公里,距辦事處駐地3公里。北鄰前長洋村,至地界1.5公里。南連石門橋鎮的東、西關張村,至地界1公里。東部(隔宋莊村)距永豐路辦事處所轄的永豐村、蔣莊3公里。106國道任丘至河間段從村東側縱貫而過。

思賢村行宮(《任丘縣志》插圖)

任丘思賢村
十方院:十方院位于趙北口村南,北臨十二連橋的南六橋,南依萬柳堤與棗林莊村相接,向東是直達天津的千里堤,十方院就處在這個丁字路口的東南角。十方院所在位置有廟宇兩座。一為十方院,又稱藥王行宮,初建于五代十國朝時期,為道教禪林,民間傳說呂洞賓度化劉海蟾就是在此處。清乾隆時期,鄚州大廟被火焚毀,人們將鄚州廟中的藥王移此供奉,遂改稱藥王行宮,但十方院的名稱仍然被延續。乾隆年間,十方院一帶十分繁華。由于往來的船只商旅眾多,趙北口很多村民在此制賣小吃,青壯年受雇為貨船裝卸搬運,河道兩側草房工棚林立,許多外地人來此謀生。當年,趙北口南邊的鄚州商貿非常繁華,大量來自天津、保定的貨物需要由十方院轉運。產自江南和東北地區的大米,往往也從海上駛來,經天津入大清河,中間都要經過十方院碼頭。

趙北口、十方院、棗林莊位置圖

趙北口、十方院、棗林莊位置衛星圖
鄚州廟位于鄚州城北約2.5公里處。原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殿三皇殿、東配殿扁鵲祠、西配殿文昌廟組成,四周筑有紅色圍墻 , 高約2.5米 , 整個大廟南北長 250 米 , 東西寬 450 米 , 總面積 157000平方米 , 占地 230 畝。鄚州大廟史建于元朝,據《任丘縣志》記載:“扁鵲祠,元人達魯花赤野仙乞實迷兒進義建。初建時僅有一間很小的扁鵲祠。另據《御州重修鄚州藥王廟碑》和《敕建三皇殿碑》兩碑文所載:藥王廟建自先朝,重修藥王廟是在大明萬歷十二年三月經始迄五月畢工,添造三皇殿,則是在大明萬歷十九年八月初十日動工,越二年至萬歷二十一年歲次癸巳十月初十竣工。鄚州廟幾度重修,也數次毀于火,據《任丘縣志》記載的由三次:第一次是康熙戊午年(公元 1678 年),第二次是康熙 56 年(公元 1717 年),第三次是乾隆 53 年(公元 1790 年),此次火勢最大。鄚州廟幾遭厄運, 1947 年尚存三大山門,后因保存失當,已蕩然無存,只剩一片廢墟,現僅存石碑一座,且已斷裂,但遺址尚可辨認。1992年任丘市重修鄚州大廟。

鄚州廟
古州:村名,位于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鎮,顓頊時就有此地,已有5000年的歷史,差不多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村莊了。當時有皇城六門、六關,(舊城地尚存)是養兵城。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遷入郝、甄兩姓,因該村舊址古老,故取名古州村。該村西有一大廟——鄚州大廟,是中國最大的一座廟宇。
六、太平莊行宮、河間府

乾隆南巡第六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思賢村行宮起,七里子路廟;
七里辛中驛;
二里入保定府髙陽縣界;
二里入河間縣界;
二里卞村尖營;
二十里至八里莊尖營;
八里入河間府城北門;
四里出河間府城南門;
八里太平莊行宮,計程六十里?!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南巡第六天 駐蹕太平莊行宮

