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北山喪葬禮儀
隴西北山靠近定西和通渭,喪葬風俗頗與渭河以南地區不同。隴西北山的喪葬文化融合了中原禮制、地方信仰與游牧民族遺風,形成了一套嚴整而神秘的儀式體系,其核心精神在于“事死如生”的倫理觀與對陰陽兩界的溝通渴望。
一、棺材工藝:結構與象征的精密編碼
隴西北山的棺材制作以“三底兩蓋”(屬“三箱五蓋”的簡化形式)為代表,其結構蘊含宇宙觀。
空間象征: 三塊底板喻“地”,兩塊蓋板喻“天”,側梆與檔板圍合形成封閉的陰陽交界空間。
尺寸規制:
蓋長7尺2寸(天圓),底長6尺4寸(地方) ;內凈長5尺7寸(五行為基),寬2尺7寸(北斗七星);厚度分“二三四”(底2寸、梆3寸、蓋4寸),體現“天重于地”。
雕飾主題: 蓋刻“二龍戲珠”或嵌“天河蓋”供瞻仰遺容;梆飾“魚鬧蓮”祈子孫綿延;底雕“腳蹬蓮花”或女性專屬的“雙鳳展翅”。
隴西北山“三底兩蓋”棺材
二、核心儀式:貫通生死的動態實踐
葬禮流程以時間軸為綱,貫穿臨終關懷到靈魂安頓。
送終(跟氣):子女守候聆聽遺言,外歸者星夜奔回。
凈身更衣:
由兒女沐浴、理發、穿壽衣,含古幣防“咬舌”,停尸頭東腳西,拴“看喪公雞”。
孝服制度: 長子披麻執柳棍“喪棍”,親屬按血緣分長孝(麻)、短孝(白)。外家權威:
報喪需長子跪稟死者母族(“外家”),獲其允準方可發喪。
神秘通靈:
開吊日選白綿羊為媒介,灑酒于羊身,羊若抖動(“開毛大領”)則示亡者安心,否則需傾訴未了心愿直至羊應。
社會功能:
借羊代言公開亡者遺愿,警示后人,強化家族責任。
起喪隊列: 男孝前引,女孝后隨;紙扎儀仗(金山、童男女)開道,車隊殿后。抱磚立祖:
另立新墳者必置磚券于棺前,刻四至界址,向神明申明陰宅產權,防“冢訟”。
葬后祭祀: 三、七、百日:每七日“懺七”(五七最重),百日“念經”;三周年除服:換孝服終禮,標志喪期終結。
墓磚形式
三、墓葬與陰間觀:土地契約的幽冥投射
墓券(抱磚) 仿人間地契,刻“東青龍、西白虎”四至,宣告亡者對墓地的合法占有權。宋建炎元年(1127)定西墓券磚實物印證此俗千年延續。
風水擇穴:
背山面水為吉,“撒麩勾界”象征福地。
紙扎祭品: 紙扎以葦骨彩紙制“五供養”“七星箭”,焚化供給陰間,涵括生活所需至現代電器,技藝瀕危。
四、社會整合:倫理秩序與生命慶典
賀材禮的反悲為喜 棺材完工時宴賓披紅,奏《我的父親》,棺內填柏屑喻“飽財”,體現對生命循環的豁達。
等級制度化: 棺材拼板數(四獨板>十二頁)、銘旌題寫者身份(官銜者題主旌),均強化社會階層。
三長兩短隱喻: 空棺未蓋時呈三長板(底+雙梆)加兩短板(檔板)之態,固化漢語死亡隱語。
隴西北山的喪葬儀式,是宗法制度、陰陽哲學與游牧遺俗的結晶——從“三底兩蓋”的天地架構,到“領羊”的通靈展演,無不映射出對生死互滲的深刻理解。這些習俗雖面臨現代化消解,但其承載的家族倫理、宇宙認知及藝術表達,仍構成中華多元喪葬文化中極具韌性的基因序列。保護此類傳統,不僅是存續技藝,更是守護一種通達生死的古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