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將,全家47口被清軍滅門,300年后他子孫把溥儀趕出皇宮
明末,說起那些頂天立地的將領,大家都先想到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達和常遇春,或者為亡國而死、令人嘆息的袁崇煥和熊廷弼。但要論《明史》里的真正“大角色”,其實還有一個名字特別扎眼——孫承宗。史書里不僅給他一整個獨立的長篇傳記,還說了句豪氣十足的話:“孫承宗不辭官,明朝不亡?!甭犞窨鋸?,其實里頭苦味、悲涼,都是那時世道最真實的底色。

你要說他有多厲害,關寧錦防線這幾個字就夠了。這道防線,是孫承宗親手在東北修起來的,一度讓八旗鐵騎都沒法子過去,明朝老命,硬是靠這道線撐了二十年——別小看二十年,清軍刀下哪有幾個明軍能活那么久?可惜,再壯的骨頭,終究沒攔住歷史的洪流。更有意思的是,這位孫承宗既做過天啟皇帝的老師,也一手提拔了袁崇煥。但風水輪流轉,等到崇禎年間,他成了政敵斗爭的犧牲品,最后命運收場——家破人亡,滿門殉國。你要說“家國天下”,他是活成了一塊血寫的碑。
故事還得從頭說。孫承宗生在嘉靖四十二年,說白了,也是個“書香世家”的后生。小孩時候就機靈得很,學什么都快,長大了更不怯場,站在人群里一站,眉宇之間寫滿了志氣。可那時候的他,倒不急著去趕考做官,反而喜歡邊關的風霜,常年在大同那邊教書游歷——說他是軍事迷不過分,有點像那些打小就愛琢磨兵法的少年。

時間一轉,孫承宗都四十一歲了,忽然像是被什么點醒一樣,收心回家,拎包趕考,然后一舉考中了進士第二名。榜眼,聽著體面。但別急,故事沒那么簡單。新官上任,他被安排進了翰林院干活,差事其實很枯燥,天天寫文書、起草詔令,好幾年都沒什么大動作。
直到萬歷四十三年,轟轟烈烈的“梃擊案”把整個朝堂都攪得天翻地覆。孫承宗在這個案子里露了回臉,給主審吳道南出了不少主意,人們開始注意他——一個能辦事的硬角色。而且,他還被派做太子朱常洛的老師,“帝師”這頭銜聽著威風。不過世事無常,萬歷皇帝心里總是琢磨著廢掉太子,所以這個老師其實是個火山口上的差事,隨時都有麻煩纏身。后來鬧出的“爭國本”事件,孫承宗也沒能逃開漩渦。

到了1620年,萬歷駕崩,不少人心里都樂了——朱常洛總算翻身當上明光宗。老孫,大概以為自己也要順水推舟了??尚禄实鄄抛鵁猃堃尾坏揭粋€月,就撒手人寰,給明朝又添了一樁離奇慘劇。風頭一轉,輪到朱由校做皇帝了。孫承宗繼續做帝師,今天看這官職,好像是輔佐少年天子拯救江山的大角色,但在那波動的朝堂,其實像是半個陪讀老師,多一點尊重,少不了提心吊膽。
很多人可能疑惑,這么一個文官,怎么后來成了“明末第一武將”?戲劇就從這時候開始了。天啟元年,后金發兵,沈陽、遼陽接連失守,整個遼東都快被女真鐵騎卷走。負責守邊的袁應泰自殺了,全朝堂亂成一鍋粥。有人建議:讓孫承宗當兵部尚書,主持遼東大事,可天啟皇帝舍不得自己的老師去苦寒邊地,事兒便拖著沒辦。