太平莊行宮在河間縣南,舊有毛公祠?!逗鬂h書·儒林傳》毛萇也。武帝時為河間獻王博士,治詩別于齊魯韓三家,授同國貫長卿。平帝時,立于學祠,為元總管王思誠建,堂廡樸素,叢木蒼郁清流襟,其北苔垣,竹牖倒影玻璃。乾隆壬午春,防構行館于左,繕葺規模,不事雕文藻,繢軒瀟灑,天筆揚葩,風雅流傳于茲,勿替矣。——摘自《南巡盛典》
太平莊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太平莊行宮位于河間縣城南7.5公里處,建于清乾隆年間,是乾隆帝下江南時而修建的一座較大的行宮,南到龍華店,北倚太平莊,東靠興隆店,西傍福海莊,此4村皆為乾隆所命名。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有進深3層院落的宮殿數座和值房、軍機處、毛公祠等,為碧瓦紅墻,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的宮廷式建筑群,另有花園、牌坊和陪同官員的公館?;▓@內有毛公講詩臺、金魚池、平湖秋月、別有洞天、湖山在望等景點。此行宮毀于何時無據可考,今僅存乾隆題漢白玉碑,收藏在文物保護管理所。
太平莊行宮位置

河間府:從西漢文帝至獻帝400余年間,4次建河間國,其間時國、時郡。隋至唐,屬河間郡或瀛州。五代時瀛州歸契丹轄。北宋、金朝置河間府,屬于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元至元二年(1265)改府為路,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間路為河間府。清延續明朝舊制。
河間府府衙

七、紅杏園行宮、獻縣

乾隆南巡第七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太平莊行宮起,十里入獻縣界;
三里商家林;
五里水牛店;
五里黃百戶尖營;
六里臧家橋村;
八里至五里鋪;
四里入獻縣北門;
二里出獻縣南門;
三里盧家莊尖營;
六里單家莊;
十一里馬家鋪;
四里錢家莊;
二里紅杏園行宮,計程六十九里?!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南巡第七天 駐蹕紅杏園行宮

紅杏園行宮在獻縣南三十里,河間獻王“日華宮”故址也。獻王好儒術,置客館二十余區,一時文學士多從之游。明為王注別墅,環植紅杏數百株故名,有亭翼然,有池泓然,月橋形似半規,曲通臺榭,乾隆辛未歲(乾隆十六年1751)仍舊制葺為行館。駢柯晻葉,萬蕚絢春,縐縠漣漪,菰蘆一碧,禽魚翔泳,多防于欄檻之前,爰愜宸襟邀睿藻焉。
辛未(十六年1751)御書額曰“緑凈”。
又聮曰“卻喜名園傳翰墨,亦饒幽趣足徜徉”。
壬午(二十七年1762)御書聮曰“萬頃緑云秋麥蔚,千村紅雨杏花深”。
甲辰(四十九年1784)御書聮曰“平野潤含雪后澤,逺峯輕作晚來陰”。
——摘自《南巡盛典》
紅杏園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紅杏園行宮在滄州泊頭市富鎮嚴鋪村內,日華宮舊址。原為西漢河間王劉德所建。曾經是漢時編修四書五經的日華宮的所在地?!皾h后荒廢,至明成化中,御史王注,得其故址,建別業,種杏樹百株,稱為紅杏園。”(摘自《泊頭市志》)清乾隆十五年,在其地置行宮,為乾隆帝南巡駐蹕之所,至今遺跡猶在。目前村中散棄園中假山石數方,并存清朝光緒年間所立“日華宮遺址”石碑一幢。
日華宮遺址紀念碑

整個行宮,南北長八十二步,東西長六十八步,周圍繚以墻垣。有宮門三楹,門內左邊為皇太后宮室,西為皇帝宮門。在皇帝宮門中,有正殿三楹,殿后回廊逶迤向東北,轉過池塘,即有平臺與水中亭相接,穿水亭而有長橋,如月形,故名“月橋”。月橋之北是皇帝的寢宮。寢宮有排房,排房兩邊各有長廊。在皇太后的宮門內,背北面為被宮門,南面內側有寢宮三楹,且附有東西宮房,或曰“內外直房”。宮院內回廊曲徑,屏門宮垣,皆與池塘、水亭相連。池內植有菰蒲荷菱之屬,池邊植有柳、槐等樹木,園內植有幾百株杏樹,尤為繁茂。
獻縣地圖

