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縣城一般駐守多少兵馬?縣下屬的行政區劃又有哪些?
御史經常在后臺收到讀者的私信,基本上都是詢問一些歷史知識的。首先要感謝讀者朋友的信任,但同時也要說明一下,御史本人不是一個科班的歷史研究者,只是由于興趣之故,喜歡鉆研歷史而已。

況且,本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清史,帶點吹牛的成分說,僅僅是平均水平以上,在全國能排個五六億名左右,不敢說半只腳已經入門。所以很多問題也不能一一解答,更扯不上傳道授業,勉強解惑而已。所以很多文章寫得不夠嚴謹,缺乏考據,望各位見諒。
言歸正傳,這次發文也是回答讀者的一個問題,題目是:清代的縣城一般駐守有多少兵馬?縣下屬的行政區劃有哪些?
針對這兩個問題,御史查閱了一些相關史料,不過說實在的,越是這樣的細小問題,越是難以著手,因為史料記載的不多,只能從清人的筆記中去爬梳,不成系統,權且分享之。
先來說縣城駐守多少兵馬?
御史手里有一本《杜鳳治日記》,這是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史料,就是讀起來吃力。杜鳳治是舉人出身,曾擔任過廣東廣寧、四會、南海知縣,他的日記中就記載了大量關于清代基層地方的實況。

下面主要以廣東恩平、豐順、開平三縣為例。
恩平縣駐有那撫營恩平城守汛(綠營軍隊的編制),設千總1名(駐縣城),兵90名,其中守城兵47名;各汛塘共駐兵43名。
豐順縣城駐有三水營千總1名,兵53名。兵53名。關上嶺汛駐外委1名,兵15名,并轄潘田汛(駐兵3名);白墳鋪、木頭凹二汛(駐兵各3名)。仲坑山大凹頭汛駐把總1名,兵15名,并轄桔嶺、三角地二汛,共駐兵13名。以上3汛高山峻林是重點嚴密防守之處。
開平縣駐有新會營左營把總1名,分防兵32名。頭塘汛駐兵4名;上塘汛駐兵4名,口口汛駐兵4名;羊盤汛駐兵6名;九崗坪汛駐兵6名;三河??谘瘩v兵6名;赤水汛駐兵8名;長沙汛駐兵20名;黃涌汛駐兵6名;烏石水口汛駐兵6名。這些汛距離縣城10里至60里不等。

恩平縣為“無字”簡缺,豐順縣為“疲難”中缺,開平縣為“疲難”中缺。這三個縣城的駐防兵均略顯薄弱。盡管這三個縣城相比內地而言,面積很小,但僅僅是為數幾十人的守兵,亦遠遠不足。正常情況下,一些重要的交通要地,平均下來守兵僅有3至6名。而內地省份則有20余人左右。
以上就是廣東三縣的守兵實情,不難看出,一個縣城僅有幾十個守兵,如果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是很難保衛縣城安全和百姓人身財產安全的。
這里需要說明一個情況,清代駐守地方的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但八旗駐兵一般都是在重要的城市,縣城基本上沒有八旗駐軍。而各省的綠營軍隊總規模為60余萬人,表面看數量很大,其實分到各省乃至府、州、縣以后,也就沒有多少了。所以我們發現,地方如遇匪亂、農民造反,當地官府都必須要組織團練鄉勇予以彈壓。

再說縣以下的行政區劃
如今的縣以下有鄉、鎮、村。清代的縣則具體分為四級:鄉—都—圖—村。但和現在的劃分又有所不同。清代的縣是以縣城為中心分為東南西北四“鄉”,有個別的縣分為若干鄉,一個“鄉”統轄若干“都”,其標準是“五十步”(一步為五尺)。一“都”轄若干“圖”,一“圖”轄若干“村”。
比如安徽的黟縣,就有東南西北4鄉,12都、56圖;江蘇寶應縣則分為三河、永寧、軍下、曹村、王野、孝義、順義、侯村、白馬9鄉。
當然也有少數縣不設“都”或“圖”,甚至有個別縣只設一級,或“圖”或“都”或“村”,比如山東定陶圍繞縣城縣城共59村,東方13村、南方14村,西方15村、北方17村。

清代的“村”與“莊”往往是并列的,經?;Q。又有不少地方不稱“村”、“莊”而稱“屯、堡、店、社、約、甲、圩、集、戶”等。作為1個層級,這些村莊,多是領有諸多自然村的大莊,這大概是由于一些自然村小而分散的原因,故必須附于大莊。
既然說到了縣這個話題,就延伸一下順便再聊一聊縣城的基本構造。清代的縣一般都是自城中十字街為中心,分為東南西北4城,此外還有的縣以東西南北4個城門為界分為4“關廂”,然后以“坊廂”為綱,下轄“街”、“巷”。
比如廣東番禺城中有桂賢等14坊,坊廂下有116條街道42巷?!敖帧?、“巷”之下轄“牌”、“甲”?;驹瓌t是這樣的:每條街自第1家到11家內以1家擇為10家長,統為1甲,每戶懸掛門牌。每晚按戶出丁,每街撥派5人為快壯,各帶棒鑼器械往來巡邏。

按照定制,大街小巷兩端皆要設立柵門,定更(大概天黑時)后落鎖宵禁,如有急事需要外出須憑“夜行牌”(每10家發1面)。10甲為1保,每保立保正副各1人,負責地方治安雜務,實際上這就是保甲之法。
說到這里,各位讀者應該對清代的縣有個基本的認識,如果有什么問題的話,可以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