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證詩:別夢依稀山
1959年,毛澤東重回家鄉韶山,深情地寫下了這篇《七律·到韶山》。
依稀山,位于韶山市楊林鄉楊林村境內。因為毛澤東少年時代受父母之命第一次婚姻的妻子羅一秀是楊林橋(現今楊林村之舊名)依稀山樓門前人氏,所以我認為,1959年毛澤東在建國后首次返回家鄉所作的《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中的“依稀”不是模模糊糊、仿佛的意思,而是與依稀山有關?!兜缴厣健分小耙老 奔确褐腹蕡@韶山,又有詩人情懷的毛澤東對故園父老鄉親包括羅氏一家人、對第一次婚姻的無限感慨。
依稀山,在民國十六年《湘潭瓦子坪蔣氏十修族譜》卷二記載的觀音山、水口山、陶家壩三處墓圖中又作依希山,與楊林橋緊緊相鄰,距毛澤東舊居上屋場十里許。該譜卷一《宗祠圖》中,蔣氏宗祠僅隔楊林廟與“羅氏祠”并排。由此可見,羅氏、蔣氏與毛氏一樣,都是上屋場、楊林橋一帶聚族而居的大姓。依稀山現已列入韶山市規劃的黑石寨風景區內,據韶山市政協委員成明《關于對依稀山進行植綠復綠的提案》介紹,依稀山原本樹木茂盛,風景怡人,是韶山市外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于當地村民在山上進行無序的片石開采,導致山體植被破壞。近年來經過生態建設保護,已綠樹成林,密密匝匝,青翠含黛,成為黑石寨景區的一個景點。
探索毛澤東的心路歷程,把《到韶山》詩中的“依稀”解釋為依稀山,可以更好地理解毛澤東本人當時的心境,也便于更準確理解這首七律。
毛澤東的第一次婚姻發生在韶山本鄉本土無疑。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訪談時說:“我十四歲時,父母給我娶了一個二十歲的女子,可是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后來也沒有。我并不認為她是我的妻子?!边@段談話為《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所采信,我們可以從毛澤東原話中確認以下幾點:其一,毛對這樁婚事嚴重不認同,與當年的魯迅先生非常相似。但這是事實上的婚姻,父母之命,拜堂成親,符合當時韶山社會的普遍做法,相當于現在的法律手續完備。羅氏去世二十年后,宗族所修的《毛氏族譜》齒錄卷十五中說:“(毛澤東)原配羅氏,清光緒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時生,宣統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時歿,葬韶山南岸土地沖楠竹墮,酉山卯向?!弊遄V上把羅氏列為毛澤東的原配,把“楊氏”(開慧)列為“繼配”,把“賀氏”(子珍)列為“再娶”,并將毛澤東與第二任妻子楊開慧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毛岸龍列在羅氏的名下,承祧羅氏。羅氏病逝后,由公公婆婆做主,葬于韶山沖上屋場楠竹林毛家的祖山,即毛澤東故居對面的山上,毛家大兒媳身份得到確認。幾年后文七妹、毛順生相繼病故,墓穴即在羅氏墓上方斜坡不遠處。目前,毛父母墳塋仍在原址,羅氏墓已無墳頭,標識不明顯。1959年6月26日晨5點,毛澤東到父母墳前參拜鞠躬,說“前人辛苦,后人幸?!?,并表示不要重新修墳,添一下土就行了。其二,羅氏比丈夫大6歲。夫小妻大在當時的農村中小戶人家相當普遍,已是鄉俗,并不奇怪和不妥。魯迅比原配夫人朱安小3歲,胡適比夫人江冬秀小1歲,毛澤東父親比母親小3歲,曾國藩父親比母親小5歲。不但在南方農村有這種習慣,北方也一樣,比如吳佩孚比原配王氏小3歲,李大釗比妻子趙紉蘭小5歲。從經濟生活上看,小戶小家特別需要增加勞動力人手,尤其是長子娶親,女大男小是一種價值導向選擇。把大6歲的羅氏娶進毛家,增加的是一位全員勞動力,精明的毛順生是求之不得的,但父母完全忽視了少年毛澤東的內心感受,特別拒絕和反感這場婚姻是自然而然的。
毛澤東作為一位性格堅韌、向往走出封閉韶山的青少年,反感的是舊式婚姻中不自主因素,從他幾十年后言談中推測他對羅氏本人除年齡因素外并無其他反感。羅家薄有田地,雖不特別殷實富有但屬溫飽之家,與精明會做糧食豬仔贖運小生意的毛順生家門當戶對。還有一層,羅毛兩家是祖上姻親,一秀之父羅合樓娶其家居韶山沖羊樓土段的毛詠堂之女為妻,距毛澤東家韶山沖上屋場僅1公里,為毛澤東遠房本家,所以羅一秀與毛澤東為姑表開親。
