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山海經》五臧山經分布解密
古本《五臧山經》的分布秘密
本研究報告以袁珂先生《山海經校注》為底本。而袁書以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為底本。郝書統計了明《藏經》本與《玉海》所校18卷各卷在字數上的出入。實際上,宋淳熙七年(1180)年池陽郡齋尤袤刻本即已經列出了18卷目錄及字數,就是《玉?!沸K荆皇呛萝残袥]有說明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據郝文內容進行列表計算,總體來看,兩版總字數出入在千分之三至百分之三之間,并不算多。而具體到18卷各卷,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比如增加幅度最大的《中經之山》增加了78%,計3698字;減少幅度最大的《南經之山》則減少了近半,計1686字。另外《西經之山》《北經之山》也都有超過20%的減少,均減少上千字。上千字在《山海經》里是什么概念?很多章節的一節都沒有一千字。減少上千字,就說明很可能整整少了一節。
《玉?!肥悄纤瓮鯌刖幍囊徊款悤?(來自網絡)
此消彼長,此增彼減,全書整體上反而出入不大。而分卷的大幅增減,原因無外乎有些內容去此就彼,被內部調整了。也就是說,南宋王應麟所撰類書《玉海》所反映的《山海經》早期版本里,《南經之山》《西經之山》《北經之山》內容本來更為豐富,而在后來的明《藏經》本里,原來屬于這三個部分的一些內容被移入《中經之山》,造成后者的字數大幅增加,而前三者的字數明顯減少了?!稏|經之山》兩個版本字數出入不大,估計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文中所言明《藏經》即正統道藏,收錄了《山海經》(來自網絡)
這樣的猜測也得到了來自其他方面的支持。筆者還原的《五臧山經》26列山系447座山峰分布圖,發現原書南3+西4+北3+東4+中12這個五臧五方歸并與實際情況有些不符。
屬于《中經之山》的范圍過大,比如——
《中山經》即今山西中條山-太岳山,在黃河以北,歸入《北經之山》更為合理。
《中次九經》即岷山-大巴山-荊山,主體在西南,屬于《西經之山》更為合理。
《中次十二》在長江南岸的洞庭湖-鄱陽湖一線,其尾與與《南次二經》西端正好相接,可以看作是《南次二經》向西的自然延伸,當然應該屬于《南經之山》。
《中次八經》,從湖北荊山-桐柏山-大別山,向南過江延伸至皖南、浙西山系,歸入《南經之山》也更為合理。
移出這4列山系之后,《中經之山》就剩下8列山系,集中分布在豫西,這是古今一致的概念中部地區,以東緊鄰狹義的中原,至今仍屬于“華中”。雖說湖北、湖南也屬當今華中,然而畢竟都在秦嶺-淮河這個南北分界線以南,是可以視為“南方”的。如此說來,真正的“中”就是河南一省了,古本《山海經》正是體現了這一觀念嗎?

結合古代不同版本的字數出入,可以更加篤定這種想法。具體字數可見文后附件。
重新歸并劃分的具體方案是:從《中經之山》移出4列,
《中山經》移入《北經之山》,在原來三列山系基礎上編為《北次四經》;
《中次九經》移入《西經之山》,在原來四列山系基礎上編為《西次五經》;
《中次十二經》移入《南經之山》,在原來三列山系基礎上編為《南次四經》。
《中次八經》移入《南經之山》,在先前四列山系基礎上編為《南次五經》。
《南山經》在最南邊,《南次五經》是《南經之山》中分布最靠北的一列。
中經之山,古本只有八列,都在豫西
根據不同版本的出入數據可知《南經之山》缺字最多,所以根據方位移入兩列山系。
由此,將來自正統《道藏》的當今通行本《五臧山經》南3+西4+北3+東4+中12布局結構還原為
《玉?!匪灾疟尽段尻吧浇洝?/span>南5+西5+北4+東4+中8的布局結構。
由此可知古本《五臧山經》五方山系分布如下:
《南經之山》5列:秦嶺-淮河以南(浙東山系除外),與今大致相合。
《西經之山》5列:秦晉豫三省交界河華之所南至荊山-壺瓶山-雪峰山以西;即當今西南、西北黃河(自積石起)以南地區。
《北經之山》4列:黃河(自積石起)以北;即當今華北及西北黃河以北的部分。
《東經之山》4列: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黃淮平原以東,浙東山系;即當今東北、華北、華東沿海地區(不含閩南、臺灣)。
《中經之山》8列:豫西,是名副其實的“中部山系”。
如此一來,就會發現。東南西北中,五方概念,其實從古到今,基本上是一致的。
還原古本《五臧山經》26列山系五方分布圖:5+5+4+4+8
附: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山海經》目錄
總十八卷 本三萬九百十九字,注二萬三百五十字,總五萬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懿行案:此《玉?!匪R?,今校經三萬八百二十五字,注二萬三百八十三字,總五萬一千二百八字。
南山經第一 本三千五百四十七字,注二千一百七字。
懿行案:此已下明《藏經》本所校也,今校經一千八百六十一字,注一千二百四十六字。
西山經第二 本五千六百七十二字,注三千二百二字。
今校經四千六百四十四字,注三千七百二十六字。
北山經第三 本五千七百四十六字,注二千三百八十二字。
今校經四千二百四十一字,注一千六百三十九字。
東山經第四 本二千四十字,注三百七十五字。今校經二千一百三字,注四百五十五字。
中山經第五 本四千七百一十八字,注三千四百八十五字。
今校經八千四百一十六字,注三千五百八十二字。
右《五臧山經》五篇,經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字,注一萬六百六十一字,總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六字。
棲霞 郝懿行(來自網絡)
海外南經第六 本五百一十一字,注六百二十二字。今校經五百七十五字,注六百八十五字。
