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懂的風水名著---《乘生秘寶經》
一別數月,甚是想念。巖水林風發現在執業觀風水時,常聽到抱怨:看不懂風水著作。的確!古人所著風水古書惜字如金,專業術語苦澀難懂,且貫穿了中華獨有陰陽哲學,常令人有霧水之嫌。何況風水學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曾有約四十年的斷層期,好多風水專業大師早已謝世作古,在“傳帶幫”的師授教育喪失下,當代的所謂大師更像是“包裝派”。
想要學好風水,必須由實戰經驗豐富的大師,口授心傳,登山指點不可。而非買兩本書,上兩天培訓班,搞兩張假證,拍兩張合影所能成就。本著傳播弘揚風水文化的使命,巖水林風愿與風水愛好者共同重讀風水經典《乘生秘寶經》,激濁揚清,正本清源。

《乘生秘寶經》淵源幾何?
《乘生秘寶經》的作者是宋朝人劉見道。風水學發展到宋朝時,理氣學說開始興起,河洛星宿,方位日課都被開始揉入到風水學中,風水學派開始逐漸分化開來。而《秘寶經》仍是以形勢為根,屬于江西形勢派,而非宗廟派。此經主要講述“落頭功夫”,即“到頭點穴”。形勢派在點穴葬法上雖說各有各派門道,但本質都是一樣的,都以陰陽與生化這兩個原則為宗旨。比如《楊公十二杖法》、《廖公十六葬法》、《賴公七十二葬法》都有其特點,而秘寶經與它們稍有區別。又沒有《山洋指迷》、《平陽全書》、《穿透真傳》、《雪心賦》細致入微。但它和一粒粟,千金賦,至寶、神寶、天寶、家寶、國寶等五經內容接近,此應屬一脈傳承。其中當屬《家寶經》,內容最為詳細、平俗。追根溯源,《乘生秘寶經》的根還是在江西四大家派上,可以說《秘寶經》是一部形勢派的點穴著作。
何謂“乘”
乘生兩字對外行人來講,更像一部無厘頭的電影名。其實古人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從風水學來講,我們要站在古人的造字和專業本意上來理解。
“乘”不是乘法的乘,而是對乘車、乘舟的乘引申來的?!对峤洝分杏芯洌涸岢松鷼?。這就是“乘生”出處。“乘”在這里屬于動詞,含有動意,陰陽的本質也是動,所以“乘”首先含有動意。
那向何處運動呢?另有句叫:帝乘斗車。“斗車”指北斗七星(也有叫九星,增加洞明、隱光兩星),這個斗車了不得,古人認為紫微大帝就做在里面法令指揮,斗車運轉,廿八宿巡行,天時就因此變化,斗車運行一圈就是一年四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勢與理氣產生的種種星名,也是來源于此:斗車圍著帝轉,在轉的過程中就是產生太極能量的時候,因此“乘”字又代表著能量的核心。太極的圓心處便是能量的核心。

紫微大帝被眾星所繞,此星區叫紫微垣,古代被為垣的核心處叫帝座,即"乘"的地方。而龍脈如同帝車一樣,辜托長老把山脈也分九種形狀,如同斗車之星,而此脈最終被“穴心”所歸化,故穴心處便是“乘”的目的地。引申到地理上,我們??吹搅_城,垣局兩詞語。“垣局”在地理上就叫穴心、穴眼或葬口,也叫天心、皇極、黃極等等,而“乘”便是朝這個核心上運用。
何謂“生”
“生”代表的是東方,是希望。要知道風水是中國人發明的,“生”字為“土”上面長出一片萌芽的形象,為生機、生發、生氣、生動、生息之意思。易經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有好生之德。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又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太極圖上的兩條陰陽魚便為生息繁衍的象征,陰陽不交則萬物不成。易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因此,“生”來自于陰陽的交合,《易》的另一個名稱叫《生易》。

“生”出來的是“氣”
所以乘的地方一定是含有生的能量的,而生的能量來于陰陽,是陰陽在天地,在山川中演化、傳輸過來的“氣”?!对峤洝分械倪@個生氣,是很強大的,如同天地的太極之氣:“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則為生氣!”此氣還:生而發乎萬物。這個“氣”是動的,是變的,這又是易的另外特征。易云:吉兇悔吝生乎動,陰陽之極謂之變。很多形勢派在尋龍脈時,多擇充滿動感和變化之地,像楊公講究剝換、脫換、變換,即山峰的形狀變化,周景一講的動脈的吞吐浮沉,李默齋講的棄死挨生等等,無一不是講脈穴的“動、變”,而動變就是“生氣”的表征,正符合了陰陽的作用之道,是陰陽在山水間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如何才能生出無形的“氣”呢?其實形勢已暗含了理氣,形者氣之顯,氣者形之微!“形”是“氣”的表現,“氣”在“形”中,如同元氣運行人體一樣,人體有形而氣無形。理寓于氣,氣宥于形。理可以用氣表述,氣可以通過形表述。地理便是查氣在地脈中運動的規律。理的本意指玉的紋理,而地的理,體現在地的紋絡中,這個紋便是“山水之紋”??瓷剿暮圹E,痕跡中的陰陽,陰陽的生氣。而我們的任務但是乘此生氣?!冻松貙毥洝肪褪侵v如何乘此生氣的奧秘。萬法歸宗,“生氣”正是風水學的依據所在。
總是有人詬病江西派風水太重形而不重理。這是知一不知二,《葬經》有云:占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故勢為根本,理氣為梢。其次氣宥于形,所謂的理與氣早被形勢暗含,只是外人看不穿而已。明朝謬希雍認為風水書只要看看楊公的《三龍經》,廖公的《泄天機》,《懷王經》即可,說明古代風水大師早有定論,風水地理要以形勢為正宗。要知道一個明朝大師竟還對隔了元朝的唐宋大師著作一直推崇,這說明了什么叫一脈相傳的正宗。另外當代許多大師根基薄弱,沒有淵源,看了一兩派淺顯的理氣派系就以為自己懂風水了,而沒有系統、深入地研究學習,所以辨不出真偽,還有這些大師若名頭很大,包裝華麗,港澳臺陸飛來飛去,就使大多數人認為風水不過是撥個向,放個魚缸就完了。
因此“乘”與“生”是風水學的點晴之筆。預知如何“乘生氣”,請持續關注巖水林風頭條號,待下回分解。不懂的請留言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