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浙江發現一座古墓,墓地如巨型椅子,墓主果真不是一般人
吳越王錢镠父親墓的發現
本文 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有關錢姓源流一文中,提到了吳越王錢镠的父親錢寬。
錢镠生前受錢寬的影響很大。
吳越王錢镠畫像
錢寬,字洪道,逝于唐乾寧二年乙卯四月十八(公元895年5月20日)。錢镠找來地理先生(風水師),在衣錦鄉清風里南原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給他營造一座豪華墓穴。五年后,即公元900年陰歷十一月初一,吉時下葬。
1978年11月,錢寬墓——吳越國的祖墳,被窯廠取土工人意外挖了出來,距離下葬,已過了1078年。
發現時,錢寬墓所在地屬于時臨安縣臨天公社工農大隊(現臨安市錦城街道西墅村)。
根據1992年出版《臨安縣志·輿地志》記載,明初,這一帶仍保留著當年的地貌。
錢寬墓坐北朝南,此地俗稱“明堂山”。
墓的北面(背面)和東西兩側,均有土丘環抱圍繞、北部土丘最高,超過墓的封土高度,左石兩側土丘逐漸低矮、并分別向南延伸。
墓地的南面為大片開闊的水田,村莊散落其間。
錢寬夫婦墓地發掘前地貌
從高處遠望,墓葬西、北、東三面為土丘環抱,整個地貌猶如一把坐北朝南的巨型太師椅:后方的山丘如椅子靠背,左右土丘(俗稱“護砂”)如椅子扶手(俗稱“墳手”),錢寬墓穴正好位于太師椅的正中(俗稱“墳堂”),墳頭端坐其上。
如此局勢,非常稀罕,正是一塊風水寶地必須的。
這種墓地就是民間所說的“椅子墳”,閩浙江一帶特別崇尚這種墓型,此葬俗至今未變,坐在行駛于江南的動車上,時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現代椅子墳。
這么完美的葬地是怎么找到的?其實天下完美無缺的所謂“寶地”幾乎是沒有的。
錢寬這處葬地,是根據風水師指點,人工改造和修飾而成的杰作。
錢镠是吳越國國王,實際就是吳越國的皇帝,迷信認為帝王家的陰宅牽涉國運和子孫運,其選擇是有嚴格講究的。所以,錢鏐對父親的葬地極為重視。

臨安所在是江南丘陵地區,為天目山脈系,屬于中國“三大龍”中南龍的余脈。這條龍,從今安徽境內的黃山甩下來,逶迤東行,包括朱元璋孝陵所在的南京紫金山龍脈 ,都屬于這一支。
在臨安,高高低低的山丘很多,但要想覓得符合帝王家葬地需要的上品風水寶地,就難了。怎么辦?風水師有辦法,利用原有的格局、地勢,進行人工改造,形成理想的格局。
錢寬墓地原周邊有不少土丘,但或低矮不配或位置不好,更主要的是“缺水”。
常言道,“山主人丁水主財”。風水寶地有山還得有水,有人還得有錢。
根據堪輿上的需要,依風水師之言,錢寬墓地選址確定后,在其西南方挖一個大大的水塘,形成“風水塘”,墓地用其水。挖出的泥土則正好用于封堆墓穴、墊高周邊的護砂土丘,一舉兩得,一舉多益——錢寬墓這塊“寶地”就是這么得來的。
人工開挖水塘位置
錢寬墓被發現時,仍然可以看出墓地當年的氣勢:
南為一片平地,前方視野開闊;向北數百米是大洋山和小洋山,遠見來龍,又是天然屏障;東南方不遠原有保錦山(現代被夷平建廠),朝案擺陳;西南方的風水尚在,唯有源頭活水來。
這樣的地方完全符合古代堪輿家眼里的寶地標準:前有案朝鏡田開,后有來龍做靠山。浙江民間稱之為——“前有照,后有靠;代代發達子孫笑”。
錢寬墓看起來如一座高大的土丘,當地人稱為“土墩”。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當地人并不知道這土墩會是一座墓。
出于取土方便的考慮,當地在附近建了一座窯廠,燒磚瓦。在這里建窯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土丘上的泥土燒出來的磚瓦結實耐用,質量上乘,不愁銷路。