毛澤東與楊開慧自由戀愛結婚后回韶山,曾經主動到楊林依稀山樓門前看望羅合樓一家,新中國成立后還多次關心羅家,非常重視與羅家的親情。羅合樓夫婦生有5子5女,僅有3個女孩成人。羅一秀的兩個妹妹,分別嫁給了湘鄉縣金石鎮關王村杉樹塘的黃譜臣和韶山沖的毛華村。新中國成立后,黃譜臣和毛華村的妻子雖然都已不在人世,但毛澤東依然把他們當親戚看待。1950年1月,在廣西柳州鐵路部門工作的黃譜臣致信毛澤東,希望回鄉或到其他地方謀生。毛澤東5月8日復信說:“一月二十四日來信收到,很高興。在廣西鐵路方面工作,很好,希望你繼續努力此項工作,不必往別處,也不必回鄉。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羅合樓先生的次女?如是,請替我向她致問候之意?!?/p>
羅合樓的侄子羅石泉早年在毛澤東的培養下加入共產黨,在洞庭湖區的華容縣從事秘密工作,1940年11月被捕,次年2月釋放,后生活陷入困頓。在延安毛澤東得知消息后,托人贈送給他一些銀兩和兩百斤大米。1950年5月,毛岸英回湖南省親。行前,毛澤東特意交代毛岸英到韶山后一定要去楊林看看舅舅羅家,羅石泉得知毛岸英回到了韶山,即從楊林依稀山趕到韶山沖毛鑒公祠與毛岸英會面。毛岸英不僅詳細詢問了羅家的情況,而且在臨別時還送給羅石泉一盒茶葉和20萬元人民幣(舊幣)。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韶山。次日中午在韶山招待所一號樓請親戚、鄉親來吃飯敘舊,名單中有羅合樓小女婿毛華村。當時天氣已炎熱,毛華村光腳走到招待所,見到毛澤東,激動地說:“毛主席,我是一雙赤腳來見您,對不住啊!”毛澤東說:“不要緊,隨便一點好?!辈敿唇腥四贸鲎约旱囊浑p皮鞋送給毛華村穿,詳細詢問了毛華村的家庭情況。
毛澤東與楊林橋依稀山樓門前羅家的姻親之誼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始于14歲的第一樁婚姻,六十年代以后再沒有看到其他的資料而止。在毛家生活了三年之久的羅一秀,賢惠勤快,深得毛澤東父母的歡心,和千千萬萬中國農村大家庭的長媳婦一樣。如果她表現惡劣,不會贏得毛澤東在五六十年時間內對羅家的尊重和關心;如果她不死于一場惡性痢疾而及中壽,她因為沒有收獲愛情,也只能是另一位朱安女士。她沒有主動權,只是被動者,是舊時代婚姻不自由的犧牲品,既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劇。三年經歷既關乎感情,又不完全關乎感情。毛澤東是偉大的人物,他不斷向往韶山以外的世界,走向全中國舞臺,他會無奈放棄很多值得他珍惜的東西。他從自己的包辦婚姻中反思扼殺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桎梏,一生在推動社會變革。羅一秀的早逝,又給毛澤東造成了較大的心理陰影,激化了他對這種包辦婚姻的反感。1919年11月14日,長沙南陽街眼鏡作坊主之女趙五貞,因不滿父母包辦婚姻,出嫁當天在花轎中刎頸自殺,年僅21歲。此事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長沙各報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并紛紛發表文章加以討論。毛澤東從11月16日至28日的十幾天中,接連在湖南《大公報》《女界鐘》等報章雜志以西堂、新城、毛澤東等名發表了《論趙女士自殺事》《改革婚制的一個先決問題》《“社會萬惡”與趙女士》等9篇文章,猛烈抨擊吃人的舊道德、舊禮教,把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思想解放運動在長沙、在湖南引向縱深發展。當時的毛澤東對封建社會,對舊中國婚姻制度的罪惡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對婦女解放有了自己的見解,在以后的革命歲月里,毛澤東對婚姻立法十分重視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包括他青年時代對原配羅一秀的同情,對舊婚姻制度就有如此猛烈的批判和深刻認識,是密不可分的。
詩無達詁。感情豐富的詩人毛澤東,在作別卅年之后再回故鄉,夜不能寐,“別夢韶山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應該是最初的腹稿。滄桑奔來眼底,時間如白駒過隙,天亦有情天亦老,無限感慨和胸中塊壘在詩中行云流水而出。這首仄起平收的七律,家鄉的名字“韶山”“依稀山”“故園”反復運用者三,可視為游子不斷地呼喚。首句在篇名已用“到韶山”后,用同是平聲字的“依稀”山來替換韶山,既泛指韶山沖,又可理解為實指依稀山,一為出生之地,一為曾經用情無數而又傷感莫名的地方,又豈只是妥貼,應是絕妙。
(作者李躍龍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