海外西經第七 本五百三十七字,注四百五十二字。今校經五百五十九字,注四百五十八字。
海外北經第八 本五百八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三字。今校經六百一字,注五百二十四字。
海外東經第九 本四百四十二字,注五百九十五字。今校經四百五十七字,注五百九十六字。
海內南經第十 本三百六十四字,注七百九字。今校經三百七十七字,注六百五十六字。
海內西經第十一 本四百三十九字,注六百九十五字。今校經五百一十四字,注七百四字。
海內北經第十二 本五百九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五字。今校經五百十字,注五百九十二字。
海內東經第十三 本六百二十四字,注一千四百九十五字。今校經六百三十五字,注一千七十二字。
右《海外》、《海內經》八篇,經四千二百二十八字,注五千二百八十四字,總九千五百一十二字。
兩個版本《山海經》字數出入一覽表,其中大有玄機
大荒東經第十四 本八百六十四字,注八百一十三字。今校經八百五十八字,注九百二十四字。
大荒南經第十五 本九百七十二字,注五百九十八字。今校經九百七十七字,注六百一十七字。
大荒西經第十六 本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注一千二百三字。
今校經一千一百一十八字,注一千二百八十五字。
大荒北經第十七 本一千五百<十>六字,注七百六十七字。今校經一千七十一字,注八百四字。
海內經第十八 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
此《海內經》及《大荒經》本皆進在外。今校經一千一百四十一字,注九百七十五字。
右《大荒經》、《海內經》五篇,經五千三百三十二字,注四千四百三十八字,總九千七百七十字。
對于《山經》,很多人可能只注意到山,沒有太關心水,就是河流、湖泊、沼澤等水體的多種存在形態,尤其是對水系、流域的認識,雖然書中還有形成明確的詞匯概念,但不能說作者沒有這種意識與關照。以往的學者研究26列山系地理位置的分布,對山系與水系流域關聯的重視程度往往不夠,只是片面依靠山峰的名稱、本山發源的河流、生物、礦產等要素進行孤立地微觀層面的推求,最后經常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其實,26列山系各自對應著相應的水系流域,如果不同時對山系、水系進行二元分析即用水系來檢查對照山系,最后得出的山系位置分布往往是錯誤的。要么方位上重大偏離毫無意義,要么不同山系之間發生重疊沖撞而自相矛盾,絕大部分都是因為推定山峰位置而不同時考慮水系流域,把其他水系流域的山峰納入而導致錯誤。在推定山系的同時如果輔以水系流域的對照檢查,雙重證據之下,顯然更為穩妥。26列山系對應水系流域詳見下表,更為詳細的內容則見內文。
《南經之山》《東經之山》《中經之山》三個部分,還有《北經之山》的大部分地區、《西經之山》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都處于我國東部的季風區,屬于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上的半濕潤區甚至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濕潤區,在水系流域的概念里則屬于“外流區”,就是說這些地方的地表徑流最后都將匯流入海,所以一般的山上都會“有水”。在雨季形成山溪,成為河流的源頭。不可能像西北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間的半干旱區甚至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區那樣形成“內流區”,降水太少難以形成地表徑流,是真正的“無水”。
來自網絡
然而《南經之山》《東經之山》的一些山被描述為“無水”,是因為作者面對的古地圖沒有畫出該山的河流,并非真正無水,顯然是由于這些河流相對較小或者其他原因而被忽略或者遺漏。對于“無水”從而失去重要參照的山,本書不作深入探討;對于那些內容與文尾小結山數及里程自相矛盾的部分,本書亦不作深入探討。
郭郛《山海經注證》在《山經》結尾部分(567頁)引述道——譚其驤說:今本山經總共記載447座山,可以指實其確切地理位置的,約計為140座山左右。
26列山系所涉水系流域的區域分布
然而就筆者研究的經驗看來,不進行總體研究,只是局部實證,很可能在后面發現前面確認指實的又會落空,因為前后矛盾是經常發生的,而這些山系不能重復只能相接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不能因為不同山系中的山峰名稱相同,就認為是同一處同一山,比如“騩山”及“大騩之山”,全書有多個,其實分屬不同山系,所指各不相同,并非重復交待。再者,譚氏所謂可以指實者,不少是基于漢代準確說就是《漢書·地理志》以來的沿革地理。殊不知漢代很多地理概念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對昆侖的錯誤認定而引發了對先秦地理的系統性錯誤認識的問題。
最后,由于本書支持袁珂先生《山海經》之“經”是指“經行”而非“經典”。故而在章節篇名名稱及內文斷句上都一改傳統稱謂。如傳統所謂的《南山經》,既是南山三列的總稱,又是南山第一列山系的名稱,極易混淆。因而本書采用原書中即有的名稱“南經之山”作為總稱,該部分包含的三列山系則分別稱為《南山》《南次二》《南次三》,其余各列山系依此類推。如此則卷名、篇名,章節名稱判然有別,不再混淆。亦與內文斷句統一。
歡迎關注字耕農,刷新歷史考古舊觀念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本號制作的表格、繪制的地圖、拍攝的照片同樣屬于作品范疇。來自網絡的配圖,僅為優化自媒體讀者視覺體驗,不屬于本作品范疇,特此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