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五訣的奧秘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地理五訣》是一部聚焦古代人居環境研究的經典文獻。該書成書于清朝乾隆丙午年間,由趙廷棟(字玉材,號九峰)聯合門生張應泰、王夢亭整理著述,以 “龍、穴、砂、水、向” 為核心框架,通過八卷圖文內容
以 “龍、穴、砂、水、向” 為核心,本質是古人對自然環境要素的歸納,體現了對居住空間與自然協調的樸素追求。

“龍” 在書中指山脈的走勢、起伏與脈絡,古人以此判斷區域地形的連貫性。書中將山脈分為 “干龍”(主山脈,如傳統認知中發源于昆侖山的三大干龍)與 “支龍”(分支山脈),強調 “來龍深遠、草木蔥蘢” 的地形,認為此類環境更適宜居住。
“穴” 是書中定義的 “生氣凝聚之處”,即理想居住點位。其選擇標準包括:
環境封閉性:需有周邊地形環抱,避免強風直吹(“藏風聚氣”);土壤條件:偏好質地細膩、無異味的土壤(如傳統所說 “五色土”);地形形態:常見 “窩、鉗、乳、突” 等平緩地形,避免暴露、陡峭之地。砂” 指居住點周圍的小山、丘陵,古人將其視為 “護衛環境” 的要素,形成經典的 “四象格局”:
青龍砂(左側):宜蜿蜒平緩,象征環境靈動;白虎砂(右側):宜低伏穩定,象征防護;朱雀砂(前方):需有近遠層次的地形,象征視野開闊;玄武砂(后方):宜高大厚實,象征根基穩固“水” 在書中被視為環境活力的象征,吉水標準包括:
形態:偏好蜿蜒環抱(“玉帶環腰”),避免直瀉湍急;水質:以清澈無異味為吉,忌渾濁惡臭;流向:強調 “水口關鎖”(水流出口有地形阻擋),避免水資源快速流失。“向” 即居住建筑的朝向,核心原則是 “背陰向陽、收峰納水”,需結合光照、通風、視野綜合確定。古人常用羅盤(二十四山向)輔助定位,并結合季節變化調整(如傳統 “三元九運” 對不同時期朝向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