獻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隸屬于滄州市,北靠京津,東臨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莊,是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縣(市、區)之一。獻縣周代屬冀州;秦置樂成邑;西漢為樂成縣;東漢屬河間郡,為河間國治所;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成為樂壽;金天會七年(1129)樂壽升為壽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壽州為獻州;明洪武八年(1375)降州為縣,改樂壽州為獻縣,屬京師河間府;清屬直隸河間府;民國二十六年(1937),獻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區;1958年,獻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劃歸天津專區;1959年劃歸天津市;1961年改屬滄州專區,后屬滄州地區;1993年7月屬滄州市。清代文學家紀昀(字曉嵐,別字春帆)就出生在獻縣崔爾莊(今河北滄縣崔爾莊鎮)。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隸河間府獻縣人,清代文學家、官員。
八、絳河行宮、阜城縣

乾隆南巡第八天程途(《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自紅杏園行宮起,五里富莊驛入交河縣界;
十一里蓮花埠;
六里新店尖營;
七里乾河崖阜城縣界;
十五里阜城南尖營;
八里蕭家莊;
四里信義鄉;
五里新莊入景州界;
五里絳河行宮,計程六十六里。
十六年於蕭家莊恭設大營,二十二年、二十七年於新莊恭設大營。
——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八天 駐蹕絳河行宮

絳河行宮在景州城西北,河自故城流入,《水經注》:絳瀆,西至信都,東連廣川,縣之張甲故瀆,同歸于海。故漢書地理志《禹貢》:絳水在信都,按故城漢廣川治,景州屬信都國,河即絳瀆之遺也。斜抱村墟,環罨煙樹中構,行館修廊回檻,曲通遂室,虹橋婉轉漾碧,澄虛月影,嵐(嵐)光隨時延入,亭榭恭荷,御題八詠,各賜書額,蓚(莜)市龍額之間,更增佳勝矣?!浴赌涎彩⒌洹?/strong>
絳河行宮(《欽定南巡盛典》插圖)

《欽定大清一統志》卷十五·河間府記載:江江河一作洚洚,亦名絳河。本受故城縣上游無源,瀝水至景州境經江江村故名,又東與大洋河合入東光為漫河,同歸于老黃河,乾隆五年知州屈成霖重加浚治,三十年即其地建行宮。(摘自《欽定大清一統志》)
江江河(亦名絳河)

阜城縣春秋時屬晉,戰國為燕、趙、齊國之地;秦屬鉅鹿郡;西漢始置阜城縣,因境內地勢高,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又取《尚書》“阜成于民”之義,治今古城,屬幽州勃???;漢景帝改名昌城,屬冀州信都國;東漢時復為阜城縣,屬冀州安平國;三國時屬魏,隸勃海郡;南北朝初屬北魏冀武邑郡,后隸長樂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縣治移于今阜城;隋初屬長樂郡,后屬河間府,又隸觀州,再屬冀州信都郡;唐初屬觀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屬河北道冀州信都郡,天祐二年(905年)更名漢阜,后復為阜城縣;宋初屬冀州,嘉祐八年(1063年)省入東光,后復置,屬河北東路永靜軍;靖康年間(1126-1127年)偽齊帝劉豫改名為阜昌郡,為郡治;金代復為阜城縣并改名景州;元代末、明、清,屬河間府;民國二年(1913年),屬渤海道,民國三年(1914年),屬津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光西區與阜城縣合置阜東縣,治今景縣孫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遷入阜城境內;1949年,復名阜城縣,隸衡水專區,1952年,改屬滄縣專區,1958年11月,并入交河縣,隸滄縣專區,后隸天津市南郊區,1962年5月,恢復阜城縣建制,復歸衡水專區,1970年,屬衡水地區,1996年5月,國務院批準撤銷衡水地區,改設地級衡水市,阜城縣隸屬衡水市。

阜城縣
(本文來源: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