拖到天啟二年,女真人打到廣寧衛,大明都快剩下山海關這一條氣了,天啟只能“壯士斷腕”,終于放孫承宗上前線。孫承宗六十出頭,壯心依然,走到山海關,沒吃幾口干糧就開始巡視,親自指點防務,把邊疆亂成一鍋的防線重新捏緊,打算親手建立“關寧錦防線”。
這事一干,還沒等人贊他,兩邊意見就碰上了。遼東的老將王在晉主張死守山海關,不如丟了遼東,把防線往內收,并在重要口子修新城,結成掎角之勢?!傲舻们嗌皆?,不怕沒柴燒”,這是王在晉的如意算盤。但孫承宗根本不買賬。他覺得“丟城保關”,一旦新城守不住,潰兵無處可逃,反而敗得更快。與其守著口袋里的幾個城堡,不如主動出擊,重新拿回失地,然后筑牢防線,逐步驅逐女真人。這矛盾,明朝的生死都懸在這道選擇上。

爭來爭去,最后是孫承宗贏了。在拼搏不休的明朝官場,有時候,誰的聲音大,誰的手里有權,誰“就能拍板”。王在晉灰溜溜地回南京賦閑,后來的遼東歸于孫承宗指揮。至于兩人到底孰對孰錯,時至今日,也沒人能說得特別清楚。我們坐在后世,能冷靜分析,但當時人的壓力和眼前的急火,比我們想的要滾燙得多。對于皇帝來說,“丟土地”就是割肉,難吶。孫承宗這條路,能說也是被逼出來的。
事實證明,他這一招,不是紙上談兵。關寧錦防線杳然矗立,努爾哈赤、皇太極折騰多年,都沒能把這道鐵墻踩碎。明朝能多活二十年,很難說不是因為他死守遼東的信念。那幾個堡壘,幾十座大城,每一磚一瓦都凝著他和無數將士的汗水。還有那些車營、水營、火器營,全是底氣。許多兵器,都是他拍板造出來的,一時間遼東變得堅不可摧。

這些年,他用的兵,都是從遼東本地抽的。外頭來的精兵,他都盡量遣返。因為只有丟了家園的人,才會為家拼命。他深信這一點——不是冷血,更不是保守,是明白人心間的苦痛,比理論都扎實。
可明朝的權力可沒這么好糊弄。閹黨勢力正瘋長,以魏忠賢領頭的一伙人,看誰不順眼,誰就得“吃苦頭”。孫承宗在遼東扎根太深,威權太盛,最終頂不住朝堂的風頭,只能辭官。天啟雖然不舍,但政治風向歷來涼薄,辭了就是辭了。

他在遼東的四年,但凡大城堡壘,只要有裂縫,孫承宗都讓人修得密不透風。要錢要人,天子全力支持他。遼東有點短暫的太平,你翻查營造、兵器數目,連明朝晚年那些數據都讓人咂舌。鐵打的關寧線,從地圖上刺眼多年。
輪到崇禎登基,后金又一次卷土重來,兵鋒直逼京城。孫承宗再度披甲,年過七十,赴通州堵上最后一口氣,硬是又守住了一回。但世事終究不是天心。老將身里,心頭的惆悵,只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最終歸鄉,年歲已高。直到崇禎十一年,清軍打到高陽,說白了,連躲的地方都沒有。孫承宗七十五歲,再度穿甲而出。這一次,他和滿門四十七口,煮干了命,“以身殉國”。你很難想象,明朝最后的殉城,不是雄師鋪陣,而是一個老人、一家人、一口氣守著的高陽城。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都在這場浩劫里沒了。
死后,弘光皇帝追謚“文忠”,是朝廷能給的最后撫慰。但家國之痛,謚號彌補不了。再往后算,三百年后進入紫禁城趕走溥儀的國民軍將領孫岳,正是孫家的后裔——你說這是輪回還是宿命,算得清嗎?

說到這,不禁多想了一句。如果不是黨爭內耗,明朝會不會多撐幾年?如果沒那一道關寧防線,那批八旗兵是不是早就打到北京?歷史沒如果,只有回頭時滿地遺憾。孫承宗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有人說他是死心塌地的文臣,也有人說他是血戰到底的武將。在這道國破家亡的裂口,他選了自己的方式——守到最后,一家都死在了最后一場仗上。
人心就是這樣,冷的時候比鐵還硬,熱的時候,就是滿江悲歌。




