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盤立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一)
羅盤(羅經)是風水師堪輿時用來立極定向的測量工具,相當于農民的鋤頭、工人的錘子、商人的尺秤、學子的筆墨……它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演變而來。羅盤上除指南針外,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是地、人、天三盤和與之對應的正、中、縫三針,以及每盤的二十四山。

用哪盤哪針來定穴立向呢?歷來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是非對錯沒有定論。
第一種說法,干脆不用羅盤。其理論依據是,唐朝以前沒有羅盤,照樣定穴立向;其事實依據是,楊公用板凳立向的管氏宗祠。

據傳說,管氏宗祠立向,是特意請楊公來定穴立向。開工那一天,楊公穿著舊長杉,拿著雨傘,背上包裹,風塵仆仆來到管氏建祠的所在地芒筒壩。他看見許多工人正忙著平整地基,便坐在邊上張望。工人們見他衣著平常,也沒太在意。后來,楊公自行找了一條板凳,坐在板凳上,仔細觀察周圍山山水水,一邊觀察,一邊移動、調整正在坐著的板凳,直到滿意為止。到了這個時候,仍然沒有人出來接待,楊公就悄悄地走了。等到管家人到處找楊公時,一個孩子說,我看見過一位老爺爺在這兒坐了很久,早就走了。后悔不已的管氏家人分幾路去追趕楊公,被追上的楊公告訴管氏:別著急,我已經給祠堂定好了向,也就是我剛才坐的那條板凳,這是祠堂大門的位置,你們按照板凳的方向立向吧。這,就是板凳立向宗祠的故事。
反對意見認為,唐朝以前已經有羅盤了。戰國時期的羅盤已經初具規模,這是有明確的文字及圖片記載的。當時的羅盤(稱司南)除了刻有后天八卦符號以外,還刻有天干地支及二十八宿。八干、四卦、十二支構成了羅盤中的二十四山。當時,羅盤的里面是圓形,外形方正,詮釋天圓地方的含義。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是應篇》中曾明確指出:“司南(羅盤)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边@里所謂的“地”,就是羅盤的底座。從戰國、秦漢、六朝以至隋唐的古籍中,都有不少關于司南的記載。


也許,楊筠松是通過羅盤,不斷調整板凳的位置方向,板凳就相當于羅盤了,因此板凳立向,同樣是羅盤立向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