當時,窯廠工人先從土墩的西側取土,由西向東挖,隨著挖土的深入,墓頂先暴露了出來。
墓室被挖出來了
取土挖到墓并不稀罕,見棺發財!窯廠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他們沒有聲張,從一個直徑約50厘米、剛好容一人進出的缺口,進入墓室尋寶。
后來才知道,那個缺口是古代盜墓者留下的一個盜洞。
村民從墓內找到瓷器、銅器等隨葬品,后來,這些隨葬品均從村民手中收回。
沒有不透風的墻,大隊(村)干部知道后,馬上報告給臨安縣文化館。
臨安縣文化館分管文物的干部聞訊后,趕緊去看現場,發現是一座很大的古墓。
由于縣里沒有考古能力和條件,也不能擅長挖,臨安縣文化館又把情況報告給浙江省博物館,省博有專業的考古隊。
聽說臨安境內發現古墓,省博領導馬上敏感起來,前往臨安。臨安到杭州不到百里,省博領導帶著考古人員很快來到了現場。
取土現場
墓上尚有一些封土,但墓的后室(棺室)已暴露。在后室東壁上部,發現了一個盜洞,這是古代盜墓留下的,窯廠工人就是從這里進入墓室的。
考古人員也由此洞進入墓室,看到是一座空墓,不見隨葬品,僅存一方墓志。由于墓內光線很暗,當時沒有辨認出墓志上的文字。
雖然此墓被盜一空,但考古人員還是非常興奮,這是非常罕見的一座古墓:規模較大,營建考究,結構復雜。
墓分前后二室,前后室都有耳室,后室還有壁龕。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后室頂部上繪有二十八宿星象圖。
墓中出現星象圖,墓主絕對不會是一般人物,來頭不少。
墓中殘存的瓷片中有精細白瓷,胎壁極薄,有半透明感,造型精致,外底能“官”或“新官”落款。
這為浙江省考古中第一次見到——此墓不簡單!
墓后室上的古代盜洞
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對比之前發掘的臨安板橋五代墓,此墓具有晚唐五代風格,因此考古人員現場判斷,這可能是一座與吳越國有關的貴族墓。
這一判斷是準確的,為緊隨其后的墓志釋讀和考古發現所證明。
墓主是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镠的父親錢寬,發掘編號為M23。
后來,又在同一地方發現了錢寬夫人,錢镠母親水邱氏的墓,發掘編號為M24。
此墓繼承西漢皇家之葬俗,夫妻同墓不同穴,共用一個封土堆。
如此重要人物的古墓,自然得到高度重視。雖然被盜一空,但墓葬形制、結構等資料十分重要,必須進行認真地發掘清理。
發掘工作自1978年11月13日開始,至當年12月20日結束,歷時38天。
40多年后的今天,再來審視這次考古發現,可以說考慮得非常細致周到,具有長遠的眼光。
錢寬夫婦墓現場
雖然古墓被盜,又遭磚廠取土破壞,但考古隊并沒有采取“大揭頂”的手法,將古墓直接挖掉,而是保留下了這座墓。發掘結束后,對墓室盜洞進行了砌磚修補,并重新砌筑封門封堵墓室,回填墓前填土,對墓葬進行原地回填保護。
錢寬夫婦墓葬到現在仍保存完好,這得感謝老一輩的考古專家!
錢寬墓發掘取得了豐富的考古學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墓的反盜墓手法也極具特色。
當時考古隊由浙江省博和杭州市文管會及臨安文化館組成,陳元甫、邱國平、張玉蘭等省市考古人員參與,這些人都是專家。
墓頂有罕見的天文圖,浙江有關方面馬上把這一情況,通知了當時研究水平最高的北京天文館。天文館馬上派出了伊世同、賀健蘭、丁曉東等多名專家趕到浙江臨安,負責臨摹墓室星圖及星圖資料等的整理工作。
比較遺憾的是,當時并沒有意識到東側封土下還有一座墓,并沒有保護墓地。錢寬墓考古發掘結束后,當地的窯廠仍在取土,這才有了下面水邱氏墓的發現。
水邱氏墓過道拱頂上的彩繪
水邱氏墓后室隨葬品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